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归旧书院(外一首)
苔痕犹印旧芸窗,月微茫,瓦生霜。
半壁残碑,曾刻少年狂。
石径空埋春草绿,风过处,墨痕凉。
孤枰还护故书堂,燕栖梁,语沧桑。
一炷心香,和泪祭苍茫。
却恨秋声吹梦碎,人已逝,土犹黄。
《江城子·忆任苯生先生》
当年謇老说兴亡,汉江旁,大同堂。
烽火连天,沪上徙苏常。
不辍弦歌逾半百,风雨骤,遽苍茫。
垄沟卅载润黉堂,笔凝章,雅音沧。
勤诲谆谆,解尽少年茫。
今夜廿年潮又起,桃李浪,长思量。
创作背景: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苏省通州直隶州余西场盐课司大使唐汝峒和余西镇秀才任焕文共同创立了精进书院,并报江苏督学部院批准,聘任焕文为院长,院址设于任宅私塾。
任焕文的恩师龙湛霖为表彰贫寒人家培养子女的功绩,特授匾额,上书“荻筆春濃”四个大字,边书:“欽命刑部右侍郎江蘇督學部院龍為任壽母曹孺人立光緒二十六年谷旦”。
位于北街的精进书院和余西场盐课司组成了余西古镇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通东地区公办教育的起源。1906年清政府停科举,办学堂,精进书院由余西小学直接继承。民国后为传承精进书院,余西镇成立了精进中学,后迁入南通城,成为百年名校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发端之一,开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笔者为任焕文先生曾孙,1972年出生于精进书院,1989年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工作。2025年春节前夕,笔者回到了阔别35载的精进书院,触景生情,抚今追昔。
第二首词中的任苯生先生为任焕文先生第六子,笔者的祖父,一生坎坷,从事中学教育六十余年,数理、诗文、书画、古琴造诣颇深,桃李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