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爬山,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起初是考虑到小孩身体虚弱,有助于健强体魄。逐渐发现,成年人也可借此在高度饱和的社会中,寻求内心的一份静谧。现在明白,在寻山访水中,也会遇到别样的心意。
本次的目的地是大邑县龙窝子。驱车到达时,已有很多徒步爱好者先行出发。按照一块简陋的指示牌前行,经过了一个水厂,标识着居民饮用一级水源保护区的字样,大门紧闭着,门口停着一辆铺满灰尘的车,铁栅栏上的锈迹斑驳而沧桑。这间水厂还在正常运营吗?
沿着石阶向上而行,约莫三十分钟后,到达第一个休憩点。两家本地居民在搭建的简陋棚屋中,经营着售卖水、饮料以及炒面、炒河粉等生意。在一个靠山壁的位置,我们点了一份炒面,量足,味也重。在我的正对面,一个蓝色的自来水桶被放在小木凳上,上面安装着白色的按压式取水器,桶身用胶带粘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八个大字,“山泉自取,爱护环境”。来往的人,似乎少有人注意到它。
我们继续向前,路程较为平缓,虽有一面临崖,但树木葱郁,未让人产生恐高之感。不久,山泉奔涌的声音越来越大,小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玩耍。山涧之中,有十米见方的巨石耸立,溪流环绕而下,人群攀爬而上打卡拍照;有石磨大小的横卧中央,拦截形成“小瀑布”,滋滋作响;更多的碎石在水流回旋处潜沉,偶尔波动的水面挤出一层层岁月的褶皱,溪水清澈而冷冽。在很多水池之中,漂浮的落叶之下,石缝之间,三五成群的游着一些豆丁大小的蝌蚪。在平原低处已蜕变成青蛙的蝌蚪,在一个月后竟能在此再次见到,何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待行至更高处时,水流反而更小。在人迹可达的最后一处水池,三三两两的人踞石而坐,溪水变得浑浊,一些垃圾散落四周,宛若无主之物。是这些垃圾让下游清澈的水在上游变得浑浊吗?由此想起最近发生在四川成都环城生态区的事,“我在麦田看到不少垃圾。”旅游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留下了垃圾,破坏了现场,无疑煞了风景,也让后来的游客倒了胃口。
引导小孩一起拾捡垃圾后,我坐在岸边,看着他在山泉水冲出的沟壑中玩耍。一个尾似泥鳅,头扁平而大,身着橘红色,大约十几厘米的生物,从他后放快速窜出又消失不见。查阅资料,竟然可能是东方蝾螈,一种生活在泥底静水塘中或小河内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返程中,当再一次来在小卖部,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和老板聊着直播带货。空当之余,我听见她请老板给他到一杯山泉。抬头望去,老板结果她手中已喝完的饮料瓶,走到粘贴着“山泉自取,爱护环境”的水桶处,给她接了半瓶水又递了回去。来时,满满的一桶水,此时,只有少半桶了。
听老板说,摆摊之初并未提供山泉水,爬山的人多了特别是外地人多了,都想尝一尝山泉,就想着免费提供。山泉取之不易,一晚上只能接一桶,有时会被喝完,有时会剩下很多,还会被游客装瓶带走。正想着,这老板太实诚了,在山涧之中装满一桶不是很简单嘛,我们这些人又有几个分得清楚喃?这时老板的语气有几分无奈,人多了,生意是好了,可是留下了更多的垃圾,树林里,山涧中,都是。所以,就在水桶上张贴了这张纸,希望看到的人能享受风景时,也爱护环境。
原来自以为聪明的人是我,人可以欺骗人,而山水不会欺骗,变质的东西吃到肚子会生病的。那只可能是蝾螈的生物,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若不护佑环境的话,多久后,我们再也看不见它,或者和其他处于保护中的珍稀动植物?
我立起身来,去向老板讨了一个纸碗,满满地饮下他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