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龙
细节是散文的灵魂。评判一篇散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查看它的细节是否具有感染力。散文虽然可以虚构,但归类为“非虚构”类写作。证明散文具备“非虚构”的真实,大多依靠细节。被怀疑明显虚构的散文,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满篇都充斥虚情假意,肯定不会引起读者共情、共鸣而失去价值和意义。
细节描写是文学术语。细节即细小的情节,是文学创作中刻画人物、展开情节、构成环境的基本单位。判断作家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准,即是其作品是否注意重视细节描写。
散文的细节,是作者抓住生活中细微并且具体的情节,或者具有典型代表意义、不易被察觉或者极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使散文的灵魂升华。散文的细节是散文重要的艺术展示方式。
文学作品中的任何细节,都应该是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情感爆发,对平常生活发出的由衷感叹,对细微之处的艺术表达。一种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或者一景一物,都可以成为承载作者思想感情、表达作者生命感慨的细节。
散文的细节,是作者表情达意、展现人物心态的自然流露,更是散文至臻至美的艺术升华。只要是对有关人、物、事、情等展开精致细微的叙述,都可称为细节描写。散文的细节包括但不限于人物细节、景物细节、场面细节。
散文中的人物细节,有通过对人物身材相貌特征进行详细描写,展示人物独特性格、抒发作者特定思想情怀的肖像细节;有通过对人物行为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展现人物外在特征蕴藏的内心思维的动作细节;有通过对人物说话语调的叙述记录,呈现人物神态表达情感态度的语言细节;有通过对人物外在表情、行为动作的描绘,揭示人物在特定情绪作用下,心灵顿悟、生发联想的心理细节。要注意的是,心理细节描写不同于心理描写。心理细节描写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活动,通常包括心理变化的过程,或围绕某人某事产生的心理活动,更加生动具体、深入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散文中的景物细节,有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所有生命,对自然界的自然风光、动植物等细节描写的自然景物细节描写;有抒发作者感情,对社会环境中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细节描写的社会景观细节描写。无论是自然景物细节描写,还是社会景观细节描写,都是抓住其中独具个性的某一点或者某个局部,以不同手法,或细描或勾勒,寓情于景,托物寄情。
散文中的场面细节,是对场景状态、人物行为、景物变化等的描写,展示人或物在活动场景中的细微转变。场面细节描写,有对静物与自然景观等的静物场面细节描写;有对运动着的场面的动物场面细节描写;有对既有静物场面细节描写,又有动物场面细节描写的动静结合场面细节描写。
不同类型的细节描写,可以达到写人叙事、状物绘景的目的。
散文的细节,是作者观察、咀嚼、总结生活之后,提炼出来的文字结晶。散文细节在于真实和贴切,在于与情愫相互影响和提升。这样的细节才有生命力,才能令人共情、共鸣,才能让人身临其境,才能令人震撼。
散文的细节是散文的血肉,它让散文具有现场性和典型性,充满画面感和动态感,具有抒情和象征意义。散文细节促进了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审美特征。
散文中的细节描写,起着点睛之笔的作用,不只是对人和事或者情等的客观描绘,而且把审美态度通过细节精心再现出来。散文细节中的人物细节、景物细节、场面细节,讲究的是细腻、精当、真实。只有合理,读者才能信服;只有恰当,细致却不繁琐。
郁达夫说,散文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生动而形象地道出了散文“以小见大”审美意境的内涵要素和写作特征。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散文的细节描写可以生动刻画人物,加强环境渲染,推动情节发展,积极深化主题,在文本结构上相互呼应。细节描写令散文增色。和金句一样,散文细节需要作者用心推敲和打磨,读者才会对这篇散文印象深刻。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将这位饱受封建社会摧残的底层妇女的悲剧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祥林嫂,从头发、脸,再到眼睛、神色,在详细的人物外貌细节描写中,无不显示出这个悲苦妇女的丢魂失魄。接下来,祥林嫂的死,引出了她第一次出现在鲁镇的模样。