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张锋的相识,起始于一个电话。
那是几年前的初夏时节,一个梅雨潇潇的星期天下午,我正在家中看书,突然手机铃声响起。
一接听,对方先是自报姓名,接着告诉我他是射阳人,目前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工作,主编一份叫《丹顶鹤》的内刊。他准备采用我一组写湿地的散文诗,特来电告知。
我连连表示感谢。欣喜之余,又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位张先生真是敬业呀,星期天还在工作,并且对作者如此尊重。与此同时,也对从未谋面的《丹顶鹤》杂志产生强烈向往,盼着一睹其真容。
约莫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张锋寄来的杂志样刊。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以为内刊也就相当于那种“工作简报”,没什么“好看的”,却不料这《丹顶鹤》让人眼前一亮: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热气腾腾”的工作通讯,又有“到嘴到肚”的经验交流,还有“带着露水”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隽永,将湿地之魅、生态之美、人文之蕴融入每一个字里行间,浸入每一幅摄影作品与插图里,真是意蕴丰盈、图文并茂……读来让人欲罢不能,仿佛有汩汩甘泉流过心扉,又似有缕缕清风拂过肺腑。
不久后,我又收到张锋通过微信转账的三百元稿费。想不到一份内刊的稿费,竟如此丰厚而及时,让人心头暖暖的。同时暗叹道,这张先生也够忙的,既要编稿件,又得寄样刊,还需汇稿酬,一年到头都这样,多么不容易。
后来,我从射阳文友那里听说,这张锋可不简单,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射阳人,却在射阳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并爱上了这片临海的广袤湿地,成为扎根于斯、耕耘于斯、奉献于斯的“新射阳人”。在党政部门摸爬滚打多年,曾担任过乡镇党委书记等多个职务的他,也是一位文学发烧友,对写作始终怀着浓浓的眷念。他利用业余时间辛勤笔耕,发表了大量以湿地为主要书写对象的作品,并出版过多部专著,堪称盐城湿地文学的“先行者”。
退休后,张锋依然“闲不住”,便应邀来到自然保护区发挥起了余热,也有了更多时间来书写、宣传、讴歌湿地。许是出于对湿地的一往情深、对湿地文化的执着爱恋,他总是保持着充沛的干劲,犹如年轻人一样活力满满,很多时候,大家似乎看不出这是一位年届花甲、迈向古稀的老人。
作为《丹顶鹤》的执行主编,张锋肩上的担子不轻。从每期杂志的选题策划,到各类题材的组稿,到每篇稿件的编辑、校对、审发,甚至到下厂印刷,到杂志的分发、赠阅,到稿酬的发放,到编读交流活动的组织……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他牵头、参与、把关,可谓“事无巨细”。而他总是操持得顺顺当当,从没出过差池,却也从没“居功自傲”过,总是说“所有工作都离不开领导和同仁的支持”。其实大伙儿个个都清楚,这“一条龙”劳作的背后,是他情系湿地、梦筑未来的初心,是他不畏艰辛、不记得失的默默付出。
在编好《丹顶鹤》的同时,张锋始终笔耕不辍,并且比以往写得更勤、更多、更好。身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的他,将书写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一种信念、一腔情怀,将茫茫湿地作为放牧思绪的草场、寄托情感的港湾、播种希冀的沃野。在他的朋友圈里,我几乎每天都能读到他书写湿地的文字。那质朴的情愫、鲜活的笔触、清雅的文风、丰赡的意象、生动的细节、厚实的底蕴,每每让我钦佩有加、叹服不已。
日积月累的坚持,催生人生的励志诗篇。一滴滴心血与汗水,浇灌出一枚枚硕果。这些年来,张锋在各级报刊、新媒体平台发表以湿地散文为主体的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出版《长短集》《秋天有点甜》《思考者》《张锋诗草》《五色土》《独爱那份蓝》《零的突破》《镇村古韵》《鹤影乡居》《湿地之色》等作品集多部。
印象特别深的,是张锋最新散文集《湿地之色》问世的前前后后。
去年11月底,晚秋与初冬交接之际,得知《湿地之色》正式出版,我第一时间向张锋表示祝贺。没过几天,我就收到张锋寄来的两本新书。当即迫不及待地撕开塑封,如饥似渴地赏读起来。墨香氤氲中,张锋文字的独特气息扑面而来,那气韵里融和着海水的味道、泥沙的脉搏、鹤羽的光泽、芦苇的呼吸、盐蒿的故事,并随着阅读的深入,徐徐交织、幻化成湿地的“底色”“颜色”“声色”“食色”“行色”“气色”“本色”,也让我感受到一位湿地之子灵魂的最足成色。
转眼间,已到今年早春二月。由盐城黄海湿地文学创作中心、射阳县作家协会主办的《湿地之色》阅读分享会在射阳举行,我应邀参加,并作交流发言。分享会上,大家围绕《湿地之色》的主题立意、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一致对张锋的最新笔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湿地之色》在宏大叙事中注重细节刻画,在表达个体体验时兼顾社会认知,融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为时下不可多见的湿地文学书写文本。
而张锋的讲述尤其令人动容。他告诉大家,《湿地之色》尽管历经5年写成,但实际谋划和准备时间达10年之久。为了写作这本书,仅阅读过的相关生态学、生物学、湿地生态学、科考报告、生态理论、生态文学,以及涉及鸟类、海洋、植物等专业或科普书籍就近100本,从而保证了新书中所引用的数据、列举的实例、记录的史实、描述的内容、科普的知识等,均具有真实性、精准性和权威性……短短一席话,带给大家久久的感动、震撼与启迪。
有时,我会在心底思忖:一位忙于繁杂公务的业余作者,缘何能数十年如一日,牺牲八小时之外的休憩时间,于孤灯寒影下伏案勤耕,用手中的笔、心头的血、眼里的光,展示大美湿地上的水绿诗章、自然交响与生命奇迹;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缘何能舍却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温馨时光,“自讨苦吃”般地继续投身湿地宣传事业,并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般的精气神,长期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激情、如此认真的创作态度,日日书写不止,时时思虑不息,字字精益求精?!我想,除了热爱,别无答案。
曾有文友将张锋比作一只“工蜂”。诚哉斯言!在辽阔的湿地上,他一辈子都在采撷大自然的菁华,再酿成文学的甘醇,仿佛永远不知疲倦,只为让脚下的热土成为更多人的精神原乡。
而字里行间永驻的,是他从未辜负的每一瓣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