做人最难的是处人,看一个人如何做人,只要看他怎样处人就行了。处人最难做到的是“浑厚”。
要想浑厚地待人,又必须首先浑厚地做人。
明代有一学者叫吕新吾,他在自己的作品《呻吟语》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论人须带三分浑厚。”
吕新吾讲的“论人”,是指评论人,忠告人,责备人,而不是讲如何做人、处人。他这里说的“浑厚”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例如说责备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等。
而常常说的浑厚,是指“质朴厚重”,是人的一种内在品格。如果人心不浑厚,“论人”也就难以浑厚。《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儒家几千年来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们之所以崇尚这条准则,是因为它是从自我内省出发来讲为人之道,这是人际关系的哲学概括,也是浑厚的辩证思考。
在封建社会,“忌施他人所不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封建卫道之作用。但在一般意义上讲,不能不说它是浑厚的基本体现。
勿庸讳言,在纷纷杂杂、你拥我挤、欲望横流、善恶并行的生存环境里,善解人、持宽厚、行仁爱,不能不说是净化空间、繁衍文明的道德准则之一,它的现实意义仍然很强。
■宽厚能容吧,你会是世人的磁石
“宽厚者能容”,这已经是不需求证的定理。 能容万物者,莫过能容人。容人,容恩情易,容怨情则不易,以德报怨,更不易。这是一种志存高远,成就大业的君子之风,是超凡脱俗,以德慑人的无形之力。
三国时代的曹操,后人多讲他多疑善诈、心胸不良,谓之“白脸曹操”。而事实上,他是一个很有气度的军事统帅。有名的官渡之战决胜后,军校在清点战果的时候,发现败军袁绍扔下的东西中,有一批曹营里的人暗地里给袁绍的信,这些信大都是吹捧袁绍的,有的还表示要弃曹奔袁,为袁绍效力。
在场的亲信们很气愤,有的对曹操说:“应该把他们抓起来问斩。”大家都等着曹操发话,立即行动。
可是曹操微微一笑,挥手说道:“把这些信通通烧了,再也不要提起他们。”
“不查了?”有人疑惑。
“是的,请你们想想,当时袁绍力量那么强大,连我都感到不能自保,何况大家呢?”
此事很快传扬出去,那些暗地里通袁的人,不仅把心里的一块石头放了下来,也为曹操怀善以容人之气度、怀仁以体恤之风格感动,决心在他的麾下效尽死力,整个军心也为之大振。
当今,人际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和谐,涌现了许多社会主义道德模范的典型群体,在整个社会起着不可估量的磁化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整个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人在如何以浑厚待人上,还不如古人。
某地一中学一位语文老师把鲁迅描写祥林嫂“眼睛间(见)或一轮”读成“眼睛间(奸),或一轮”不仅读错了“间”的声调(应该是去声调),而且把“间或”一词断开读。一位女同学为其纠正,他觉得失了面子,记恨在心。以后他多次找茬儿,让这位女同学罚站并恶语相加,使这位女学生精神失常。某市文化局长,在传达文件时把“包庇(毕)”读成“包辟”,一个干部情不自禁脱口纠正,尽管声很小,大家还是都听到了,竟遭到这个干部提级的报告被撤下来的报复。并且,这位局长在位五年间,这个干部一直被“边缘化”。某地方国营企业的一位工会干部写了一篇抨击不正之风的小说,在刊物上发表,其单位主要领导硬说是影射和攻击了他。那个工会干部被调离工作,下放到后勤劳动,并将其工资下调。
这样小肚鸡肠,容不得人的事儿,上到大机关,下到小单位都存在!这是一种极其腐朽落后的官场文化使然。
容人者方能得人,方能得众人拥戴,才能称其为领导。若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庞涓,像《三国演义》里的吴帅周瑜,像水泊梁山上的白衣秀士王伦之流,是断言得不到群情拥戴的。
■去私重义吧,你会是公理的卫士
义,古代谓之“利人也”、“宜事也”、“重情也”。也就是说,君子讲义,要去私解怨,利于他人,主持公道,维护正义。中国古代对“义”的崇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义典义经有做人准则;义碑义铭有行动指针;社会团体有义的举措。什么义仓、义田、义宅,什么义士、义师、义徒,什么义战、义演、义捐,甚至还有什么义骑、义犬、义鸟……
