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国栋的头像

张国栋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3/01
分享

为了心中那份神圣——龚陶仪诗集《岁月如歌》品读

看着从天府之国发来的诗集,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感动。

在很长的一个时间跨度里,我曾陆续读过作者上百首诗,也曾随之萌生不少感慨。这不仅因为他曾是我的首长,有一份崇敬和亲切在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他的许多诗里所言的志所隐含的情,我几乎都感同身受。我同首长一样,也曾一起在那遥远的西南西北边陲度过了近二十年难忘的时光。

他的诗具有新古典主义未来诗学风格,多伴着履职生涯写就,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有感怀军旅的,有讴歌警察的,有赞美故乡的,有游历见闻的,也有洞察时事、修心养性的。在我细细读后,不由触及了无数温嗳的记忆,使得历史和今天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幻化为一连串奇妙的音符,让人感受到逝去的岁月里竟然有那么多美好。

首先被吸引的是诗中流淌着的那一缕缕浓郁情感。“告别边关雪与火/最是动听是军号/(《老照片》)”“别时相拥泣/常梦披戎装/(《梦回当年》)”“我要是有一天/能变成泥土/还来和你作伴/我要是化作雨露/也要洒在你的心田/(《告别》)”此类诗很多,都是通过不同的角度在表达一种深深的军旅情、边疆情、战友情。无论是在军营,还是转业到地方,这种深情依旧,并没有因时间流失而淡化。此外,还有其它大量表现亲情、故乡情的诗。“夜半归家上路晨/相拥静语泪怀恩/为夫岂是心镶铁/使命担当赋警身/(《出发》)”。这是记叙卧底缉毒警察在家短暂停留后告别妻儿的情景。亲情永远难舍,但在特殊时刻永远让位于职责。“山乡老舍缮修成/夜半一眠到日明/唤醒涎湿仍笑在/逃学梦里戏鹂声/(《五十年后重宿老屋》)”。这是回到了久别的祖宅,想起儿时记忆生出的故乡情结。半个世纪过去,少离老回,物是人非,其内心的波澜定是惊涛骇浪般的起伏。

作者将对生活的洞彻融入在了诗中,通过借物喻事、借古喻今,道出了深刻的哲理。“稻在众人惜/稻没顺手遗/飞身随蟹价/蟹去变垃圾/(《稻草》)”。通过稻与稻草的关系,暗喻人生际遇,只有依托平台,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春来花开不觉好/知道好时已深秋/(《留恋》)”“隐在漫长的岁月后/这时去品味/才觉醇香/(《陈酿》)”。是说许多事物只有经过了时间的洗礼,才显出其珍贵来,如陈酿的酒,历久弥香。“布衣走出深山村/披荆斩棘上青云/只因骑鹤扬州梦/转眼阶下成罪人/(《扬州梦》)”。诗中引用了“骑鹤扬州”的典故,比喻贪官,忘记初心,贪得无厌,反而葬送了自己。“只要多栽梧桐树/不愁凤凰不来栖/ (《春望》)”。意喻努力做好自己,机运总是垂青付过汗水的人。“孤立水中不自由/任凭天天风雨飕/从来未能动半步/却让苍生到处游/(《自由女神》)”。在调侃中,诗里说出了人生的无奈与局限:我们是需要自由的,但却处处受到束缚,即使高喊自由的人也是如此。“空山幽静远/远水送清流/流雲蓝天过/过客望楼空/(《过客》)”。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像深山中的水、蓝天上的云,从远处来从眼前过,最终都要去往远方。因此,要拥有一颗平常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

诗集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用来叙事状物,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入夜了/熊来偷袭/马群一片惶叫/撕碎了黑幕/呯呯/两声清脆的枪声/响彻夜空/紧接着/几堆噼噼叭叭的篝火/燃红了周边/熊终于熊了/(《惊夜》)”。这是作者在1976年8月间写于西藏自治区加查县干江深山密林的诗,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在那恐怖深夜里的人熊大战。“石径弯弯向远方/溜岀校园把身藏/巧将衣针弯成钩/草丛溪边做钓郎/(《逃课》)”。这是重返故乡回忆小学时的顽皮情景。“瞬间滚起石沙浪/疾速倾泄势难挡/游人惊魂还未定/眼前已成千壑状/(《戈壁洪水》)”“赤色绵绵焰气浓/高昌交河相映红/天山雪融地河暗/坎井密布戈壁中/(《登火焰山》)”“火洲焚风沙烙蛋/低室地壁灼手伤/……/大梦未完东方亮/磨爬滚打训练场/(《夏练》)”“一关立云霄/茫茫路艰遥/冰峰环风烈/氧少海拔高/六月雪封寂/煮米生又焦/(《蹲点天文点哨卡》)”。这些诗让我们看到了西部边陲的粗犷、壮美和神奇,看到了边防军人的坚韧、顽强和英勇。“两千米深危机隐/六十里阔杀气邪/惊涛穿石千公里/峰峦如剑万层叠/(《科罗拉多大峡谷》)”。展示了域外风光也是那样的旖旎多姿。“疑是青娥舞绸带/层叠交错如花开/耕者日日迎仙气/游客步步上天来/(《梯田韵》)”。层层的梯田,像通往天上的台阶,引得人们步步登高。其描述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在阅读中,我还明显地感到,诗中充满着一种乐观的浪漫主义风格。作者从戎的地方,无论是高寒缺氧的西藏高原,还是地广人稀的新疆戈壁,环境都很恶劣,生活极其艰苦,家属长期分离,孩子得不到基本的照顾,而且长达25年,正是最好的青春年华。然而在他的诗中不仅看不到消极悲观,反而永远都是积极向上和温情浪漫,如同他的诗集名字《岁月如歌》一样。“笑啃干粮喝苦水/裸营荒漠眠钢叉/(《大漠兵魂》)”。这是时任政委的他,带领部队一起在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战备施工的情形,方圆几百公里没有人烟,没有淡水,有的却是成群的狼和黄羊,晚上只能在帐篷里枕着工具睡觉,但官兵们依然情绪高昂,“笑啃干粮”。“漠边一抹夕阳红/胡杨妖骨瘦凌空/权将驼铃当鼓乐/独步听风望苍穹/(《听风》)”。在这里,夕阳、胡杨、驼铃、苍穹,都变成了诗意的象征。“雪风负重夜爬山/紧拉马尾防坠渊/……/饭前互相挑脚泡/一杯热羮笑颜多/……/手套结冰寒刺骨/元春硬饼胜佳肴/(《雪山奔袭》)。这是描述作者在西藏野训时翻越海拔5000多米雪山的情景,一杯热羮和一块元春硬饼,都能使得他们“笑颜多”,觉得“胜佳肴”。“戈壁千古向天问/火烁时空何时休/莫言雄浑少俊秀/月明四季赛西湖/(《火洲骄》)。在作者的眼中,大气磅礴的西部辽阔之美,赛过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

