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夕阳相映红
——读曹树清先生散文集《枫叶正红》
中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我一接到曹树清老师《枫叶正红》这本赠书时,脑际中倏然闪现出唐朝诗人杜牧《山行》这首诗。是的,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深秋初冬季节,唯有那一片片的枫叶林如火如荼,在夕阳中闪烁着光彩,呈现出“枫叶夕阳相映红”的奇绝景色。曹树清老师生于1935年冬月,现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他在人生夕阳中撒下一圈圈光环,数年中相继面世了《远帆集》《闪烁的萤火》《枫叶正红》和主编了《翱翔的山鹰》等书籍,堪为文友们赞叹。
《枫叶正红》一书是曹树清的第三本个人专集,出版于2018年1月,达20余万字。全书共分7个辑篇,依次为“文友一堂”“生活浪花”“情感时空”“行吟采风”“三线三亲”“专题研究”和“友声依依”。这里,我只列出部分文章谈点自己的感受,与文友们分享。“文友一堂”一辑有十一篇文章,第一篇即是《学卢老做人,学卢老治学》。卢老即卢子贵,他是四川散文学会的开山鼻祖,但现今已驾鹤西去了。我曾在《脚踏实地的鸿儒——敬读卢老的“步步走来”》一文中也谈过自己的读书心得,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此辑篇还有《桃李春风忆玩伴》《换个角度读杜甫》和《任凭“沙河风”吹拂我心吧》等文章也让人读有所得,联想翩翩。《生活浪花》亦有15篇短文,这是曹树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的亮点,提炼出的精华,让人看了若有所感,若有所思。《夜走暮云寺》一文是这辑的首篇,曾刊载于《晚霞报》上,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形象地刻画了一位夜中带路的湖北老头,其精神让人感动和难忘。其它如《飘忽的琴声》,《手心里的温柔》和《口齿留香“五香糖”》等,这里不叙内容只看题目就感到甜蜜和温柔了,真是情到深处自然美啊!
第四辑的“行吟采风”虽然只收进七篇散文,但其中的《月亮城西昌走笔》与我有着一些关联。那是2014年7月30日晚,时任四川散文学会文友部部长的曹树清携领刘长云、李导华和我,随四川民盟有关负责人刘安详到西昌民盟采风,第二天早晨为西昌民盟代表刘效成等人所迎接。当天,我们在西昌民盟凉山州主委刘建蓉女士的主持下,参观了当年“凉山大学”的遗址,后来列席了凉山民盟的两次重要会议,曹树清应邀作了讲话,又参观了彝族同胞博物纪念馆和踏游颇享盛誉的邛海,等等。我们这次采风是带着任务的,那就是每人写一篇文章,收进于《诗意的书写·走进四川民盟》散文集,此书所冠名的单位是“民盟四川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和“成都阿依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刘长云写的是《凉山民盟采风掠影》、李导华的是《耕耘者之歌》和《足迹》、我的文章是《走近民盟话“凉大”》,曹树清老师的佳作自然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一篇。《月亮城西昌走笔》分了三个题目,即“西昌之恋”“凉大如歌”和“走进民盟,感受民盟”,他在文中这样说道:“在我们对民盟凉山州委、西昌市委的短暂接触中,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认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所作出的努力,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川省散文学会走过的光辉历程,是与文友部的工作紧密相连的,也渗透了曹树清多年来竭心尽力的汗水。《枫叶正红》中收进了《四川省散文学会文友部走过18年》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1998年6月27日下午,我邀请工人作家老心、明清史学专家蒋维明先生在茗轩茶园喝茶谈文;后又约请著名作家卢子贵先生,以及文友余启瑜、陈林华、李雪阳、向洪亭、李复蝉、萧源锦、冀文正、陈述爵、陈光裕等喝茶聊天谈文。渐渐诞生了四川省散文学会文友部。”我们可以从这段文字看出,曹树清老师正是文友部重要发起人之一,也可以将这段经历载入四川省散文学会史册也不为过。