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溪的头像

老溪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5/08
分享

小时候的味道

经常听人说起“小时候的味道”、“老味道”这些话,表达对过去饮食美味的怀念。我也常常回想起小时候那些离不开的食物,大饼子、大发糕、芥菜疙瘩咸菜、大碴子粥、高粱米饭、虾酱、白菜、茄子、豆角、面瓜、土豆,这些都是忘不了的,但是记忆并不美好,每每想起,都有点忆苦思甜的意思。

如今有些广告也用这样的定位来推销产品。我们都明白广告的意思,是因为人们的胃口越来越挑剔,吃什么都不香,所以想用小时候的味道来吊起人们的食欲,招引购买。人们回想起小时候的味道时,总会引起一点怀想怀旧的情绪,想重温一次,但尝试之后,往往都是失望。

如果小时候的味道并不美好,或者有美好的记忆,而你已经不是小时候的你了,再拿来小时候的味道,你还会喜欢吗?小时候的味道是有特定的时代、条件和心态的,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你的味蕾也变了,纯粹的小时候的味道可能已经不再适合你。因为小时候的味道不会随着你的长大而改变,而你的胃口却在改变;如果小时候的味道也能改变,那改变的也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

我记得小时候偶尔吃一次的白面馒头,味道真是好,喷香喷香的。那喧腾腾的又香又甜的味道,我就非常想念。现在的白面馒头已经没有那种香甜的味道,我不知道是我的味觉变了,还是馒头的味道变了。你能再给我小时候的馒头吃吗?

我也有可以原版复制的小时候的味道,就是咸鸭蛋。那种腌到蛋黄流油的咸鸭蛋,味道非常独特。我形容不出是怎样一种味道,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那就是香。在我的整个饮食记忆中,没有比咸鸭蛋的蛋黄更香的了。小时候吃咸鸭蛋是很奢侈的事情,只能偶尔吃一次,而且只是尝一点。往往好吃又不能尽情多吃的东西,最容易留在记忆里,最让人馋。现在咸鸭蛋可以敞开吃了,但是也不能多吃,因为容易被齁着,还怕胆固醇太高。当年不能多吃,是因为少;现在不能多吃,是因为不利健康。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现在能敞开吃的咸鸭蛋和小时候很难吃到的咸鸭蛋,还是一个味道,没有变。

因为现在的味道吃腻了,所以想念小时候的味道;你又不能用小时候的胃口享受所谓小时候的味道,或者说不能用现在的胃口来接待小时候的味道,光说小时候的味道,有什么用呢?如果现在的味道和小时候的味道都一样,又何必强调小时候的味道?

在多数人眼里,饺子大概是公认的美味了。小时候的确很喜欢吃饺子,一年才能吃一次,怎能不想。俗话说:好受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人们甚至把能天天吃饺子当作人生最美好的理想。现在怎样,倒着未必是最好受的,饺子也不是最好吃的了。当真的天天过年了,饺子还是你喜欢的吗?我是不喜欢了,不仅在胃口上,还在心理上。平时吃饺子,也只是当作一种平常的食物就是了。还有个话,是“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我怎么想怎么觉得有点不那么靠谱。

我看过一个推销酒的广告,说:“49年那会儿,北京就这一家。”这应该不会假,但“49年那会儿”的事和现在人喝酒有什么关系?49年我还没有出生,看广告里的人,比我大不了几岁,所以我有理由怀疑,他们是否在49年那会儿喝过这一家的酒。再者,“就这一家”似乎不能说明这个酒就是好酒。为什么只有这一家,是别家不会酿酒吗?假如再有一家,你还会只喝这一家的吗?

有这样的说法:饿了糠如蜜,饱了蜜如糠,道理很简单。当你吃什么都没有味道的时候,饿上三天,就吃什么都香了。所以,味道不能说明食物的好坏,只能反应你胃口的需要。连吃蜜都没有味道的时候,粗糠烂菜你还能吃下去吗?

比如朱元璋在落魄的时候,几天没有饭吃。偶然遇到一户农家,用仅有的几片烂白菜帮子、一块臭了的豆腐和几粒发了霉的黄豆给他做了一碗菜汤,他觉得美味极了。几年后他做了皇帝,厌倦了肥甘,在吃什么都没有味道的时候,就想起了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汤”,便安排御膳房做来。试想,他这时喝这样的汤还会感到是美味吗?

还有一个故事,慈禧太后在西逃的时候,因为跑得匆忙,没带多少食物,人又多,几天以后就断了伙食。这时有个太监从一户农家找到一个鸡蛋,一点盐。把鸡蛋煮熟,让慈禧太后蘸着盐面吃。饿了好几天的慈禧太后吃着鸡蛋蘸盐面,说:一辈子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鸡蛋蘸盐面确实有一些味道,平时也能吃,但被封为“第一味”,却不是因为鸡蛋的味道,而是因为老佛爷的胃口。在每天面对108道大菜的时候,她还能看一眼煮鸡蛋和盐面吗?

也许小时候的味道确实是美好的,但是如果已经不适合我们,却还要用小时候的味道来吊今天的胃口,反倒会破坏了小时候的记忆。所以最好不要轻易把小时候的味道拿出来接受今天味蕾的检验,那样会打破这种美好的记忆。

因为味蕾变了,小时候的味道只能当作一个记忆,偶尔回味一下就好,不要用来吊今天的胃口。小时候的味道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生活艰难的时代形成的,拿到想吃什么有什么的今天,还能有优势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