那时的祥林嫂,虽然遭遇丈夫亡故的不幸,但还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还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她“嘴角有了笑意”,“脸上也白胖了”。后来,经历了第二任丈夫亡故、孩子被狼叼走的祥林嫂再次出现在鲁镇,虽然还是那身打扮,但“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嫁男人又死了,与男人生的孩子被狼叼走了,可怜的祥林嫂实在承受不了生活的打击,见人就诉说孩子的死,渐渐让人生厌,自己也在别人的睥睨中麻木。再后来,文章中反复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脸、脸上的神情,这样的细节描写,把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以及酿成悲剧命运的时代背景,一遍遍鲜活地展现出来,令人怵目惊心。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形象是这样的:“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对服饰的细节描写,把孔乙己的穷困潦倒、懒惰自大却又极端自尊的矛盾形象描摹出来。孔乙己、祥林嫂之所以成为鲁迅笔下典型的人物,是人物的细节描写让读者难以忘记。
当代作家李银昭在《看母亲端碗时的端庄和享受》一文中,写母亲在昭觉寺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动作,将一位慈良、谦让、勤俭的母亲刻画进了读者心里。
作者写母亲进寺拜佛、去斋堂的路上,经过回廊时让路,再到母亲坐在斋堂吃斋饭,母亲吃饭的每一个动作栩栩如生:“母亲在我的对面,端端庄庄坐着,左手端碗,拇指扣在碗沿上,另外四指扣着碗底、左手肘支在桌上,形成一个“V”字形。母亲右手持筷子,拈了菜,不直接送嘴里,而是轻放在碗里,也不是随便轻放在碗里,而是小心地轻放在方便吃进嘴里的碗边。母亲将菜放在碗边,不会马上吃,将菜和米饭拌一拌,小心地送进嘴,小心地咀嚼,满足地品咂着米和菜的味道。盛着米饭的碗,一直被母亲尊重地端着。”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其实就是再现生活中最普通、最让人熟视无睹的场景。接下来,作者继续写母亲吃完饭后的动作:“碗里最后一粒米被母亲送进嘴里,母亲才小心地将碗轻放在桌上,又将盛菜的碗重叠上去,再小心地将筷子横在碗上。一张小纸巾,母亲用它小心地擦嘴,小心地擦手,再小心地轻沾桌上的点滴汤水。一张小纸巾,用过这么多地方,母亲才小心地将它放进桌下的纸兜里。”
记录一次普普通通的吃饭过程,这对许多作者来说,都应该是极为容易的小事。作家李银昭把这件“小事”变成了一篇优秀散文,是他通过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细节描写,用文学手法再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母亲。优秀的作家善于准确捕捉到生活中的微妙感知,用恰当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人生经验,让读者受益。
散文细节的作用,是用朴实的文字还原生活的真实,是用文学的手法展现蕴藏在生活中的灵韵,是把人人能懂但不一定说得出来的情感写出来。
四川作家曾令琪和周晓霞在《贾平凹散文解读》一书中说:“作家写细节,就如同医学家、生物学家拿着放大镜、显微镜在进行医学解剖、生物实验一样。在细节描写这个‘放大镜’‘显微镜’之下,人物、事件、事物,无论妍媸(美丑),都会被放大无穷倍。”散文细节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贾平凹在《好的文学语言》中说过:“有了真实细节,再离奇的故事都有人信,没有细节,再真实发生的故事写出来别人都不信。如果你的细节真实而具有典型性,你的作品就是不朽的作品。”
散文创作中,细节构建一定要遵循一些规则。细节服务主题,不可过多堆砌;细节描写要深沉内敛,不可太张扬肤浅;细节描写应简洁概括,以小见大。
通过对生活细微环节的捕捉,经过精心描写,传达作者情感与观察,传播作者思想和感受,散文对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散文细节的构建,其实就是把自己看到、想到的真实,倾注进自己的感情,用文学手法写作出来。
散文细节描写提倡凝练简捷,哪怕有时只需片言只语。不过,为了达到散文真实、真情的表达目的,散文细节描写也可以尽量详细,甚至不断重复。
鲁迅写作《父亲的病》,开篇即用“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把第一位“名医”的贪婪、圆滑、无耻勾画了出来,接着用“奇妙的药方”引出第二位“名医”。详写药方的细节,实在是对名医的愤懑和控诉。文章末尾,作者在衍太太的指导下,接连不断地一遍遍大声疾呼“父亲”的情节,更是既悲愤又无奈的呐喊。
围绕“父亲的病”,鲁迅揭露了“社会的病”。作者没有直接在作品中说出他想说的主题,读者却通过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深刻领悟,这就是文学创作的魅力。
