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虽无数次回到家乡郭猛镇,但活动范围基本以小孙庄为中心,来去匆匆间,去镇里的机会并不多。
大年初二这天下午,因需购物,一家三口来到镇中心的一家超市。无奈超市门外车满为患,只得沿路寻找停车位。拐弯时,蓦然看到墙上有一块“向阳路”的标牌,顿时心中一愣,好熟悉的名字!
恰好路旁就有一个车位,于是赶紧停车。从车上下来,一边在向阳路上走着,一边在脑海里打捞关于这条路的记忆。而随着足音一路回荡,我与向阳路的点滴往事,也犹如一片片被岁月尘封的茶叶,在心杯里渐渐复苏。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还叫郭猛乡,向阳路是全乡最宽的一条路,也是乡中心的主干道,相当于盐城市区的建军路。乡政府、供销社、食品站、中学、影剧场、邮电局、车站等单位都在这条路上,说它是郭猛乡的“中枢神经”一点不为过。
那时,向阳路上铺的不是水泥,更非柏油,而是一块块竖立的红砖,这样铺一方面结实耐用,不易翻起,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下雨天泥浆从砖缝里溅到人身上,走在上面也不会打滑。而印象中,从我认识这条路,到离开家乡,此路确实从未翻修过。
当时的小孙庄,是全乡离乡中心最近的一个村,曾被人戏称为“郭猛郊区”。对乡亲们而言,离乡中心近的最大益处是赶集方便。那年月,乡中心每五天逢一次集,集市的主阵地正是向阳路。更准确地说,是向阳路的最西头段,约莫有两三块田长。
那个集市是一个猪集,专门买卖仔猪。每次逢集,都是向阳路最热闹的时候,可谓人声鼎沸、猪叫连连,虽嘈杂,却也洋溢着一派生机。与路上的喧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畔向阳河里的沉寂。只见河面靠路的一侧停满了赶集的船只,密密匝匝、熙熙攘攘,犹如另一个水上集市。不消多时,随着岸上的集市散去,水上的一只只船就会热腾起来。船主们或怀着市场解禁的欣慰,或揣着满载而归的喜悦,或带着生意做成的开心,惬意地离去,留下一河欢声笑语。
父母赶集并不定期,根据需要而行。如果恰逢星期天,他们有时也会带上我。两人有时步行,有时撑船,但不管怎样,只要我在,集市结束后一般都会买个小吃给我打一下牙祭,或是油端子,或是金江脐,或是白馒头……以至我对逢集总是充满向往,而这也成了我对向阳路的最初好感。
提到向阳河,土生土长的老郭猛人都会津津乐道。如果说串场河是盐城的母亲河,那向阳河就是郭猛的母亲河,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之于郭猛,这条河俨然一条大动脉,串起镇中心乃至更广地域的一方热土。无论是依河而建的单位,还是枕河而居的乡亲,抑或随河而行的船只,跨河而架的桥梁,都沐浴着这条河的恩泽。
后来,郭猛乡撤乡建镇,加快发展的春风吹遍全镇每一个角落。向阳路集市顺应全镇发展需要,搬迁到另一处地方,向阳河上船只“聚会”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但那段世兴畜旺的美好时光,深植进许多人的心坎。
我与向阳路、向阳河的交集,更多地与读书有关。先是郭猛小学,后是郭猛中学,两所学校隔河相望,宛若我人生旅途上的两座驿站。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我怀揣斑斓的梦想,一次次从向阳路上走过。如果长路有记忆,或许会记得一个青葱少年的身影,茫茫人海中,他是那么平凡和渺小,却又是那么自尊与敏感。快乐时,特别是考出好成绩时,他会一路快走一路含笑,急急地回家向父母报喜;忧伤时,他会默默地将心思诉诸脚板,在行走中与长路交谈,叩问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收到女同学的信时,他会悄悄地沿着路的一侧,将信笺交给流水,将秘密交给长风……
我的少年岁月中,不能不提一座桥。在跨向阳河而架的桥梁中,最有名的要数向阳桥。一座现在看来并不算雄伟的普通水泥桥,当年却是全郭猛最气势恢弘的桥梁,承载了无数人的脚步与憧憬。其时的郭猛核心区域以向阳河为隔线,分为南北两个板块,向阳桥是连接两者的主要枢纽。我曾在一篇作文里,写下如此一段话,“若说郭猛核心区域的南北两片是一件衣服的两襟,向阳桥就是连缀它们的一粒最重要的纽扣……”比喻并不精当,却是一个青涩少年内心世界的真切流露。
上郭猛小学时,向阳桥是必经之道。从小孙庄一路步行,绝大多数路段坑坑洼洼,遇上下雨天更是满脚烂泥,路上无护栏的小木桥、破砖桥则让人心惊胆战,每次走过都如渡过一劫,只有到了向阳路才算进入“康庄大道”。而当时的向阳桥,不仅宽敞平整,还有坚实的护栏,可算郭猛的“南京长江大桥”,既气派又安全,让人走在上面心旷神怡。时间宽裕时,我甚至会刻意慢下或停下脚步,尽情享受桥上时光。利用这样的契机,我曾远眺过朝霞与落日,也曾遥望过雁阵与芦野,更曾放飞过希冀与畅想。
从向阳桥必经的,还有父亲上班的那条路。那时的郭猛乡卫生院还未搬迁,父亲一年四季几乎天天从向阳桥上走过,用双手为患者解除病痛,也用双肩挑起一家老小的冷暖。如果遇上雨雪天气,父亲会让我中午到医院食堂吃饭。走过向阳桥,映入眼帘的是桥头的乡文化站和新华书店,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在乐声和书香中一路向南,穿过茶炉坊、收花站宿舍区、郭猛浴室等一个个“地标”,再向东拐上一小段路,就到了卫生院。食堂不大,仅能容纳一二十位员工就餐,但几样小菜还蛮有特色,我特别青睐其中的青椒炒肉丝,多年后回想起来仍“津津有味”。
如今的向阳路,在郭猛镇已非主干道,充其量只是四通八达路网中的“静脉”之一。向阳河水依然静静流淌,只是水更清、坡更绿、流更畅,成为岸边小区的最美背景、路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向阳桥依旧挺立,但在现代化桥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全镇,它的气势与连接功能均不再像从前一样突出。随着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一个全新的郭猛日益呈现于世人面前。可这一路、一河、一桥,曾记载过一个时代,见证过一部史诗,温暖过一颗永不凋零的少年心。
滚滚红尘中,多少往事随风而去,多少深情因霜而谢。我的向阳往事,却生长了四十多个春秋,且会一直青葱如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