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名著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刘建蓉
在我读过的多部名著中,女性的不同形象始终点缀在故事当中。她们或温婉贤淑,或坚强勇敢,或聪明睿智,或多愁善感,又或心狠手辣……她们的举手投足,思想情绪,爱恨情仇等,都在作家的妙笔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既丰富了故事中的内容,串联起故事的脉络,构成了完整的故事框架,又充实了更多的看点和情感深度。使其故事情节饱满,引人入胜,让读者始终沉浸在故事当中,滋生出想一气呵成的愿望。总之,女性形象多以独特的魅力、内秀、优雅可人的人物塑造,成为文学著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然,也包含了不受欢迎的人物形象。
维克多·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的爱斯梅拉达,是我一直难忘的女性形象。她身为吉卜赛女郎,美丽善良,纯洁重情,美貌与心灵使她成了美的化身。她酷爱自由,不计前嫌,挽救过误入乞丐王国的朋友,给外表丑陋在受刑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送水喝,展现了她的善良和宽容,故深受异性的喜爱。
爱斯梅拉达敢爱敢恨,她曾深爱一名军官,但因阶层地位的悬殊,军官感情虚伪,最终卑鄙地背叛了她的爱。她坚贞不屈,勇敢执着,真诚地爱着法比,即使面对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的副主教克洛德的威逼利诱,也宁死不屈,最后被送上绞刑架,成了封建制度下无辜遭受侮辱迫害的低层妇女形象代表,沦为了权贵掌中的冤魂。
爱斯梅拉达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黑暗,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复杂的多面性。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我年轻时熬夜读完的长篇小说。女主角安娜是俄国文学中经典的女性形象。美丽、优雅,对生活充满热爱。独立的思想和对爱的追求与渴望,让我看到了一个个性化的坚强女性。
安娜不满足于有家无爱的婚姻,勇敢追求与年轻军官沃伦斯基的真爱,由此体现了她追求自由与爱情的独特个性。很佩服她的勇敢精神,为了追求自己有爱的理想生活,无视上流社会的谴责和压力,敢于挑战传统社会道德,表现出了坚韧而顽强的斗争精神。然而在安娜追求真爱的同时,内心也承受着深深的煎熬与负罪感,情感里充满了相互矛盾和痛苦的挣扎,终因沉重的心理压力与精神上的不堪重负,走上了卧轨自杀的悲惨结局。
安娜的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俄国贵族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需求,也是对当时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深刻批判。
现代作家巴金笔下的激流三部曲之《家》,书中塑造的以琴、梅表姐、大少奶奶瑞珏、丫鬟鸣凤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封建男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然而文中的琴却不甘男权社会的桎梏,敢于反抗,彰显了叛逆精神,携手自己心爱的人一起抵制封建礼教,最终走向婚礼的殿堂,成为那个时代青年的标杆。然而梅表姐、大少奶瑞钰、丫鬟鸣凤却没有琴那么幸运。她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缺乏反抗精神,最终被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封建家庭吞噬。梅表姐为爱而不能,忧愤而郁郁寡欢,悒郁致死。大少奶奶有家不能回,难产无助,成为封建迷信的牺牲品。鸣凤抗争做妾,求助不能而投湖自尽。这些悲剧,这些女性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及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迫害。所以,激流三部曲被誉为“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鲜明旗帜”不无道理。
由此可见,这些女性形象通过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诠释了不同人物在封建家庭中的命运和选择。也应验了勇敢反抗者生,懦弱屈从者亡的辩证逻辑。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位多愁善感、才情出众的女子。她的形象不仅展现了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而且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制。尤其读到她重病卧榻潇湘馆,“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内心独白,处于女性的角度,悲情和同情心油然而生。“一曲红楼人叹息,如花美眷自凋零”的悲凉结局,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成为“自古红颜多薄命”的真实写照。
小说中塑造的王夫人形象,表面看起来和善,实则笑里藏刀,心狠手辣。她利用自己在贾府的权势和威严,残忍地对待丫鬟,导致金钏跳井,晴雯和司棋等无辜之人惨死。还有那个名不见经传的马道婆也不是一个好人物,借着是贾宝玉的寄名干娘,专搞封建迷信,歪门邪道,贪财无度,图财害命,只要给她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她的恶毒形象,也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使其成为一个非常不受欢迎的人物。
依我看,《红楼梦》中诸多的女性角色各自都藏有很深的城府,为私心尔虞我诈,各自算计,把个贾府搅天翻地覆。并且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份地位,“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小说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烘托出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从而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其实,我读这部小说最纯的感受,还是那些字里行间中无邪的诗情,风露清愁,衡芷芳菲,也是这部小说中最华彩的部分。
我在想,无论名著、小说读本,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作家笔下连接故事情节的必须,也是串联起男女关系、男欢女爱的纽带,还能在故事情节中引发读者的关注度或产生共鸣。正如有句俗话: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看这句话在电影、影视作品中也很适用,且司空见惯。所以,文学作品中永远也少不了女性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否则读起来会感到淡而无味。
从古至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一直是文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历史学者史景迁在其著作中曾提到,“女性在历史中常常被边缘化,作为男性的附庸和陪衬。”女性文学评论家张莉的研究“不仅关注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还通过女性视角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而王蒙这位资深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也明显加强了女性意识,他的系列作品中塑造了一些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且在性别、权势、悲喜等叙事中蕴含了多方面的语义。从名人的观点和创作手法来看,为我们理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打开了视野,提供了洞察能力。
综上所述,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而且在故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作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塑造出来的不同的女性形象,只能是那个时期的缩影。时代不同,具象不同,她们无论是柔弱与坚强,顺从与反抗,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她们的故事和人物塑造,让我们能从中体会到女性在社会中为尊严、为生存而不顾一切地所作所为,以及释放出的力量,还有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更加珍视和尊重每一个独特的女性个体。
诚愿新时代的所有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而非附庸和陪衬。祝福所有的女性朋友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像琼瑶阿姨所说的“能爱、能恨、能笑、能哭、能歌、能说、能跑、能动、能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能疾恶如仇、活得轰轰烈烈……”且独立自主、不依靠任何人的新时代女性。勇敢地点亮自信的心灯,照亮“巾帼不让须眉”的漫漫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