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
老师来到我们山村小学教书的时候,还是个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
那年月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知识青年们,成天正忙着戴着红袖章,怀揣红宝书四方朝聖,上下串连。我们学校的两个代课老师,丢下村里的几十个孩子随着他们那些城里的战友前往韶山瞻仰那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之后凭着满腔热血,在一群巧舌的战友们鼓动下直奔祖国的心脏,期盼一睹伟人的风采,期望能够获得伟大领袖的亲切接见。他们一走几个月没有丝毫讯息。看着几十个孩子无人管束,整天四下里惹是生非,大队支书着了急,冒着成为当权派被靠边站的危险,赶到几十里外的区委会所在地,请来了他那成分有点高,没有获准加入红卫兵组织在家闲着的高中毕业生,也就是他的表侄我们的老师。
于是,老师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教书生涯。
我们村的小学设在砸烂了菩萨,离村仅百十步的破庙里,这是哪一个神仙或凡人的庙宇村里人谁也说不清楚,他们只知道逢年过节拿上祭品前来供奉就行,新社会的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十几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就让菩萨成了一堆烂泥。正赶上我们的小学经不住风雨即将倒塌。看到这个破庙尚能遮风挡雨,几十个学生便杠着桌凳拥着他们的老师搬来这里,昔日信徒们跪拜的地方,现在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而那菩萨高居的台上,砌上半堵石墙,挂上 一方布,便成了学校办公的地方和老师们休息的场所。
老师来到村里,支书带着几个人把破庙稍微打整几下,这个几个月没有人气散发着霉味的环境,又成了老师饮食起居的安身之地。
老师把行李安置妥当,便挨家挨户通知,让家长把孩子们送返学校,家长们眼看着孩子几个月来已经成了没人管束没有笼头的野马,老师们没有费多少口水便获取了家长们的赞同和认可。
第二天一大早老师衣着整洁直立校门口,恭迎家长们把那群野马驱赶进四壁透风的破庙,几排木板搭成的课桌凳子,顿时挤满衣衫不整蓬头脏面的孩子。
家长们把孩子送来学校,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听到队长吹响了出工的哨笛,便急着赶回了家。
送走家长折身走进教堂,眼前的景象让老师心酸了,学生们有的纽扣掉了袒露着胸怀,有的衣服破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有的裤子绽了线,一个劲把双腿夹紧,所有的脸和手都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老师的第一堂课讲得支离破碎,他时而讲到卫生习惯,时而讲到为人处世,像一个老妈妈一样,唠唠叨叨,翻来覆去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最后横着彩笔使出全身力气在这隐隐约约透着白色的黑板上写下了十二个大字,“对自己,要爱惜,好习惯,勤养成”,他逐一解释了这几个字的含义以后,便提出放假一天,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把衣服洗干净,把手和脸洗出本来面目,一再声明第二天返校时还是今天的样子,老师将给予严厉的惩罚。
太阳才露出半边脸,孩子们便三三两两向学校走来,老远就看到老师手里拿着一根荆竹条子,站在学校门口迎接他们。
老师的检查是认真的,学生敞着衣裳过来,老师亲手为他扣上,学生纽扣掉了,老师拿出针线挑选合适扣子给他钉好,对那些衣服破洞,裤子绽了线的学生,老师着意叮嘱中午放学后换下来送到老师这里来,还有那些长发遮面的,老师说放学后要把他们全部留下。
中午,老师刚搅了一锅包谷稀饭吞下,就收到了一叠学生送来的破衣烂裤,随即老师屋里“哗哗哗哗,嚓嚓嚓嚓”的缝纫声音接连不断,响个不停。
孩子们乡亲们都很诧异,昨天帮老师收拾东西的时候,丝毫没有见到缝纫机的影子,怎么一夜之间,老师的屋里冒出了机子,难道老师会变魔术吗?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昨天老师为了缝纫孩子们的衣服裤子,花了八九个小时,来回赶了几十里山路,踏着朦胧的月色从家里硬背回了一部旧缝纫机。
下午放学的时候,一件件缝补一新,折叠齐整的衣裤又回到学生的手中。被老师留下的那群,不知老师将如何惩罚他们,正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议论。等到老师从屋里走出,拿着推剪和梳子,让他们排好次序,老师要为他们理发。随着推剪在他们头上走动,学生们个个有了崭新的面貌。
