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的结构
冯俊龙
我在《关于散文的形与神》这篇文章最后写道:散文的最重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材料可以“散乱”(广而多,但不是毫无取舍),结构却不能“散乱”(“神不散”很多时候就是说的“结构不散”)。在一篇结构“坚实牢固”的散文中,再“多”、再“散”的“材料”,只要紧紧围绕“结构”服务,写出来的散文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散文的‘神不散’是‘结构不散’”,这样的表述并不准确。因为如此表述,有人就可能认为散文的“神”原来就是散文的“结构”。一般情况下,散文的“神”是指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读者意会得到的散文主旨与内涵;“结构”是散文的表现形式,决定文章整体框架和逻辑流程,也就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和写作手法,属于散文的“形”。散文的“结构”到底属于散文的“形”,还是属于散文的“神”?我在该文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没有确立中心思想,就等于没有确立主题结构;没有确定主题结构,自然就无法寻觅到更多相关材料来为之服务。”所以,这里所说的“结构”,是“主题结构”,体现散文的“神”。那么,散文的结构究竟是什么?
散文的结构
首先要说的是,散文有没有结构?
有些人说,散文是不论结构的,所以才叫“散”文。如果散文没有结构,就像平常一群人侃大山那样,毫无目标地东扯南山西说海,最后一轰而散,除了一阵乱弹,什么意义也没有,那样写出来的散文还有意义吗?肯定没有。
散文是一种文学创作,文学创作的目的是作者希望通过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某种目的和传递某种思想,促进个人及社会的精神成长与创造发展。文章结构是文学作品的间架。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自己的结构形式和特点。散文的结构只是相对灵活、自由,并非没有结构。
再说散文的结构。散文创作要有核心思想或者主题,那么它必须要有作者的精神情感、思悟体验,这叫内在结构;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传递这些东西,这叫外在结构。所以散文的“神聚”,需要内在结构托举展现;散文的“形散”,要有外在结构约束支撑。
散文的结构,有表达主题(中心思想)的内在结构与如何表现主题的外在结构。我在《关于散文的形与神》这篇文章最后一段,说的就是表达主题的内在结构。
散文的特征就是要散得开。如果散文一板一眼、一点一划,拘束死板,那就不能把生活中五彩斑斓、感人肺腑的东西串联起来,文章就会显得枯燥贫乏、视界狭窄。散文贵散,纵横捭阖、涉古论今、旁征博引,才能开拓想象、收放自如、引人入胜。
但是,散文外在结构如果不对文章使用的材料进行约束,“散”到无拘无束,往往会造成文章不能突出主题思想,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侃大山。散文外在结构如果不对文章进行支撑,也就是选择性利用材料表达作者意图,最终结果就是作者不知所云,读者一头雾水。散文的“形散”可以运用各种不同材料为主题服务。但一定要让这些材料有机串联起来,散而不乱,起到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用于解读文章含义和了解文章主旨,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连接文章各部分材料的某些词语、句子,就是文章的线索。它是文章的脉络,与文章的结构紧密联系。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作者谋篇布局也一清二楚。
散文的内在结构更要有所收敛,不能让主题散乱甚至无主题,只有“神聚”,才能让文章中心思想突出。我在《关于散文的形与神》一文中说的散文“结构不能散乱”“‘神不散’很多时候就是说的‘结构不散’”就是这个意思。让众多“散而不乱”的材料,为紧密聚焦的主题服务,这就是散文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外在结构还是内在结构,它们都担负着支撑文章主题架构、展现文章主题骨架的作用。只有善于谋篇布局,才能较好运用材料反映文章中心思想。
散文的结构方式,因为采用不同形式的划分,有不同种类。
比如可以分为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述式结构、对照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纵横式结构;可以分为情绪结构、意识结构、意象结构、寓言结构;也可以分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合式结构;还可以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划分方式。
比如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双线结构(复调),即明线、暗线结构;环扣式结构;“阳光散式”结构;“流水式”结构;套箱式结构的划分方式,等等。
散文结构方式多种多样,划分范畴各不相同。阅读散文时要分清它的结构方式,创作散文时根据自己的习惯方式、文章表达目的,选择适合的方式。
散文结构从未固定不变,形散神不散是其要旨。外在结构“形散”可以行云流水,随物赋形,灵活自由,不拘一格,作者不受内容和形式束缚,不必墨守成规,但也要受到为“神聚”服务的一定约束。选择使用层出不穷的结构,是为了突出主题的“神聚”。
