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良万的头像

孙良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1
分享

《松华坝春行》

                    松华坝春行

 ——昆明海洲学校爱老•敬老•护老主题活动纪实

                 

      春城行道树红艳似锦,晨芽吐苞,一路春机盎然。大巴车驶出昆明,沿着山势蜿蜒而下,山间黄土多,满山松柏翠,这是松华坝给人的第一印象。2025年2月22日早上,海洲研学团队到阿子营街道的铁冲村和甸头村组织爱心公益活动。

      进到阿子营街道铁冲村妇女儿童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彩球拱门,“四龙护昆”、哪吒和敖丙竖架,竖架上留有不同形状陪影小框,众人争相留影,露姿添颜。几个小朋友在旁边荡着秋千,好不热闹。正大门两旁的门柱上,用鎏金大字书写的“用满腔热忱培育新人,捧一颗爱心浇灌花朵”的楹联,熠熠生辉,爱播深远。

      天蓝蓝,云白白,山青青,水碧碧。庭院内,今日将共同见证云南金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研学文化交流中心挂牌仪式和海洲学校爱老敬老慰问仪式。贺龙元帅警卫员张秀德老军人,扶鹰家庭教育集团云南院长钱敏,铁冲村委会明书记,甸头村村委会韩书记,鼠街村委会蒋书记,云南金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进宁,海洲学校校长陈绚丽等德高望重的嘉宾在鞭炮中剪彩。

      随后,舞龙队用多姿的龙舞舞亮新春。龙珠引路,游龙时若惊鸿掠影,时如长虹贯日,或作中天悬剑,或化五星辉耀……龙姿多势,龙势生威,龙威闪耀,龙耀中华。松华坝是属于四龙护卫的地方,这儿有青龙潭、黄龙潭、白龙潭和黑龙潭,据当地的老百姓描述,青黄白黑四龙护卫着整个昆明,护卫着高原黄土地的人民,这当然是朴素的敬天畏地的自然理念。青黄玄白四灵,暗合《淮南子》四方神兽之数,此间山水得四象护持,《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兽苍龙”之说,在此间山水得到生动诠释。四龙潭不仅暗合四方神兽,更形成“青龙吐润,白虎衔祥,朱雀纳福,玄武镇疆”的祥瑞格局。今四龙潭聚四方之德,恰成生生不息之循环,此乃天赐福地也。繁衍至今,龙文化深根蒂固,养育着一方水土一方人。舞龙队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表演,展示了世世代代的松华坝人民对龙的敬畏和景仰。

      山好水好人更好。接着慰问了革命英模。参加本次活动的英模有抗美援朝九秩老将李公国祥,眸中仍跃动着上甘岭的烽火,掌纹里蜿蜒着鸭绿江的波涛,有84岁高龄的贺龙警卫员,有参加自卫反击战的陈帮云和朱小明两位军人……海洲学生代表为四位保家卫国的英雄献花、敬礼。贺龙警卫员张秀德老军人铿锵有力地讲述着震撼人心的抗美援朝故事,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爱国热情。张秀德老前辈,讲话不用话筒,雄姿勃发,浑厚的高音响彻了整个庭院。我们仿佛从他简短有力的演讲中,看到1953年抗美援朝将帅们驰骋疆土、所向披靡的英雄创举。他的豪情和壮志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新一代的中华儿女要继承老一辈的优秀传统,在和平时代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海洲学校师生给当地五保户献爱心。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海洲学校践行社会责任,师生给老人送米送油发红包,传递温暖与爱心的实际行动,深入人心,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老人们非常开心。

    中午艳阳高照,乘车从铁冲村出发,来到邻村甸头村,大家感受了苗族同胞的最高礼仪一一拦门酒欢迎仪式。四位靓丽的苗族姑娘身着苗族盛装,用牛角盛酒,跳着舞,隔着扎着红花的长布条(长布条作用:拦门)由上而下,绕过红布献酒水,一饮而尽的亲朋好友便进入宴席,百十余人体验着苗式用餐礼仪。席中,她们一桌一桌献歌,敬酒。大家唱起热情的苗家歌,饮着真挚的苗家酒,感受着苗家人热情好客的乡俗,在场的傣族、彝族、壮族、白族老师都唱着自己家乡的敬酒歌,手拉着手,相互祝福,56个民族是一家,正如《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和乐图景,不同民族的歌声在此交织成新时代的“鹿鸣宴”,让《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的理想照进现实,和睦融洽的画面是最美的风景线。