过了一段时间,大人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衣着整洁了,手脸再难见到肮脏的印痕。他们手脚变得勤快,说话举止也比从前文雅得多。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的诸多变化,家长们内心深处已经萌生了对老师的赞许,农村人认死理,他们不管你的成份高低,能把孩子教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把孩子交给这样负责的老师,他们一百个放心。
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十分艰难,老师也仅能领到十元左右的工资,生活是清贫困苦的,但他心底下还是时时装着学生家庭的苦寒。由于经济的原因,学生们 书包里除了 几本免费发放的课本以外,几乎很难见到本子,笔墨等学习必需品,为了节约笔墨纸张,老师带着高年级的娃娃们,从河里掏来干细的沙子,把它们平铺在学校的 院坝当中。课间时间,人们常常看到老师蹲下身子与同学们一遍遍算题目,练字默词,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孩子们正玩什么新鲜的游戏呢!
农村的孩子大多都有不良的写字习惯,为了纠正孩子们,老师想方设法从大队,生产队会计哪儿弄来一些旧账本,找来一摞摞旧报纸分发给学生们,并出钱卖来毛笔墨汁,从“点横竖撇捺”的写法教起,指导学生们练习书法,经过老师无微不至的点拨督促,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同学学有小成。过年那天,不管茅屋瓦舍,大门小门都贴满了鲜红的春联,乡村街头巷尾顿时充塞了除旧纳新的瑞气和喜气。也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村民们,在别人对自己孩子的赞美声中,着着实实地骄傲自豪一回。
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老师和大队领导协商讨来一匹荒山。节假日及课余间歇,老师带着那群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带着锄头,铁楸,背篓等开荒工具,高唱着那首唱遍中国叫做《南泥湾》的歌曲,浩浩荡荡向荒山野岭靠近,寒来暑往,荒山上有了几块像模像样的土地。而那群年纪小的则提着粪箕在伙牛大坡上四处捡拾着牲畜粪便,肥料也堆得像小山一样。
老师从生产队老队长哪里要来包谷黄豆之类的种子,春天带着孩子们把它们种了下去,到了秋天,欠收的年景也能收回上千斤包谷和百来斤黄豆。老师把这汗水换来的果实背到场上卖掉,换来了学生们一年里的笔墨纸张,听说老师有几回差一点被当着投机倒把分子抓了起来。赶场天老师背着背篼出门,同学们心里都为他紧捏着一把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老师就这样送走了一届届学生。随着光阴的流逝,老师在大伙的帮助下,搭建了一间茅屋,搬出了破庙,在山村里安了家,这个
时候,老师也变得和山里的农民没有两样了。
起初老师只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善意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积极去帮老师做这做那。学生们渐渐地远离了山村里代代相传的污言秽语,他们知道时时以文化人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有了老师的影响,昔日野蛮粗野的山村里顿时流淌着鲜活文明的空气。老师成了大人们眼睛中的典范,那是老师来到山村几年以后的事情。
不知是哪一位伟人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社会的。为了超英赶美,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扫盲成了中华民族首当其冲的任务,这个具有深远国际意义的重大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老师肩上。
农村的扫盲任重道远,乡村里接受过教育脱了盲的仅限于几个地主的儿子,大多数贫下中农的子女斗大的字认不了几箩筐。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老师白天给孩子们传道授业,夜里又教孩子的父母读书识字,老师的日子就这样熬着。教孩子老师自信能做到游刃有余,应付自如,教孩子的父母却让老师费尽了心机。乡亲们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了一整天,再加上长期以来养成了天黑即睡的习惯,他们一进教室便哈欠连天,有的甚至趴在桌子上旁若无人地呼呼大睡。针对大人们对读书识字的了无兴趣,简直让老师伤断了几根脑筋。这样的情况不要说扫除文盲,就是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姓名也是很难的事。
