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赵瑜《长城小张》
刊发于《人民文学》第2期的《长城小张》是作家赵瑜的一篇非虚构新作。作品篇幅不算长,却以类似“章回”小说的形式划分为多个单元小节。在这篇容量不算大的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位非精英式的民间草根百姓形象,开辟了为底层小人物立传的新路径。作品为小人物立传,立得好、立得准、立得实,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人物事件普通而具有典型的时代性,作品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深刻,作品在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功能等方面引发社会多重思考。
作品开辟了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小人物立传的新路径。作品自始至终都在为小人物安生立命寻找生存空间。主人公张选身上折射出的诸多现实问题都是长久以来存在于当下的一些重大社会关切。主人公张选是一个真实存在于当下的真实个体,作品题目直接冠之以“长城小张”,这是一种“量身定制”,贴切而亲切,但仔细琢磨,又觉得作家的用意显然并非这么简单,“长城小张”是千千万万以他为代表的在社会最底层奋力拼搏的一个小人物形象缩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个案”,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小张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但他又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人。作品中,小张的个性一直被无限释放,又无时不受环境的制约。小张这个人物一直在好与坏的边缘游走与徘徊,在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教化下,小张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最终实现了其最大化。人的生存环境很重要,教育的功能威力显而易见。当然,这种教化是一种贴近生活的诱导,而非强制性的约束。作品中,个体事件中的个性人物始终围绕着群体事件和社会背景来把控,小人物在社会大背景下的积极进取,苦挣苦熬,既遭遇过进退维谷的险境,也时不时出现左右逢源的良机,小张的个人成长演化史恰恰与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同频共振,同步推进,由此,小张的这种小人物成长演化史,确乎也是一幅幅改革开放的成就展。小张个人发展成果既有大局大势,也有小张的个性延展发挥。小张是一个具有七情六欲完备人格的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圈子。他的生活圈就是工作圈儿,工作圈儿也是生活圈儿,但他的圈子一直在变化,他的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环境这一因素在小张的个人成长经历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不能概括为环境决定论,但其人性和智能在不同环境中养育滋长的情势却并非一个量级。作品时不时发出预警:小张是一个具有多种潜质的人,要么向阳而生,要么滋长变质。好在,小张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他踏入了一个相对优质的社会环境之中,即使他依然生活的很艰辛,但作为一位普通的城市打工者,一个由时代滋生出的新的阶层代表,他依然可以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体现其人生价值,这也是这部非虚构作品最值得称道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构思。
自立与自强,是这部作品为小张提出的一个社会命题。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底层小人物如何实现生存突围的多重思索。作品通篇用一种朴实、冷峻的笔法去勾勒小张的个性特质和生活轨迹:“王勃十六岁就中了进士,小张十六岁了还不知道王勃是谁。”小张对他生存地界上的重大事件一无所知,在他进城以后,“少说话,百事忙,活得像一个机器人。”小张从“张软”到“万能小张”,这是他个人获得成功的最明显标志。年青时,小张因为人生的方向感缺失,在给老板打工时因没有一技之长,又身无缚鸡之力,被老板称作“张软”,这是对人格的污辱,似乎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定位”。那么后来小张怎么就在作协大院变成了“万能小张”了呢,因为他置身于文人的环境里,文人们需要他精明手巧,小张即可大展身手。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众人的激励。在作协这个文人荟萃的地方,几乎人人都在夸他的“本事”,这些“本事”无非就是一些技能性的手工活儿而已,但却被夸成了“万能小张”。好比发豆芽得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母鸡孵蛋也一样,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作协大院造就了一个吃苦耐劳、全能型“人才”。但是,不得不承认,小张的人生遭际一直是在走钢丝,一直在好人与坏人,能人与“失能人”之间游走徘徊。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社会命题,作家赵瑜善于发现和挖掘小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优质潜能,把普通个体隐含在人们日常中的一些潜在的人性“闪光点”予以浓缩聚焦,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比照自己,从而发现和放大生活的美好。作品提出了“小人物”如何转换与再造的问题。小人物面临的生存困境往往会引发社会共鸣,但如何找到最优的解决途径,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存突围,这是作品为我们提出的一个社会关切。小张代表了底层的大多数,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着他的人生航标,小环境又决定着他的善恶走向和价值取向。小张这个人物在当下具有哪些启示?小人物生存困境是否具有自愈功能?本篇非虚构为我们勾勒出了底层小人物成长的三种路径:自暴自弃,反向滋长,把揣在怀中的那把刀子拔出来,成为社会的对立面;自艾自怨,成为社会的包袱,期待社会求助;自立自强,成为社会贡献者,甚至打破阶层壁垒,实现阶层跨越。在这部作品中,作家赵瑜以小心翼翼、冷峻而节制的笔法艺术再现了小人物的生存困境、现实困惑、社会诉求以及积极发挥社会功能的极端重要性。小人物的命运往往透视出社会不公与现实矛盾,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也容易引发社会关注和反思,文本所揭示的社会问题能否激发一次社会变革?能否引发道德反思、推动社会进步?作为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它中所揭示的人性的问题、个性的问题、社会的问题、制度层面的问题,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在小张身上都找到了相互对应的关节点。底层普通人生存环境的改变不一定全靠自己,但没有一种主观自觉,人小物将永远自困于原地而不能自拔。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启发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