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成栋的头像

孙成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5
分享

桐花书馆

再晦暗的日子,也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将它点亮,譬如书香,憧憬,花信,阳光。

这个四月,被繁冗琐事淹没的我,窒息之下眼前时常一片迷蒙,直到被一树泡桐花驱散阴翳,仿佛在空旷的冰原上,邂逅一簇簇火苗。

如今的盐城,泡桐树并不多见。所以那天,在一座校园里,遇见一树齐齐绽放的泡桐花时,我不禁欣喜得叫出声来。那些丰腴而修长的花朵,色彩缤纷,洁白、粉嫩与深紫交织,宛若童年教室檐下的铃铛,在静待晓风的轻抚、书香的浸润,也守候我匆匆的脚步。

一瞬间,竟想起那个遍地桐花的村庄——张庄,那个村庄深处的桐花书馆。

那是几年前的初夏时节,我们一批政协委员赴河南兰考学习,有幸走进张庄村。

九曲黄河逶迤东流,在兰考东坝头镇拐出最后一道弯,张庄村便坐落于此。小村也仿若一个婴孩,静静偎依在黄河母亲的臂弯里。

这里曾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成为历史深处的写照。上世纪六十年代,焦裕禄在此带领村民扎草方格治沙,让绿色一寸寸收回失地,如今张庄已蜕变为全国乡村振兴典范村。

漫步在张庄村的幸福路上,桐花掩映的村庄一派祥和,两侧的特色地产商店、网红文创精品店、地方非遗展馆等店铺场馆琳琅满目,仿佛上苍撒下的一串珠玑,与远处涛声不息的黄河湾遥相呼应,让人似乎感应到一种生命深处的脉动。

作为焦裕禄精神发源地之一,张庄村不仅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更以乡村振兴的鲜活果实,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游人。

而此行最让我难忘的,是藏于泡桐林间的“桐花书馆”——这座由闲置农宅改造的院落式图书馆,既是村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村庄的文化港湾。

轻轻推开桐花书馆的雕花木门,仿佛踏入了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抑或一条隐于山间的时光隧道。老宅改造时保留了豫东传统建筑的青砖灰瓦与木质结构,院落中泡桐参天,石径蜿蜒,摆放着木桌、石磨、竹椅,墙上爬着新生的藤蔓,与周围茂密的树林浑然一体。一扇年久的窗户上,泡桐新叶的影子柔柔拂过窗棂,似在问询一个古老又年轻的秘密。窗台上,几朵凋零的桐花散落于此,宛如一艘艘搁浅的旧船,在反刍记忆中的葱茏时光。

古色古香的书架,错落有致地排列,看似随意,却隐含着清晰的脉络。一旁的电子阅读设备上,一部部电子书像花瓣一样次第打开,唯美的情境阅读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行走于其间,一缕缕桐花的馥郁扑面而来,又似有薰风抚过心扉,可谓古朴与现代交映,书香与花香交融。馆内藏书近六万册,涵盖文学、历史、农技、生活、美学、哲学等多个类别。从泡桐枝桠间漫溢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书页上,落在书架间,恍如覆盖了一层斑斑驳驳的初雪,也为阅读增添了几分诗趣和禅意。

轻声细语间,几位村民正在借阅书籍,另几位村民正在还书,那轻车熟路的快捷、如饥似渴的模样,像极了采蜜的蜂儿,在桐花间寻觅大地最甘甜的馈赠。从被翻得略略起毛的书边,以及电脑台账里密密麻麻的借书还书信息上,足可见乡亲们读书的热情,或者说村民的阅读习惯已悄然融入生活。或许,张庄村焕然一新的面貌里,也隐藏着一串串穿透贫穷与狭隘的书香密码。

书馆的一间工作室里,来自省城的作家正在此静心创作。我们没敢打扰,轻手轻脚地悄然走过。但眼前油然而生一幅画面:一位身居都市却心系乡土的作家,在桐花的香气里伏案疾书,将这片多难又多彩的土地上发生的一个个故事付诸笔下,将沉浸于土地与民众深处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悦所痛倾注于字句,让其化作覆盖沙丘的绿荫、告别贫窘的春雷、缅怀焦公的泪雨、万物蓬勃的新姿……一时间书香与乡情、过去与未来、苦涩与福祉,全部在此交融。

其实,地气也是一位作家的底气。在我心目中,那些接地气的文字,亦如这一朵朵桐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兰花的清高矜持,没有凌霄的热烈奔放,却于朴实无华中透出清新脱俗,自有一种风沙洗礼后的质朴风情,一种不被铅华侵染的本色。由此,书馆不仅是作家的驿站,也成了连接心灵与大地的桥梁和纽带。