几个夜晚过去了,扫盲的事没有丝毫进展,老师也几夜没有睡好一个安稳觉。一天夜里上课的时候,老师正在黑板上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讲台下的几个男女,竟当着老师的面放肆地开起了成人的玩笑,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給大家醒瞌睡。怎样才能激发成人识字的兴趣呢?这几乎成了老师绞尽脑汁都在思考的问题,正当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支书找上门来对他说,你不妨走出去看看,去找找那个有文化的人,老师明白支书是让他去找那个地主分子,因为那人解放前教过几年私塾解放后也当过几天老师,并曾经为翻了身的农民扫过盲,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因成分问题靠了边这才让那些年轻的小将们顶了缺。支书走后,老师想了好一阵子,硬着头皮踏上通往老先生家的路。此行老师受益匪浅,老先生说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知识道理。哪些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呢,老师蓦然开了窍,一天只知:”上下左右人口,马牛羊鸡猪狗“。他们不打瞌睡才管怪呢,
找到了突破口,老师编写了顺溜的花灯唱本。拿出了久违的二胡,课堂上把嵌入知识要点的词句说唱出来,配上悠扬婉转的二胡,居然激发了夜校学员的积极性,老师独特的教学方法,让那些从未进过学堂的大人们大开了眼界,在享受中学会了该学的知识。每当有个别人打瞌睡时,老师就来一段评书。《三国》,《隋唐》,《水浒》,《说岳》。老师随口道来,也颇能吸引听众。
从那时候起,学校成了大人们向往的地方,他们有不知道的问题拿来问老师,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来找老师倾诉排解,久而久之,老师成了村民的知心朋友。
随着扫盲工作的逐渐深入,老师把新人新事新风尚写进了花灯唱本,把好人好事好习惯编入了评书。在大家的传唱中,山村里渐渐有了生气,慢慢地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
几十年过去了,整个寨子里除了耄耋老人和垂髫婴孩外,全都成了老师的学生,积年累月,老师不仅给村民们传授了文化知识。而且教给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村里的男女老幼,贵贱尊卑无不对老师怀着深深的敬意。无论东家妯娌口角争执,还是西家兄弟棍棒相向。老师一到自然而然转化为相敬如宾。甚至于村里的两个泼妇骂街,吵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只要老师往村口一站,一时间就能风平浪静。村里谁家有排解不开的矛盾,第一句话必先说,走,我们到老师那里评理去。老师无形中成了村里人心目中的一杆天平。
一晃眼间,地球伸了一个懒腰,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校从破旧的庙宇里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寨子里陈旧的茅屋早已被一幢幢新居所替代,老师依旧安然地住在当年村民们为他建造的茅草屋里,老师依然安心地当他的民办教师仍然心安理得地领那几十年来涨幅不大的薪水。村里人见面还是要问一声好,还是要叫他一声老师,但流露出来的敬意远远不如从前那般浓烈。
如今,老师赶上了最后一批转正后退休还家,带带孙子,看看家门,拉拉二胡,打打麻将,摆摆龙门阵。闲暇之余回味回味过去,安详地度着晚年。
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话是,误人子弟,无异于图财害命。老师最爱想的问题是,我究竟有没有误了别人的子弟?老师最欣慰的事是,每逢教师节那天,总有一些弟子从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给他带来问候的言语。老师最骄傲的事是,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乡邮递员专门为送寄给他的明信片跑了三十多里山路。
老师是谁,不说也罢,老师是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老师是用双脚追赶太阳的那个人,今天无论你走进那个村寨只要循着悠扬的二胡声找去,那苍颜白发,慈祥安康。如苍松般坐在其中的,也许就是我笔下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