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水从《诗经》里流出来,带着"遵彼汝坟,伐其条枚"的吟唱,一路向东。那水声里,有先民们劳作的号子,有少女浣衣的欢笑,更有诗人吟咏的余韵。我站在汝水岸畔,亲昵地望着这条蜿蜒的河流,恍惚间,仿佛看见八千年前的女娲氏,正临水而立,用五彩石补天的倒影映在波心。
李白笔下的"长策归河洛,宁亲归汝坟",孟浩然诗中的"行乏憩予驾,依然见汝坟",还有梅尧臣那首令人心碎的《汝坟贫女》,都在诉说着汝水两岸的故事。孟郊赞叹"汝水无浊波,汝岭多奇石",欧阳詹描绘"湛湛清流九曲湾,浮沉澈底似拖蓝"。这些诗句,像汝水里的浪花,一朵朵绽放在历史的长河中。
汝水是位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太多的故事。它记得女娲氏在"汝水之阳"建立女娲国的盛况,记得汝艾辅佐少康帝时的忠勇,更记得桓景登高避灾的传说。重阳节那天,我总爱去汝河边走走,看茱萸红遍两岸,听老人们讲述那个古老的故事:桓景如何带着家人登山避祸,如何用茱萸囊驱邪,如何让鸡犬代家人受难。这些故事,就像汝水里的鹅卵石,被岁月打磨得愈发圆润光亮。
《水经注》里记载的汝水,从伏牛山顶奔涌而下,流经汝阳、汝州、郏县,在襄城拐了个弯,又经漯河、西平、遂平,到上蔡、汝南、平舆,最后在新蔡汇入淮河。这条全长1345里的河流,像一条银链,串起了中原大地的明珠。元朝那场洪水,让汝水改了道,却改不了它滋养两岸的初心。明朝嘉靖年间,西平境内的汝河又断了流,可它依然顽强地寻找着新的出路,就像中原儿女,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
如今的汝水两岸,早已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却另有一番繁华景象。湿地公园里,白鹭翩跹,芦苇摇曳;河堤上,游人如织,笑语盈盈。傍晚时分,我常看见老人们在河边下棋,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年轻人骑着单车从林荫道上飞驰而过。汝水依然在流淌,却多了几分现代的气息。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守护汝水的人。他们中有退休教师,有返乡创业的青年,还有普通的村民。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河道,种植树木,保护候鸟。每逢周末,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说,这是祖辈留下的河流,不能在我们手里毁了。
站在汝河岸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我忽然明白,这条从诗经里流出的河流,不仅滋养着两岸的土地,更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它教会我们坚韧,教会我们感恩,教会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汝水悠悠,流淌的是诗韵,是乡愁,更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夜幕降临,河边的路灯次第亮起,倒映在水中,宛如一串明珠。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伴着水声,在夜色中飘荡。这笛声,仿佛穿越千年,与《汝坟》中的吟唱遥相呼应。我知道,这条河流,这片土地,这些故事,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