书馆特别设置了“黄河文化专区”,陈列治黄历史资料、焦裕禄精神文献,以及兰考本土作家作品。我架上取下一本《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尽管早就知道焦裕禄的不少感人事迹,可此刻在焦公奋斗与长眠的热土上,翻阅着他“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一行行足迹,别有一番感受。眼前似有沙丘与桐林在频繁切换,耳畔隐约传来飓风裹挟着狂沙的狰狞呼啸,而心头仿如黄河波涛起伏,沉浸于一种悲怆与欣悦交织的情感里。

徜徉于书馆的青葱气息里,桐香如此清冽,岁月如此静好,沉醉间,蓦然惊觉春已深,可花不老。而眼前,村民与游客或静坐品茗,或翻阅典籍的一幕幕,让人由衷感慨:如果不是焦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着与勤勉,如果不是后来人一代代的接续奋战,哪有“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世纪新貌,哪有千家万户的安澜如歌,哪有书香沁心的温馨时刻?这片土地,定会记住他、记住他们,在书页、在心间,在每一个有风雨有阳光的日子里。

来张庄之前,就听说桐花书馆定期会举行“乡村读书会”,游客可参与经典诵读或与村民交流读书心得。那天,巧逢一场“桐花诗会”。“泡桐花开,春风十里。让我们以黄河为卷,以桐花为媒,编织一个个关于古与今、诗与远方的故事……”我即兴写了一首散文诗,书馆中的一位兰考姑娘当即诵读起来,婉转深情的声音回荡在院落中,令人动容。工作人员介绍,书馆定期还举办非遗体验活动,如活字印刷、古法造纸等,游客可亲手制作诗笺带走。

令人惊喜的是,在书馆一隅还设有茶座,可品尝兰考特色的“书香咖啡”或红薯茶,搭配当地非遗工坊制作的木刻书签,别具风味。忍不住点了一杯“书香咖啡”,一边啜饮一边读书。品味着咖啡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品读着将桐花拥入怀中的诗集,仿佛在品赏五味俱全的人生。一时间,舌尖上漫过桐林风,心扉上涌起黄河浪,在众声喧哗的尘世上,融汇成铺天盖地的宁静。

除了可尽情沐泽书香,桐花书馆还提供沉浸式乡村体验。从书馆出发,沿着一条悠长的步道前行,约莫一朵桐花绽放的工夫,就到了黄河最后一道弯观景台。登临台上,伫立于浩然长风中,俯瞰“悬河安澜”的壮观景象,一种磅礴之美如潮汐激荡心房,来来去去,千回百转,让人久久喟叹。据说,夜晚还可在附近的民俗体验基地里,围坐篝火听黄河涛声,可惜我们黄昏时分就得离开兰考,不过留点遗憾与念想也好,这样才更耐咀嚼和回味,一如书卷里那字里行间的留白。

乡村的诗意栖居,离不开书香的滋润。

桐花书馆的每一本书、每一片砖瓦、每一株草木,都似在诉说着张庄人从物质脱贫到精神富足的历程。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却有黄河的涛声、书页的翻动声与村民的笑语声交织成的田园交响。

在兰考,张庄这样的桐花书馆不止一处。在兰考县城溜达时,我不时惊叹于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也知道,其与发达地区依然有不小差距。但当发现县城的一角居然有好几家书店时,我瞬间又对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倍生敬意,更信心满满。这满城的书香,不仅成为我心目中的独特一景,更是这片土地生长奇迹、孕育幸福的不竭养料。

夕阳西下,一行人虽意犹未尽,仍得与张庄说再见。当砖墙在暮色中泛起金红,满架书籍被桐晖镀上一层荧光时,桐花书馆又度过了宁谧而饱满的一天。

那穿越时光的书香,如青草在每年春日刺破层冰,以倔强的绿意诉说着文明的不朽。

隐隐中,似有归鸟的呢喃从密密匝匝的泡桐叶丛中传来,仿佛在向远方的客人发出呼唤。兴许世间的生命都是相通的,我竟然听懂了,并将它翻译给茫茫人海:若你向往“诗与远方”,不妨来此感受乡村振兴的温度,让心灵在书香与乡愁中扎根生长。

晚霞如血,皴染天地。桐花寂静无声,绝无煊赫,却又仿佛是一位穿越古今的信使,将关于沙丘的“密码”、信息、记忆,萃于一抹书香。

桐花书馆的诞生与成长,折射着张庄村从“风沙窝”到“文化村”的嬗变,也告诉世人:一切不甘沉沦、风雨前行、逆境崛起的生命,都值得被记载、被阅读、被珍藏、被传颂。

时光滔滔,可桐花的清芬、书香的蓊郁,依然不绝如缕,历经千载、远隔万山,依旧仿若就在眼前,俨然一部生生不息的传奇。

也许,书香与桐花本就是一只手的两面,一面经风霜,一面握阳光,然后一起伸向未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