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边城》到外婆家
作者:聂坤军
还是在学校值班时,有一天,我注意到在值班室外的一楼大厅里,学校图书馆摆放着一个电子图书机,里面有不少书,可是怎么看呢?请来图书馆的一个年轻人,很快就教会了使用这个移动的电子图书馆,我因此下载了很多图书,其中就有沈从文的《边城》,在学校有图书馆,可以大量的阅读纸质图书,往往是手捧书本反复阅读仔细品味。而现在,来到了南疆和田深度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已然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书了,好在我的移动电子图书馆里,还存有一些书籍,其中就有《边城》,虽然脱贫攻坚任务很重,但我还是忙里偷闲,深夜抢读,不想沈从文的这个《边城》却成了艰难中的一丝慰藉。
每天深夜,群里不断发微信指令,不断的要求回复,报送各类资料,在一个个煎熬的日子里,读书成了我唯一奢望,哪怕是读一页或几行都是那么的知足,但是在值班时,读书是不允许的,工作时也是不允许的,几乎没有休息,总之读书是难以被接受的行为,因此,我只能挤出时间偷偷的读。
读《边城》,一开始就被这样的情景所吸引。“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这使我联想到远在重庆江津石坝上的外婆家,记得那年小姨夫带我们和大舅去外婆家,车到石门镇就走不了了,小姨夫在一位亲友家为雪娃要了一双雨胶鞋,和大舅一路向石坝走去,一路上,那乡间的小路湿滑泥泞难行,有时上坡下坎,有时竹林掩映,有时路旁农家土狗狂吠,小姨夫总是想得周到,在出发时就分给每人一个竹棍,一来可以当拐杖助行,二来可以打狗,防范突然窜出来的土狗咬伤,大舅身体硬朗,小姨夫好讲笑话,时不时引起小付和雪娃咯咯笑声,在我小时候,爸妈也带我来过外婆家,那时候总觉得这段小路是那么的长,而现在走起来却觉得很惬意,在爬上最后一道大坡之后,那石坝上就出现我们面前,在大片的稻田对面,是一个小山,在葱绿山林边的石坝上有土墙的大瓦房,它背靠青山,面对块块格状的水田,一条细细的田埂从这边把我们引向石坝上,这石坝真是石头的坝子,那是整块大石头,外婆家就建筑在这块大大的石头上,我们实际上是爬上这块大石头的,在我们饱览这美景时,从那石坝上跑了一条小黄狗,它来到我们跟前恭谨的摇着尾巴巴望着我们,接着就在我们前面带路,边走边回头,生怕我们走丢似得,一直把我们领进外婆家的大门,然后就在大餐桌下卧了起来。那时,外婆家还是旧时的瓦房,一进大门,是石板的庭院,两旁是厢房,正中间台阶上面是高大的正房,这些房子都是大块的条石垒砌的地基,院子里也是石阶、石凳、石桌、石磨等,都是石头。
在宽敞的庭院里,一大家子人都在忙活,有切菜的,洗鱼的,剁肉的,炒菜的,捡菜的,在院中的大锅灶台旁,有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太太坐在灶台前往灶膛里添柴草烧火,那就是耄耋之年的外婆了,她精神很好,见到我们就站起来,嘴里念叨着我的名字,是的,老人的记性很好,几乎我们所有的人她都记得很清楚。
在沈从文的的《边城》中,关于祖父的喝酒为人这样描述“她又知道祖父的脾气,一见城中相熟粮子上人物,不管是马夫火夫,总会把过节时应有的颂祝说出。这边说‘副爷,你过节吃饱喝饱’那一个便也将说‘划船的,你吃饱喝饱’这边若说着如上的话,那边人说‘有什么可以吃饱喝饱?四两肉,两碗酒,既不会饱也不会醉’那么,祖父必很诚实邀请这熟人过碧溪岨喝个够量,倘若有人当时就想喝一口祖父葫芦中的酒,这老船夫也从不吝啬,必很快的就把葫芦递过去,酒喝过了,那兵营中人卷舌子舔着嘴唇,称赞酒好,于是又必被勒迫着喝第二口,酒在这种情形下少起来,就又跑到原来铺上去,加满为止。”
在石坝上外婆家里,鸡鸭鱼肉各类美食摆满了两大桌,小姨夫带着炒菜的围裙欢笑着招呼大家就坐开宴,大舅总是第一个端起酒碗叫大家喝酒,“哈哈,这是我们家的广柑酒,好的很啰”,这酒到了嘴里,确有一股甘甜的酒味,到了肚子里,顿觉热爽神兴,而幺舅还是那么憨厚的笑着说“喝哦,喝哦。”我虽有些酒量,但在外婆家那根本就沾不上边,小姨夫笑着说“这些都是你外公训练出来的,他们小时候,你外公就用筷子调点酒喂,长大了自然就是海量喽。”江津产酒,历史悠久,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几坛好酒,外婆家酒就更多了。
离开外婆家时,外婆让幺舅扶着到石坝上目送着我们,那条小黄狗又跑到我们前面引路,它一直沿着细细的田埂把我们送到石坝对面的路口,在夕阳的光影中痴痴望着我们离去。
后来,雪娃也在重庆教书了,我们也在重庆买房安家,但由于工作太忙,少有机会到石坝上外婆家,最近的一次也是前年雪娃结婚时匆忙看望了一下外婆,她那时身体还不错,如今的外婆已经快百岁了,几天前因病住院,衷心祝愿她能尽快康复。
读完《边城》,我就像在沙漠跋涉的干渴中寻觅到了一碗清甜的泉水,那纯净的真诚,人性的质朴善良,乡土的自然优美,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就像老船夫说“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我想,无论命运如何,但善良和真诚永远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衡量标准,老船夫一辈子摆渡船,总是那样认真负责,从不懈怠,也不抱怨,时时近全身心帮助过渡客,也绝不收任何报酬和好处,这样的一条湘西靠近川东的茶峒小山城外小溪流上的渡船祖孙故事,犹如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人们世俗疲惫焦躁灵魂,昭示着真善美的永恒意义。
这使我想到那遥远的石坝上,那里的池塘里鱼虾游荡,稻田里稻谷飘香,那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唱,在那石坝上,是我的外婆家。
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