当然,使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诗中蕴含着的一种震撼心灵的高尚情怀。这在他入选诗占比最大的“边关明月”里体现得最为充分。“寸土占寸心/一尘重千钧/(《祖国》)”。军人的使命、荣誉、责任跃然在字里行间。“黄沙金甲耀荣光/高歌醉唱英雄郎/雪火雕刻青春路/边关明月照戎装/(《忆往》)”。这里点出了官兵心中的英雄主义情结。“高寒高反高原/火洲火风火山/两地热血磨剑/锋气逼人光寒/(《磨砺》)”。面对强烈的高原反应及以及新疆特殊地貌形成的炎热气候,官兵们无所畏惧,苦练精兵,枕戈待旦。“血汗沉浸耀星辉/餐雪吸风火焰飞/飒爽当学霍去病/鹤须飞将箭无灰/(《晋授上校军衔即兴》)”。面对党和国家给的荣誉,心中更是豪情万丈,立志像西汉两位民族英雄霍去病、李广一样,保家戍边,建功立业,“书惊天动地/写伟岸青春/(《不屈路》)”。可以说,这种情怀一直贯穿在诗集的始终,像一束明亮的光。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在诗中作了揭示:“那棵昆仑草/从童话走进军营/疯长着一个不灭的信念/……/为了你圣洁威严/心中的辉煌/让风云谱曲/岁月如歌/世代为你赴行/(《昆仑行》)”。他以生命顽强的“昆仑草”自喻,带着梦幻般的“童话”走进军营,在这里有了“不灭的信念”,并愿意为这样“心中的辉煌”世代赴行。

由此,我们看到作者的内心是藏着一份神圣的,这就是信念,就是使命,就是家国情怀。这里的表达仅仅是他一个人吗?绝对不是,他道出了守边军人的心声。为何环境那么艰苦都能长期坚守,任务那么险重都能圆满完成,生活那么苦涩都能无怨无悔,都是为了心中那份神圣。他们明白,战争虽远去了,和平却需另一种牺牲来维护。“悬空凿岩钎锤响/勇士献身山腰中/……/故地回眸千佛洞/山红苇碧昆仑雄/(《连心路感怀》)”。诗中的“勇士”,指的就是作者所在部队一位年仅19岁的战士,在险峻的山谷中为当地维吾尔族人民筑路时不幸牺牲。此类事情是经常发生的,高寒缺氧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疾病,战备训练、边防施工、抢险救灾、突发事件等中出现的各种险情,都常常导致军人负伤、致残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在看似辉煌的路上,其实是伴着许多悲壮的。

要维护边疆的稳定,守好国家的版图,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不行的。一代代军人的牺牲与奉献,价值就在这里。晚清重臣左宗堂抬棺西征,收复新疆,也体现了这个价值。所以,当看到辽阔的疆域和美丽的河山时,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无数先辈们的无数付出,是他们舍生忘死,历经了万般的艰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才使后人不再有类似国耻般的痛。当我们也有类似的付出时,应该感到这是历史的使命在薪火接力,是那份家国情怀在延绵传承。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崇高的呢?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情怀能让我们泪流满面的话,我觉得这就是。

这本诗集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情怀的写真,既是为了寄托一起奋斗过的战友们的情感,也是为了告慰千百年来在此戍过边的所有先辈们的英魂。作者通过一个军人的心灵历程,展示了一支部队的荣光,甚至是整个边防军人的荣光。他们的伟大精神所放出的光华会照进历史,会成为后来人的永远记忆。

一切过往都是时代的化身,什么都会消失,唯有这样的精神不朽。我们每每在回首有意义的往事时,其实都是在寻找这种不朽。对此,我们永远不能放弃。尤其是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寻觅和坚守这种不朽,更凸显其弥足珍贵。

这部诗集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通过它能找到深藏于我们心中的那份神圣。

              2024年国庆节写于北京中关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