他对于文友部的工作苦心孤诣和尽职尽责,在“一无园地,二无资金”的情况下终于坚持过来了。曹树清不但自己边写文章边主持文友部工作,而且还与“柴门诗社”“玉垒诗社”等文学团体举办联谊活动,亦引起了《四川广电报》《华西都市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据不完全统计,由文友部牵线搭桥组织实施的笔会有“雅安天府温泉笔会”“农家桃花笔会”“李劼人故居笔会·卢子贵主讲”“成都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和散文学会联办的一、二、三期笔会”;另外还有“新都桂湖笔会”“泥巴沱笔会”和“金雁湖笔会”等等。通过这些笔会的开展,与外界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从而增强了文友部的凝聚指数,也促进了四川省散文学会在全国的影响力。后来,曹树清提升为四川散文学会副会长后,就把文友部的工作移交于较年轻的一代,现今文友部仍然秉承散文学会的宗旨,继续正常地开展工作。
曹树清的大半生都贡献给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即他所工作的三线建设单位“成都420厂”,在《枫叶正红》第五辑“三线三亲”中可以了解到这些信息。他所毕业的“西南第二四九技工学校”,为中央重工业部急需的航空人才培训中心,坐落在川藏公路的第一镇—簇桥。“420厂”位于现在成华区东郊双桥子地段,由原国营“111厂”为主扩建,成为大西南第一座大型喷气式歼击发动机制造厂。到了21世纪初叶,“420厂”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中关闭了,土地也进行公开拍卖。对此,作为当年三线建设者的曹树清老师来说感到情结难消,于是他在《“孤独的女神”祭》这篇文章中,把“420厂”比作“孤独的女神”,倾泻了真挚惋惜的情愫,让人读之情生。曹树清不但技术上是一把好手,而且在业余时间也钻研书法和习文,他在文友部书所张挂的横标和出版的几本书就是很好的例证。从他的《第二次退休》一文中可以了解到他在“420厂”退休后不愿闲着,而是谋求再次就业,在成都市某派出所担任档案管理工作,一干就是20年,于2015年“第二次退休”。拿他的话来说:“在人生第二春的征途上,我从来没有感受过退休的落寞,而是尽情享受晚景的灿烂与美好。”
写到这里,我联想到“东郊记忆”的前身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当时亦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企业,与“420”厂、“前锋厂”“川棉厂”和“无缝钢管厂”等并驾齐驱。金牛区作家协会主席杨君伟先生在《天府老茶馆》龙门阵中讲道:新中国的第一台国产电视机就是“红光厂”造出来的,1964年生产出第一支黑白真空显像管,两年后又试制出彩色显像管,被誉为“电子工业的原子弹”。红光厂所作出的贡献是历史认可的,知名度享誉全国,有“北有首钢,南有红光”之美称。随着科技时代的日新月异,红光厂等一些老牌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中包括曹树清工作过的“420”厂。令人欣慰的是红光厂被完整保留下来,经过两次改造,成了今天市内旅游的网红打卡地,命名为“东郊记忆”。东郊记忆将原先的小火车头等机器设备,打造成许许多多的现代景观,既吸人眼球又勾起了先前东郊工业区的记忆,可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前,我与老伴也到过东郊记忆游玩,但印象不深;现在听了君伟先生对东郊记忆精彩的阐述和解读,确实让我耳目一新。如果曹树清老师看过《天府老茶馆》的视频,想来定会释然的,定会打开心结的,再也不会为420“孤独的女神”叹息啦!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诚,商道酬信,业道酬精”这几条圣言圣语,以我看来曹树清老师至少要占上4条,是对他90年人生的很好总结。就《枫叶正红》这本书来说,是枫叶点缀了夕阳还是夕阳照耀了枫叶,恐怕只有“相映红”这三个字最为得当。所以,我冒昧将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一联诗稍作调整,作为对曹树清老师的褒赞和祝福,那就是“夕阳无限好,莫要道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