胸怀有义者,必生义气。义气就是义者的思想、道德,乃至行为、形象。在封建社会,义气有其时代局限的,但作为不可割断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它的积极作用是无人否认的。卫国的石碏大夫,大义灭亲,杀逆子报效祖国;晋国的狼曋,忍下自己对上司的仇恨,为保护上司战死沙场,去私而全大义;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公义无讳;伍子胥头悬国门,尽义劝吴王;魏征为安邦定国,义劝唐太宗;海瑞视宦风不正,仗义斥嘉靖……
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他们的“义”更是无以伦比的。毛泽东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周恩来毕生辛劳,鞠躬尽瘁。朱德弃旧军队将军的荣华富贵,义上井冈山,做“草寇”,吃红米饭,南瓜汤……真是义满乾坤,义薄云天。
浑厚义气的人,他们居功不自恃,力强不欺弱,位尊不压卑,不乘人之危,不公报私仇。
春秋战国有一个大夫叫贾季,他的族人续简伯杀了大夫阳处父。晋国抓住了续简伯,处以死刑。贾季害怕被株连,就逃到了边境狄地。晋国君宽容了贾季,并派一个叫臾骈的大夫,把贾季的妻儿送到狄地。在此之前,臾骈曾经受过贾季的侮辱,积怨甚深,因此在路上,手下人就要把贾家老小都杀了。
臾骈制止手下人,说:“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能把恩怨连及后代子孙。”并说:“国君对贾季都施以礼遇,而我却借用国君对我的宠信,去报个人的私怨,这是不义气的。”
为了进一步说服手下人,他还苦口婆心的说:“借别人的威势而行事,不是勇敢;乘别人的危难而落井下石,不是明智;因一己之私利而损害公益,不是忠直。”
臾骈说服了手下人,把贾季的妻儿家小及家财安全顺利地送到边境。后人讲,臾骈不恃仇图报,可谓浑厚。
《孙子兵法》中讲“围师必阙”。意思是说,包围敌人时,应给敌方留出足以逃亡的生路,否则敌人背水一战,决心反抗,于战事不利。留给他一条生路,反而能削弱其决战的信心。
这个道理在人际关系上也同样适用。做事不能太绝,要留有余地,要讲究宽厚,得饶人处且饶人,尤其不能以不义之行为去泄私愤。 这应是做人的一大准则。
当然,宽厚重义的含义很广,为人做事,时时事事都会受到“义”的检验。
譬如,与你有很深积怨的人的子女分配到你管辖的部门,他(她)很有才干,你是否能量才录用?
譬如,你知道你的上司正在犯一个“名正言顺”的错误,会给事业和群众利益带来不小的危害。只有你才能有力地制止他,但这样做会引火烧身,你会怎么办?
譬如,一个姑娘正在坠入危险的“爱河”,那个无耻的男人曾卑鄙的欺骗过你,而那个姑娘正是你竞争某个职位的唯一对手,你该怎么办?
……
所有这些,如何处理,亦难亦不难。稍有放松就会被私情俘虏。这些事怎么做,也许无关紧要,别人也难以挑剔。但是,切不可忘记,正是这样,你内心的恶性肿瘤就会不知不觉地生成长大,而且也给别人带来严重的内伤,这“内杀掌”,岂是公义良心允许的吗?
浑厚地待人吧,你做了公理的卫士,公理就成为你做人的佐证。
■与人为善吧,你会是畅行的天使
崇尚善良,是人类共同的向往。一个人有了一副善良的心肠,便有了一宗宝贵的财产。也许你有时没有能力施舍他人,但这绝不是为富不仁者可以相比的。
培根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益于人类,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这种善的品格也许会犯错误,但却永远不会过分。”
与人为善的出发点,是替他人着想。明朝一位叫杨椒山的学者说:“一个人能事事肯替他人着想,便是一等功夫。”
怎样为他人着想?有人说,需做到三点: 一是别人有长处,有成绩,要赞扬,不嫉妒,不抹煞。赞扬和鼓励,是善者给人的光明。二是对他人的个性,要给与理解和尊重,对他人的弱点,不挑剔,不苛求。不要以自我为核心,急于“融化别人,倒进自己的模子里”,按照自我意志塑造别人。要善于等待,给人以反省和改正缺点错误的机会。三是多为别人做事。为别人做事不在于多少,不在于别人知道不知道,更不在于别人回报不回报,关键是“善意长存,善事长做”。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上帝有两个住所,其一是在天堂,其二是在慈善和富有同情心者的心里。”
《圣经》上讲了这样一件事儿。有个人招待了一群衣衫褴褛的人,等他们离去,才发现他们原来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这事一代代的传下来,人们说,碰到衣衫破烂和长相丑陋的人,切不可怠慢,而要帮助他,因为他可能是天上的仙人。
其实我们中国人说得更简洁、更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若行善图报,便是虚假的善。《列子》中说:“行善勿存积善之心。” 那些标榜自己善良,企盼积善有报的人,诸如“积善堂”“X善人”等,有几个是真正善良的呢?