萧红对鲁迅有着由衷的崇敬,但却在鲁迅逝世三年之后,才写出纪念文章《回忆鲁迅先生》。有人说,在所有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萧红的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独拔头筹,无出其右者。究其原由,是终于从悲伤中平静下来的萧红,用平淡的笔调,调集了与鲁迅相关的众多细节,还原了鲁迅作为普通人的形象,把他生命最后时光的那些苦与乐、痛和欢、悲及喜,娓娓道来。如果没有这些承载鲁迅情感的客观细节,萧红的文章就不会如此感人,人们也就难以从中清晰感知鲁迅最后的生命情景。
巴金常说“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无技巧”的背后,是善于抓住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小事”,挖掘“小事”背后的大境界。看似说此,实则言彼,彼此相关,意蕴深长。
《与长发作别》是李银昭写给妻子爱的宣言。在这篇写关于“头发”的文章中,头发不仅是“女孩的另一张脸”,更是生命中一种希望和幸福。因为患病,眼睁睁看着妻子“那一头飘逸的长发”,在沙发上,在“厨房里、书桌边、钢琴旁”,“在家里她凡停留过的地方”悄悄掉落,作者“就不经意地走过去,不经意地细看桌子、凳子、地板,如果有她掉落的头发,我就‘不经意’地将头发小心地收捡,尽量不让她察觉,尽量推迟她知道开始掉头发的事,哪怕能推迟半天,推迟一个小时,也行。”读着这样的文字,我相信无数的读者都会深深震撼。这样的细节描写,比说出无数个“爱”,更令人心碎。读者读着这些文字,追溯作者的成长经历,忽然明白作者“把对亲人的尊敬延展到用‘女孩们’尊称天下所有女性,算是种下了什么在心田里,就长出了什么样的言行来”的优秀人格。这就是散文细节的魅力。
由此看来,散文细节的构建,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真情。“真”最能打动人。不过,除了真实的细节,也可以通过对世界、对人生表现出来的审美态度,在界限于合理想象内,进行适度虚构,精心营造出散文的细节。历史文化散文尤其如此。
《汉字的荣光》是作家姜明写他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汉字中国》文物特展上,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辛弃疾的《去国帖》、祝允明的《岳阳楼记》等展本之后,对汉字生发出来的感想。他从古人字帖里探究出来的汉字荣光,是“在不曾中断的汉字演进和文明进程中,在古今接续的伟大奔赴中,一个古老的民族,骎骎日上,生生不息。”
如何写出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情感真实,《汉字的荣光》给出了答案。对描写对象的深入了解,走进ta的内心世界,透过已有真实进行合理想象,对缺失场景展开适度虚构,对遗忘历史给予恰当弥补,就是一种真实还原。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化散文细节的描写,不但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而且一定是历史人物原态的延展。在《汉字的荣光》一文中,无论是寻觅王羲之《兰亭序》的来龙去脉、《兰亭序》的失而复“得”,还是追溯辛弃疾《去国帖》、祝允明《岳阳楼记》诞生的前前后后,作者都是紧扣历史事实,在真实人物的合理思维中,进行合理想象。这样的想象,不是不着边际的虚构,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巧妙勾连,是合乎情理的延伸“真实”。
散文中的细节刻画,是作者把自己的思考融合在细微之处,艺术地表达出来。它往往传达人物的真情实感,代表或者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读者印象深刻。散文细节中的想象,是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之后的顿悟,是通过长期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形成的物象幻化,是特定情绪产生特殊审美之后的必然结果。虽然不一定是事实,但一定合情合理,符合现实中的人情事理。
张爱玲的散文《爱》,是根据胡兰成讲述的一个故事写成的。故事本身也许就是虚构的,但其文中有“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青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样的细节,就像贾平凹说的“有了真实细节,再离奇的故事都有人信”。
应当引起散文创作者重视的是,回忆性散文呈现出来的回忆细节,应当保持原发状态的真实,不能在回忆时对正在发生的事生发出丝毫修正。否则真实的细节也会被质疑。比如,回忆某件现在感到羞愧的事情,当时却自觉理直气壮,那么就不能在叙述事件原委时有愧疚表现,只能在叙述完毕后表达自己此时对彼时的悔恨。如此不但不矛盾,反而更具冲击力。
文学名篇作者的名字,往往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而让人记住的。重视散文的细节,才能创作出一篇优美散文。只有在散文中穿插进经典的细节,才能铸就不朽的散文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