     用餐后,已到下午2点,阳光依然热烈,苗家姑娘在乡村舞台上给我们表演了多姿多彩的苗族歌舞。之后海洲学校又践行公益活动,慰问了甸头村80岁以上的老人。给老人们送米送油送茶,真挚的献爱心活动温暖了社区老人们的心,围观的村民孩子都很开心,其乐融融,像过年一般。

     据统计,铁冲村和甸头村的8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97位,是真正的长寿村。今天也终于揭开了长寿的秘诀——山好、水好、人更好。水源保护区,植被覆盖率高,蔬菜水果新鲜无任何农药,老百姓相亲相爱和和睦睦。

     黄昏时分,太阳挂在山头上,暮色为科普之旅披上柔光,在菌类种植基地,研学导师手捧灵芝宛若执圭:“此物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采东方生发之气,聚日月精华而生。”语罢,菌盖轮回纹路在大棚微光中忽明忽暗,恍见《月令》“盛德在木”的古训流转其间。我们轻抚菌盖轮回纹路,仿佛触摸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盛德在木”的古老节律。专业的研学导师给我们讲解了灵芝的分类、灵芝的种植技巧、灵芝的医用价值,还有阳雀菌①种植条件等,并在亭台快乐地品尝灵芝茶,真是沁润心灵。

      还有书法大师濡墨挥毫。狼毫在宣纸上皴擦提按,墨韵随腕底春风在“静”字最后一竖收势处,留下“屋漏痕”般的古朴质感。一幅幅作品跃然纸上,“静”、“缘”、“高朋满座、盛友临轩”、“天道酬勤”、“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现场求字的人一一得到作品。山水之间,如此静谧和谐,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

     夜幕降临,我们前往白邑村青龙潭参观,感受龙文化。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耸翠,清泉萦绕,环境清幽,古朴苍郁。听研学导师讲古潭古史古情。说到盘江之魂,人物众多,元代的赛典赤.赡思丁是云南护水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夜幕低垂中,目睹清末文化名人、书法家陈荣昌手书的“盘江之源”四个苍劲古朴的大字,陈校长告诫大家,不仅要爱山敬水,饮水思源,更要记住历史上护住一方水土的千古人物,赛典赤.赡思丁不就是“护水之神”么?盘江之梦,是绿水青山之梦,古人守护之,今天的人当弘扬之。听说农历三月的头龙节是当地的大节,成千上万的人们将前来参拜祭龙,我们不禁感叹——这种祭礼,不知何时植入了当地人的骨髓?追寻生命之源,也激起了我们追山逐水的探古幽情,有诗一首:

                 暮访滇源青龙潭

         虬柯筛月碎琼瑶,龙吐寒泉隐喧嚣。

         赛公德泽滋千祀,璧月临潭鉴碧霄。

         牲醴春祈香篆细,蘅皋缘契暮钟迢。

         他年若许听山雨,犹护清源润稻苗。

         敬老护老,青山常在;饮水思源,代代传承。海洲学校学护国之魂,研乡村之兴,行孝道之风,敬生命之源,是海洲精神的务实体现。

      归航途中,大巴车转过最后一道山梁,车窗将暮色裁成流动的画卷,远山如黛晕染天际,近处农家炊烟袅袅,与晚霞共舞。松华坝的灯火渐次亮起,恰似大地上散落的星子,与天际星空遥相呼应。访古探源,崇英敬老,是朴素的人间至理。上代老人下代敬,海洲教育显初心,助力乡村,慰问老人是海洲人继赈灾后的又一举措。

        归程中翻阅活动影像,凝视群照中老人接过米油时颤抖的双手,突然懂得:那些掌纹里不仅镌刻着岁月,更托举着文明传承的重量。正如拦门酒在牛角杯中荡漾的弧度,恰是松华坝水系千年不改的滋养曲线——这份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原来早已写在《礼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老训诫中。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四龙护昆”暗合《淮南子》四象之说,使山水形胜更具文化纵深。2025年“松华坝孝老,春季公益行”活动鼓舞人心,恒远前行。

注:①阳雀菌,又名羊肚菌,古称“地耳”,《本草纲目》载“甘寒无毒,利五脏,宣肠胃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