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我每天清晨都急匆匆地跑去食堂买一碟肠粉当早餐,不是它多美味,而是怀念高中赶课在学校附近小店买肠粉吃的回忆。
清晨的肠粉店,热气蒸腾而上,周围挤满了人。不时听到有人说:“老板,一份肠粉打包!”或者说,“老板,我的蛋肉肠怎么还没好啊,麻烦快一点啊!”店里的老板,总是乐呵呵的,一边大声吆喝着一边用手拭去额头上的汗。我想,这才是寻常百姓最淳朴的生活吧,平凡而不平庸,乐在其中、怡然自得。
老板忙时总会忘记我的那份,我也不急,在一旁安静地看着他娴熟地往蒸板上刷油、涂上一层厚重的米浆,再往蒸板里敲鸡蛋,撒葱花,放猪肉、虾仁、猪肝、青菜等配料,随后将蒸板推入多层蒸格里蒸熟,待肠粉形成后,再用刮刀轻轻地刮出来,叠装,最后再浇盖上一层清香的酱汁……看着他把做好的肠粉递给了一个又一个人,直到快迟到了才忍不住催促,拿起我的那份肠粉飞奔进校门。
一路跑进教室总是气喘吁吁,同桌也不觉着奇怪,只是用一种极其无奈的口吻道:“每天吃肠粉你也吃不腻呀?”我旦笑不语。
后来,我前往北京上大学。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饮食习惯……北方的一切都令我陌生,唯独肠粉,成为了大学四年的唯一钟爱。我如何也料想不到,曾经清晨吃肠粉,是为了图个省事儿、方便;但在北京念书时的那段日子里,肠粉于我而言更多了层亲切与归属感,它成为了能令我泪眼朦胧的思乡之源。
北方的同学对肠粉接触甚少,不少同学认为是肠粉是用猪肠子所做。每当这时,我便滔滔不绝地与他们介绍起肠粉来。肠粉与猪肠子的确有些“渊源”,但此种渊源并非源于制作,而是得益于乾隆皇帝。
据说,广东的肠粉最早起源于唐朝的泷州,也就是广东罗定市一带。那会儿,已有一种小吃,名为“油味糍”。油味糍比较薄,只能全部铲回后,再分成一块一块的。一日,乾隆皇帝路过此地,好奇地尝了一口,瞬间被那滑嫩细腻、鲜美可口的口感征服了。他大赞其美味,并询问摊主这是何物。摊主灵机一动,答道:“此乃‘肠粉’也。”原来,他见这小吃形状似猪肠,便灵机一动取了这么个名字。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连声称赞,从此肠粉便名声大噪,流传至今。
肠粉有广式和潮式两大派系。广式肠粉传播广,市面上多指它;潮式肠粉在潮汕地区流行,其将馅料包裹其中,寓意 “包容”,体现潮汕人胸怀。
二者都与广东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广式茶楼的早晨,肠粉如艺术品般在蒸笼里,食客用筷子挑起,蘸上酱油或辣椒酱送入口中,滑嫩鲜美,唤醒味蕾,令人精神一振。在潮州古街小巷,潮式肠粉以独特包裹方式和丰富馅料吸引行人,摊主娴熟地包、卷、切,虾仁、猪肉、蔬菜等与肠粉皮完美融合,每口都有惊喜,展现出潮汕人对美食的独特理解。
肠粉的历史彰显广东人民勤劳智慧与创新精神。从油味糍发展到如今的广式、潮式肠粉,凝聚着广东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符号。
如今,肠粉已经走出了广东,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小镇,都能找到肠粉的身影。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每当人们品尝到那份熟悉的味道时,都会想起那个充满温情和回忆的地方——广东,那里有热闹的肠粉店,有淳朴勤劳的人民,有源远流长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