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木屑纷飞如雪花飘舞的工坊里,一位木匠,仿若失群的孤雁,焦急地寻觅着丢失的手表。他在刨花与锯末的海洋中翻搅,那满地的木屑似汹涌的波涛,无情地将手表的踪迹掩埋。手表宛如隐匿于深海的珍珠,消失得无影无踪。
木匠最终如泄了气的皮球,颓然坐下,燃起一支烟,试图在袅袅烟雾中驱散满心的焦虑。就在这静谧得如同沉睡巨兽的氛围里,一丝微弱的声音,似远在天际的星辰闪烁着若有若无的光芒,轻轻叩响他的耳畔:哒 — 哒 — 哒 —。木匠仿若被神秘的丝线牵引,静静聆听,循声而去,于那翻过无数次的刨花深处,手表失而复得。
这个宛如灵动音符的小插曲,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内心深处那扇思索的大门。倘若木匠未坐下来,未让心湖归于平静,这块表或许将永远沉睡于木屑的怀抱。为何我对这个故事念念不忘?恰似飞鸟眷恋山林,鱼儿钟情溪流,其中定有值得反复咀嚼的韵味。
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天空中那颗最璀璨的星辰 ——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留下这样一句如洪钟大吕般的话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句话却如不老的青松,在今日依旧挺立且适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仿若幸运的航海者,赶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伟大航程,尽情享受着时代慷慨馈赠的丰硕成果,如贪婪的蜜蜂吮吸着五千年文明积淀而成的甜蜜文化花蜜……。“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现代生活的节奏快如疾驰的骏马,让人在忙碌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无尽的工作,如连绵的山峦横亘眼前,消耗着我们有限的精力;无孔不入的媒体,似张牙舞爪的怪兽,吞噬着人们大量的时间;模式化的工作,像冰冷的枷锁,使人变得机械。忙乱,宛如阴霾笼罩着大地,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底色;浮躁,似瘟疫般蔓延,成为时代难以治愈的顽疾。李宗盛的《凡人歌》宛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出大众的心声:“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然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生活真的必须如陀螺般永不停歇地旋转吗?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是否如天平两端失衡的砝码?很多时候,我们是否在“用战术上的忙碌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同鸵鸟埋头于沙堆,自欺欺人?有句话恰似智慧的灯塔,照亮我们思考的方向:只会身忙,不会心忙的是奴才;只会心忙,不会身忙的是庸才;身心俱忙的是人才,保持身心忙闲平衡的是帅才。此中深意,值得我们如品茗般细细玩味。
忙碌,常常如迷雾,使我们在生活的迷宫中迷失方向,让我们遗忘了生活的初心,对生活的本真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圣经・箴言》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轻声告诫:无知的焦虑从来都是错的,而过于忙碌的人一定会迷失方向。黎巴嫩的诗坛巨星纪伯伦,用他那如诗如画的笔触将这种现象描绘得入木三分:“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匆忙的人们,停下你的脚步,等一等身后的灵魂吧。”
心静如水,智慧方能如莲花般绽放心间;心乱如麻,愚昧则会如野草般肆意生长。在喧嚣忙乱的尘世中,我始终坚信,一切慢一点,方能如品味美酒,领略其醇厚;稳一点,恰似屹立山巅,俯瞰世间万象;冷静一点,就像寒夜中的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水静,方能如明镜照鉴万物;火静,才可如朗月照亮黑暗;心静,才会如智者洞察世事。人心本是一泓澄澈的秋水,唯有风平浪静,方能映照出真性情,品味出真情趣。这,或许才是工作与生活的真谛所在。静下来,仿若推开一扇通往神秘花园的门,我们常常能发现平日被喧嚣遮蔽的美景;静下来,犹如点亮一盏明灯,我们往往能激发潜藏于心底的智慧光芒。生活的答案,宛如隐藏于深山的宝藏,在静谧中静静等待我们去探寻。静,是一种无声却蕴含无尽力量的力量源泉。
生活在当下,时代如一位威严的导师,赋予我们更多的责任与担当,如沉甸甸的行囊背在肩头;同时也如一片迷雾森林,让我们面临更为复杂的困惑与难题。此时,我们更需如警惕的哨兵,时刻保持清醒与自律。面对这一切,忙中取静,当内心如静谧的港湾,宁静将赋予我们如船桨般的力量,引领我们驶向更好的答案彼岸。
(《忙中取静》,2022年9月21日首发《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号2022年第181期,总第1322期,部分内容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