如何架构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自由、灵活,但创作散文时一定要从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确定内在结构。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
散文主题广泛多样,可以描写个人经历,也可以描绘自然景色;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记录社会;可以是游记,也可以是对某一事发表看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一定是自己想要探讨或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有事可记、有情可传、有感而发是根本。
然后,开始构思如何把这些事、情、感表达出来,再传达出去。这时,可以从繁杂的材料中大概初选出一些自己认为必要和关键的部分,用来支撑、填塞整篇文章。
有了一定轮廓后,开始从这些备选材料中,再进一步细划,将哪些材料用在哪里、表达什么。这时文章的整体模型已经树立起来。如果有耐心,还可以继续打腹稿,酝酿得越细、越成熟越好。
找到文章的切入点,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切入点就是文章下笔的开始。一个人物的特征、一个事件的凸点、一个问题的冲突,或者一段回忆的开始、一场景色的出现、一次非凡的偶遇,可以激烈,也可以平淡,不过尽量引人入胜为佳。“美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也适用于散文的开头。好文章首先要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
接下来沿着构思,按照内在结构的思路,将备选材料填充到各部分。这时,会发现有的材料与自己的表达恰如其分,和自己的构思珠联璧合,当然也有可能发觉部分材料与自己的表达不合时宜甚至南辕北辙,和自己的构思格格不入。这时要迅即调整,或者果断舍弃。
在构筑内在结构时,要考虑主题的鲜明突出;在填充材料时,要琢磨外在结构的合理生动。特别是段落过渡时,要考虑思维的连贯性,这对深化文章主题、提升中心思想,会起到保驾护航、锦上添花的作用。
文章主体部分,可以同时引入不同视角,不断深化主题探讨,运用对比或反思等表现手法,积极拓展与主题相关内容,展示作者的思考和感悟。这时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细节和描述来丰富内容,使散文更加生动和具体、感人与真实。
文章结尾可以回应开头,给出结论或感悟;可以总结陈述,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升华;也可以留下问题或思考,让读者回味省思。最后修改、润色,确保文章逻辑清晰、语言精炼。特别要注意的是,散文往往注重情感表达,在文章中融入作者的真实情感和认真思考,思想和情感就会自然流淌,一篇有深度、有层次、引人入胜的散文就架构出来了。
架构散文的方式,除了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般情况下,还可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将事情发生过程按照时间线进行呈现;根据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和顺序进行叙述,描述场景和环境的变化;按照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叙述,将因果关系、分类关系、对比关系等进行整理和阐述;通过对事物的外观、特征、性质等进行描绘和描述,使读者能够形象地了解事物;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困难,然后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读者思考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主题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加深读者对主题的理解。
无论散文的形式如何自由、开放,其内在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这是散文“神不散”,即散文主题要聚焦的要点。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思路和情感,产生共鸣。这种主题的聚焦,是散文内在结构的核心。
散文的外在结构,则如同建筑的框架,支撑着整篇散文。虽然散文的形式自由,但也需要有一定的结构来组织文章,使得内容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种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文章的主题和表达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散文的内在结构,就是中心思想(主题)的生成、延展、升华,是散文写作的目的展现。散文内在结构安排由散文思路决定,散文思路是散文内在结构安排的依据。可见,散文的内在结构体现了散文的思路,散文的思路是靠散文的内在结构体现出来的。散文的思路,指向并最终形成散文的主题。
所以,散文“形散”就是外在结构可以花样百出、灵活多变,散文“神聚”就是内在结构务必明确集中、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