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曲树强的头像

曲树强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03
分享

让童年的星空照亮生命旅程——作家张炜长篇小说新作《狐狸,半蹲半走》赏析

在长长一生中,有什么比童年的记忆更美好的吗?

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场景中,有什么比童年夏夜的星空

更美丽的吗?

的确,童年的记忆是人生中永远也无法忘却的记忆,这种深切感受在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代著名作家张炜全新原创的儿童文学作品《狐狸,半蹲半走》(发表于《人民文学》2025年第2期)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狐狸,半蹲半走》是作家张炜的又一部深情回望童年的作品。一个生长于偏远林中小屋的少年,在繁密清朗的星空下,在辽阔无垠的大海边,自由地穿梭在茂密的树林间,与黄鼬、獾狐为伴,听外祖母讲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故事,与牧羊人和大黄狗朝夕相处,看狐狸半蹲半走,在广阔的原野之上展开对万物好奇地探究。作家以孩童的纯真视角、清新自然的笔触、丰沛深沉的情感讲述了一个个传奇灵动的故事,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沉哲思跃然纸上,令人感受到少年时代的无畏和潮汐般的思绪激荡。

童年的星空最璀璨

小说的开篇,作家就回忆了童年时代的夜晚和星空。

“小时候的星星最亮,乡村的星星最亮。”“记忆中的星星又大又亮,比现在密挤多了。来自乡村的人会记得田野、河畔、村头,记得草垛和杨树,记得当年仰卧在一片沙地上,枕着胳膊仰望天空。”“月亮圆的夜晚,星星少了;没有月亮的夜晚,星星繁密。”这些富有切身体验的生动描述,瞬间就将人带入童年的记忆。我的思绪也随着文字的流淌回溯到童年的岁月。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月光如水的夜,大多是漆黑如墨的夜,那时候现代化远远不像如今这样发达,夜晚也不像如今这样被无数霓虹灯照亮。那时候的夜是最原始的夜,黑得彻底,黑得真实,星星是夜晚最美丽的一道风景。年幼的我喜欢站在院子里仰望星空,看着星星在黑幕般的夜空中一闪一闪的,神秘而顽皮。我常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住星星看,然后忽然觉得自己也融入了星星之中,也像星星一样眨着眼睛,自己在夜空下飘啊飘,自由而舒畅。偶尔夜空下传来一声夜莺的吟唱,或是刮来一阵微风,将我从美妙的意境中唤醒。

可是,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让我们尽享现代化生活的时尚与优越,但却失去了心灵深处那份恬静、安详、美好与淡然,时刻存在一种不安与惊醒。我经常去到远离市区的深山,去体味山村夜晚的那种宁静、祥和、自然的美,在这里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灵的净土。远处的山峦,绵绵相连,星空是那么的辽阔,我在山村的星空下陷入了沉思:这样美好的夜晚,这样宁静的时刻,我是否珍惜过呢?我想,这个萦绕我心头的问题,或许也正是张炜先生要通过这部小说留给读者的一个思考吧?

童年的大海最神秘

除了星空,大海应该是大多数孩子最向往的去处吧?尽管童年时期的“我”生活在离大海不过十几里的林子里,但由于外祖母不允许“我”去看海,因此对大海的渴望和向往总是与日俱增, 只有在外祖母一遍遍的讲述中才让“我”有对大海一点点意象:大海就是一片无边的大水,大到没法想象,它一直连着天空。

外祖母不但向“我”描述了大海的样子,还给“我”讲了许多关于大海的故事,她说“地上有什么,海里就有什么。海里有海豹、海牛、还有鱼人。”鱼人让“我”产生无限遐想,后来在安徒生童话中与“美人鱼”相遇,才让“我”知道外国的海与中国的海是一样的,世界上所有的海也都是一样的。

“午夜,我听到的呜呜声越来越大。这不是林子的声音。这声音闷闷的,很沉很远。大海在涨潮。大风天的海浪发出的声音也不这样,因为这个夜晚没有风。海太大了,所以它在没有风的平常时刻,也会有这样的声响。”这段对大海声音的生动描述,让读者即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看到“大海远处是铁青色,再近一点是深蓝色,接着是绿色、淡绿色。”一个色彩层次分明的大海的画面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生动形象。“我”一直想找出大海与天空的分界线,智慧的外祖母总是在“我”困惑的时候为我解答疑难,她说:“是天空在远处垂下来,变成了大海。……大海不过是天空的一截,因为天空太大了,它拐了个弯,铺在地上,也就变成了大海。”多么睿智的回答,多么形象的比喻,这看来朴实无华的语句,分明是一行行充满哲思的诗句,向充满求知的孩子诠释了大海的来历,细细品味间,更饱含着无限的哲理:天空无限,大海无垠,海天一色,天高海阔,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宇宙中的沧海一粟,用独一无二的美丽生命点缀了璀璨无比的生命的星空。