浑厚的善良,从来是心地善良和行为善良的统一。
战国时代,梁国有个叫宋就的人,在一个边县当县令。边县和楚国交界,两国的边亭都种瓜。梁亭人勤劳,瓜侍弄的好。楚亭人懒惰,瓜长得差。
楚亭的人嫉妒梁亭的人,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去捣坏梁亭的瓜,把瓜秧都糟蹋死了。梁亭人发现,就去请示县尉,也想去捣坏楚亭的瓜以作报复。县尉去请示县令宋就,宋就却大为不快地说:“怎么可以这样干呢……你们若听我的话,就每夜派人偷偷地去为楚国浇瓜,帮他们侍弄好,不要叫他们知道。”
梁亭人照宋就说的去做了,他们趁着月色精心侍弄楚亭的瓜地,使瓜的长势一天比一天好。
楚亭的人很奇怪,注意观察才知是凉亭的人干的。
楚国的县令听说了,非常感动,就把这事儿报告了楚王。楚王很惭愧,觉得自己的国民不如梁国的国民敦厚,就派人用重礼送给梁王,表示感谢,并请求交好。
事实上,宽厚待人,与人为善,是求得人际关系和谐的最佳途径。正如《列子》所说:“声音美,回响就美,声音坏,回响就坏;身体长,影子就长,身体短,影子就短。”
与人为善的人,路总是既宽且畅,善良就是通行证。
对于行善,我们虽不求报应,但总还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年迈的夫妇走进一家小旅店。
“别的旅店都客满了,我俩在贵处借住行吗?”老头对一位伙计说。
年轻的伙计说:“城里同时在开三个会,全城各家店铺都住满了人。”他看着两位行李简单的老人瑟瑟发抖,产生了同情心,“这样吧,我把自己的床让给你们二位老人,将就一宿吧。”
小伙子麻利地在狭窄的柜台上搭了个铺,彼此睡下无话。
第二天早上,老人付房钱的时候说:“年轻人,你可以当美国第一流旅店的经理。” 小伙子笑了,他知道这是通常的一种礼节……
两年过去了,一天,这个年轻伙计收到了一封信,信里附着两张去纽约的双程飞机票,邀请他回访两年前那两位雨夜里的老夫妇。
年轻的伙计应邀来到了大都市纽约,老人热情地接待了他。第二天,老人把他带到纽约最繁华的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汇处,指着一幢壮观的高楼说:“年轻人,这是为你盖的一流旅馆,望你能接受我的聘请,当这个旅馆的经理。”
这位当上经理的伙计,就是当今纽约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经理乔治·波尔特,那位老人则是美国的巨富威廉·奥斯多。
行善不图报答,是浑厚君子的德行。但是,反之,我们受人之恩,应当回报,这也是与人为善的另一侧面。受人之恩,结草衔环,涌泉相报,都是善的反射。人类如此善善相循,定会天地明亮,道路通畅,人不相欺,情不相违,岂不大大善哉!
■诚信无欺吧,你会是高耸的灯塔
秦国孝公时代,商鞅当上了左庶长,他冒着杀身之险力主变法。变法要冲击许多达官贵人的利益,百姓定然不相信。为了取得百姓的支持,商鞅到城南门立了一个三丈高的木杆,并说:“有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就赏他十金。 ”
百姓奇怪,哪有这等好事!没人来扛。商鞅又说:“现在有人来扛的,赏金加到五十”,于是有一人分开看热闹的人群,走上前去,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果然给了他五十赏金。
人们信任了这位新庶长。
变法的命令下达了……
这个熟为人知的故事,说明了“信”在人们观念中的重要。
什么是“信”?“人言为信 ”。就是“说话算数”,“信守诺言”。引伸地说,它就是“诚实不欺”的浑厚。
我们古老的华夏民族非常重“信”,把它定为儒教“五常”之一,并警示人们,“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失一言,而失人信”,“失信于民而丢天下”。西方一位政界名人说:“国力危机,则可再度复兴,可信义危机,则无能为力了。” 可见对“信”的崇尚是全人类的。
中国人崇尚“信”,最忌不说实话。战国时的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人们夸他善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三石的强度。他把弓拿给近臣们试,都只拉到一半儿就停下了,并说“这弓有九石!”齐宣王实际上只能拉三石之弓,但却终生认为是九石,多么可悲。
光说不做,也不为之信。春秋时代,齐国君景公喜爱宫女穿着男子的服饰,于是国内的妇女便都仿效。景公派官吏去禁止,以撕裂她们衣服、扯断她们的腰带为惩罚,可还是制止不了。齐景公问晏嬰,晏子说:“君王宫内的女人穿着男子服饰,而禁止宫外的女人穿,这好比把牛头挂在门上,要求人们来买马肉,君王为何不要求宫里的人先不穿呢?” 景公说:“好,就让宫人不穿。” 果然没多久,国内再也没有女子穿男服饰的了。
