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9
分享

故乡是上苍含泪的赠予

孙成栋

一个书香馥郁的周末,一场因缘而聚的奔赴。

仲春时节的这个下午,江苏盐城城南新弄里,被一本名为《把村庄带回家》的书燃亮。这是文友江华的“处女集”,也是盐城文坛新春的一个惊喜。

新书发布分享会上大咖云集,星光灿烂。国家一级作家张晓惠、著名文艺评论家孙曙、著名朗诵艺术家秦九红等各路精英先后登场,围绕“让村庄回家”这个话题,或以妙语连珠的主持,或以鞭辟入里的点评,或以声情并茂的诵读,或以春风化雨的寄语,一次次把气氛推向高潮,也唤醒了每一个人心中的村庄、梦里的故乡。

整整三个小时,创下了近年来盐城文坛新书发布分享会的时长记录,却并无枯燥乏味之感。关于村庄,关于故乡,关于生命,关于根系,似乎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情愫、化不开的愁绪。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在AI来势汹汹的当口,依然有这么多人痴迷着文学,依然有满堂来客为一本素人之书捧场,依然有人坚信“我一定会比AI写得更好”,其情其景、其心其志,令人动容、让人唏嘘、使人鼓舞。

客观地讲,在岁月长河的汰洗下,世间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文字都会成为尘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字句都出于己心。

换句话说,就是专写AI写不出来的东西。这些素文也许没有AI批量生产的文字“丝滑”,却比它真切,比它有个性。犹如一张靠整容、打针变得“完美无缺”的脸,并不比一张有皱纹、有黑痣、有雀斑的脸更有魅力,毕竟前者是“假美”,从长远看,对人体健康还有害。

如果写风花雪月,纵然东坡再世、易安重生,也定然写不过AI。可是,我有我独具风情的村庄,你有你天赋异禀的故土,他有他绵绵不绝的乡恋……这些,AI都没有。它的故乡在工厂,在流水线,在钢铁森林,它的文字里没有刻着基因、烙着胎记的村落,没有以脐带相连的过往。

就这点来说,江华这本《把村庄带回家》,AI可望而不可即,它可以写出亿万个按照“算法”克隆出来的村庄,却写不出那个昵称叫“江小豆”的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写不出顺潭港的快乐与忧伤,写不出“西瓜秃”的青涩,写不出猫咪粥的清香,写不出“鸡蛋里的小村”,写不出祖母摇着蒲扇为我唱的《赵五娘》……只因,这是江华的村庄,是她独一无二的怀忆与眷念,是她浸入骨髓的幸福与惆怅。

滚滚红尘、腾腾喧嚣中,多少村庄在走散、在变异、在凋零、在彷徨、在掏空。把村庄带回家,别让它在时代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在岁月的光怪陆离中花了眼眸,甚至误入“歧途”,成为时光刀的俘虏、风暴中的树叶。这不是江华一个人的使命,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把村庄带回家,带回那些原汁原味的日子,那些鸡零狗碎的日常,那些日益丰盈的果子,那些人味洋溢的烟火,那些灯火可亲的时刻……需要更多人在场、参与、沉浸、感动。

诚然,把村庄带回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或永远不可能完全让村庄回归。但每一个为之努力、为之付出的人,都是可敬可钦的。他们用文字、初心与真情,编织成绵长而结实的纤绳,拉着村庄行走,穿过雾霾与叠嶂,走向一条大河的源头。这些人中,有江华,有你有我有他,有一切不甘沉沦的生命。

把村庄带回家,那掌心与脚板上写着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纤夫的爱”。纵然如西西弗斯般无尽、无奈、无望,那些赤子也不会放弃,因为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情怀工程”,是在守护自己的故乡、灵魂与未来。

当日去参加阅读分享会前,应江华所约,我也带去了自己不久前刚出版的散文集《子夜的守候》。我守候的是我的西乡,正如江华搀扶的是她的村庄。两者各有其性格与内在,也是我们各自的疼痛与希冀,回眸与远方。

以一面书墙为背景,我们互赠书籍,一如互诉自己的村庄与乡恋。那是一种文字的碰撞,更是一次灵魂的交融。从本质上说,我与江华乃至更多心怀故乡的人,是跋涉路上的同道者,是带着村庄回家的“互励人”。

每一座村庄、每一个故乡,都是上苍带着无限怜爱的赠予,它不仅是我们的胞衣之地,更是心灵的永恒归依。在生活的大漠上,每个人都是负重的骆驼,长路漫漫、沙野滚烫,可远方的绿洲始终鲜活在心中,那是回家的方向。

每一支童年的歌谣,都是被天使吻过的记忆。而被故乡吻过的心扉上,永远驻守着一个村庄,那是江华和亿万个江华永不凋敝的图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