童年的林野最辽阔

在这部小说中,张炜先生以孩童的独特视角和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少年在辽阔茂密的森林中的探索,描写了与黄鼬和獾狐等充满灵气的小动物朝夕为伴的日常,让读者感受到一片无边无际的林野上平等和谐、无忧无虑生活着的各种生命,于是,《古船》中的枣红马,《蘑菇七种》中的宝物,《九月寓言》中的䱓鲅,《刺猬歌》中黄鳞大鳊,《你在高原》中的阿雅,《海边怪物小记》中的狐狸、狍子、小爱物,《我的原野盛宴》中的银狐、老呆宝……这些充满灵气的虫鱼鸟兽一个个向我们走来了,构成了一幅充满温馨可爱的生命的画卷。

“我”好奇地观察着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既增长着自己的阅历,也丰富着自己的人生。 “我”偶然在居住的小屋的西北方十多里处发现了一大片银灿灿的白茅地,在这片美丽的白茅地里与一位牧羊老人相遇,他穿着羊皮袄、怀抱长鞭、叼着烟斗,身边跟着一条大黄狗,还有一个舒适无比的窝棚。这一切,形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老人用鞭子驱赶着一切想靠近羊群的妖物,与大黄狗相依为伴,在窝棚里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这幅祥和美好的画面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惬意的牧羊人的生活。但我觉得,这仅仅是作为小说表面的现象,而作家想告诉我们最深层的东西就是,羊群是善良的象征,而一切想要靠近羊群的所谓妖物即是邪恶的象征,所有的邪恶都会在老人正义的鞭笞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捍卫正义、善良和美好。

“我”在居住的林子里还见到了一只充满灵气、与众不同的狐狸,“它的一双眼睛像人一样,会斜着看过来,还会轻轻皱眉。”更令我惊奇的是,这只狐狸竟然会半蹲起来,两只前爪提在胸前,摇摇晃晃向前挪动。这种难得一遇的场景,有谁会轻易忘记呢?看到这只半蹲半走的狐狸,让我们感到惊讶之余,不禁感悟到,这是作家在借狐狸给我们提供的一种象征,让读者感受到生命中的灵动与自由。

“我”在林子里读书的日子也许是最浪漫惬意的时光。篮子里有书的日子里,是“我”最高兴的时候。我坐在林子里一棵笔直的大叶枫树下,大声朗读,远远近近的四蹄动物、各种鸟儿,都向这棵大树下移动、汇集,静静地听我朗读,四周一片安静,它们听得连眼都不眨。这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多么令人心动啊!

当然,小说在叙述童年的那些无限美好、充满乐趣的故事的同时,浪漫之余也有直面现实的场景,比如到母亲工作的果园里的所见所闻,在果园吃大食堂的场景;比如外祖父作为一名医生,为进步的革命党人做事情的场景;也有林子里突然出现的背枪人的紧张氛围……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小说的文本内容,浪漫与现实交错,美好与邪恶并存,这才是世界本来的真实面目。

总之,小说以一种唯美的语言叙述,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浪漫美好、令人遐想无限的童年的世界,一个个古老神秘的故事,一个个惊喜连连的不期而遇,都让整部小说充满了极尽浪漫的色彩和情调,让每位读者都会情不自禁地回到各自美好的童年,回忆一番记忆深处的美好事物。

小说的结尾,当“我”看到林子里树木被破坏,心痛无比,决心离开这里,作家以“我会在黎明前上路”这句话,结束了整部小说。

读罢掩卷,令人深思:“我”看到昔日美好的家园在逐渐消失,心中充满了失望。“我”计划离家出走,也预示着主人公即将告别天真无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告别昔日的乐园,走上更加成熟的人生。张炜先生在他的长篇《去老万玉家》 的开篇就写到“美少年历险是早晚的事。”这里,就让我套用一句“美少年总是要成长的”,结束对这部小说的赏析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