崇尚信,还表现在守诺上。三国时有个叫卓恕的人,他为人笃实讲信,许诺的事就立即行动。有一次他从建业回家,去向太傅诸葛恪辞行。问道:“你什么时候返回?”他回答说,某日回来拜见。到了那天,诸葛恪备好了酒菜,专等卓恕,其他赴会的人都认为,从卓恕的家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上又说不准会遇到什么风险,怎么能一定如期到达呢?正说间,卓恕到了,所有的人都很惊诧。
立信与人,莫过评人论事实事求是了。春秋时代的管仲自幼家贫,无进身之阶。幸好,他有一儿时朋友鲍叔牙能体谅他。二人合伙做生意,分利时,管仲多取了一份。有人说管仲贪心,但鲍叔牙却说是他家贫,与自己不见外。管仲做事失败,给鲍叔牙带去许多困扰,别人说管仲是个庸才,但鲍叔牙却说管仲只是时运不济而已。参加战役,管仲常落在后面,有人骂管仲胆小懦弱,鲍叔牙却说:“实在是管仲要奉养老母。” 直到管仲成为齐国有智有勇有谋的宰相,人们才觉得鲍叔牙的话是实事求是的。鲍叔牙可谓是浑厚之君。
一个人诚信无欺,是力量的象征。说实话,给人以真实的信息;做实事,给人以真实的回报;论实理儿,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人们在实践中验证的是你的人格,你的良心,就像是无数向你驶来的航船,你将得到它们的信赖和崇敬——因为你是一座焕发诚信之光的灯塔。
■勿强于人吧,你会是纯真的璞玉
替别人着想,还在于别人不想做的事儿,我们不强加于人,正所谓“不夺人所爱”,“不强人所难”。
哪怕是在一定意义上是合法的,合理的,但是损害了别人的利益或感情的事儿,也不应该去做。
有了这样的做人准则,人心之间就会架起一座桥梁,就会撤掉心头的岗哨,任你长驱直入。这样,当你以浑厚和赤诚“走进了所有的心途时,一切理性的箴言都将被你重新润色,你的世界是完美、善良的光束点”。你的形象将更加真实,可信,可敬。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在一次重要的战役中,南军一位叫毕克德的将领率领队伍进攻北军时,出乎意料地遭到了伏击,结果反胜为败。当毕克德率领幸存的士兵退回南方战线时,南军最高将领李将军只身骑马出迎,并告诉别人:“这是我的错,我一个人败了这场战争。” 他引咎自责,将辞呈送给总统,请求别人接替他的职位。这不仅是李将军有勇气承担责任,更说明他与人为善的心怀。因为直接指挥这场战争的是毕克德,李将军完全可以找出许多理由推卸责任。他虽然是个战败的将军,但他的形象却是感人的高大。
生活中,感情对人的引诱最大,而恰恰是这闸不住的情感之洪流,往往冲毁了别人的幸福。
一天,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接到一个漂亮的小盒子,盒子里装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金表坠子,表坠背面有一行小字,是小说《邻居》一书中的一句话:“要是你什么时候需要我的生命,来,拿去就是了。”这是一个为丈夫所爱、并有三个孩子、名叫阿维诺娃的女人对契诃夫的爱情表白。未婚的契诃夫喜欢阿维诺娃柔美的容貌、丰富的情感和杰出的才华。但他知道,如果他再向前迈一步,她的家庭就会崩溃,她的丈夫就会受辱。于是契诃夫关上了感情的闸门,给阿维诺娃写了一封热情洋溢而又充满理智的信。
有时行善要付出代价,“忌施他人不欲”也要付出代价。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宜兴时,家境不好,没有房子住,好不容易凑足了500贯钱,叫当地一个叫邵民瞻的帮他买了一所房子。
房子买好后,准备选个日子搬进去。一天晚上,苏东坡闲步月下,忽听有妇人哭声。他推门进去,老夫人哭告:“我有一所祖居,相传一百年了,我的孩子不长进,把它卖给别人,我只得搬到这里居住,想起百年祖业保不住……” 苏东坡一问,原来正是自己买的那所房子。苏东坡很难过,马上拿来买房子的契据当场烧毁,并表示不再要回那500贯钱,又叫来老妇的儿子,嘱咐他把老母亲迎回旧居。
我们中华民族有几千年文明历史,在丰富的精神宝库里,有许多瑰宝仍放射着璀璨的光彩。
深蕴着善良、忍让和忠直、奉献精神的浑厚,是我们引为骄傲的财富。即使出现历史倒春寒,发生社会大动荡,浑厚总是最坚毅的盾牌,最坚实的城堡。
是的,芸芸众生无几人伟大,无几个圣贤。但我们人人可成为正人君子,人人可以选择忠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