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对于生存吃饭是头等大事。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为温饱和安稳,锲而不舍的奋斗,这两件事构成了一部人类史的漫长主线。今天就聊聊吃饭的话题。
记得小时候虽然不富裕,也不再为填饱肚子发愁,吃饱已经不成问题。虽说没多少花样,却不至于再像父辈那样挨过饿,要过饭,甚至吃光了树叶吃树皮那么惨了。那时也没法保证顿顿吃白面馒头,而是穿插着来点玉米面、高粱面的窝窝、饼子、煎饼,不管怎样总是可以吃饱的。那时也不像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新鲜丰富的蔬菜吃,一般都是吃咸菜。每家都有几个咸菜缸,用自己种的胡萝卜、水萝卜腌上一缸,往往一年都吃不完,放到发了霉也舍不得扔洗一洗还接着吃。家里有春芽树的头茬、二茬都舍不得自己吃顶多尝尝鲜,去集上卖了换点急需的用品,到了三茬才留下放肆的吃两顿解解馋,大部分都还是腌成咸菜慢慢吃。唯一的调剂是就地取材,从山上采摘回来山韭花做成的咸菜,算是咸菜里的珍品可以改善一下,自己家喂几只母鸡下了蛋也是攒着,然后腌起来留着麦收、秋收干重活才能吃。生活很长时间内都处于勉强能够自给自足的状态 。
再穷再苦的日子也不缺少美好的回忆,很简单的饭菜也有让人一生难忘的味道。那时吃得最香的是白开水煮面条,挖上一勺猪油再倒上酱油,咸淡适宜香喷喷的,算是大快朵颐。同样的操作还有泡煎饼,不过一般老年人喜欢这样吃。
后来条件好一点,不再只依靠猪油这一种食用油了。地里种的豆子、花生精打细算的拿出一部分换豆油吃。院子里栽几棵荷香,地边上栽一排花椒,都可以采了嫩叶回来和上面用油一炸就是一道大餐,一年也吃不了几次的。春天不但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味蕾的狂欢,因为春天可以吃很多平时吃不到的美味,所以关于春天的记忆几乎是完美的。春天来了采了榆钱、杨花俗名梧树盳,还有各种野菜,有的可以凉拌;有的可以蒸饭;有的适合包水饺。新鲜的槐花用米面蒸成松软香甜的槐花饭,还有一种黄色的花骨朵,我们老家就把它叫做“山花”,含苞待放的时候采回来和上面做成呱嗒,那种香甜又不同于槐花至今让我怀念。
能够给生活带来惊喜的食材都是源于大自然的馈赠,有限的几种所谓好吃的都是来自田间、地头、山林,当然也包括“吃肉”,也就是赶上时令去捉金蝉、水牛、掴子,蚂蚱等,回家腌洗一下在油锅里熥熟,这算是最奢侈的营养品了,一般不让多吃,往往做一次要慢慢吃好几天。现在才能理解为什么小时候什么都要腌起来慢慢吃,无非就是东西不富裕,只好细水长流避免寅吃卯粮吃了上顿没下顿,总之还是日子窘迫。
那时条件虽然差,却快乐而又容易满足,生活稍有一点改善就欢呼雀跃。今天生活越来越好了,再也不担心没好吃的,却又在每天为吃什么而发愁,对着满桌的饭菜却提不起食欲,什么饭菜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了!
不但大人如此,看看现在的孩子也总是不好好吃饭,变着法的做好吃的,仍然挑食、偏食。放着新鲜营养的饭菜不吃,却喜欢各种垃圾食品,喜欢喝饮料,导致很多孩子都成了胖墩,体质下降不爱运动,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已经成了每个家庭困扰。物质富有了,食材的品质却下降了,肉也不香了,菜也不那么让人放心了。孩子的成长如何远离垃圾食品?这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
吃永远是最基本生存能力,如何更健康更安全的吃饭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到底是我们吃的能力退化了?还是胃口变刁了?为什么生活富裕了我们从吃上获得满足感、愉悦感越来越少了?吃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但是美食却能给我们以健康的身体,才智,愉悦身心,解决好了吃的问题才能真正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