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风》的头像

《上风》

内刊会员

其他
202503/17
分享

生活需要暂停键

生活需要暂停键

——散文集《暂停键》读后感

卢海阳

 

 

观 景

“窗外还停泊着夏天的景致,有时雨有时晴,潮湿的风在别人家的院子里浅浅流动,于是总听到叶子在沙沙地响,于是总神经质的错觉有雨。”

这是散文《暂停键》中是第一段,看到这里总会想起“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中著名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黎紫书笔下的初秋还带着夏的景致,雨总是时有时无的残留着夏季的湿润,却又将秋季次第而来的寒意,包裹在一场又一场的秋雨中。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笔触,又藏着似曾相识的叠词。

李清照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样令人耳熟能详。“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这组叠词中感受到了深秋时节,李清照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不由得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愫涌上了心头。

这时已经不再年轻的李清照,是南渡之后的家国情怀让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后留下的相思与愁情。而黎紫书的“浅浅”“沙沙”,却带着初秋时的轻盈,一如她按下暂停键的惬意,感受着夏秋季节的交替。

阅读黎紫书的散文,就仿佛在看她看过的风景;品味她品味过的书与作者;跟着她的行旅,从南洋出发,先往北,再往西。

 

黎紫书

《暂停键》是作者黎紫书的一篇散文,《暂停键》又是黎紫书这本散文集的书名,于2016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而黎紫书本人更喜欢称这本书为随笔集。

黎紫书,本名林宝玲,1971年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35岁时,黎紫书决定从工作了13年的新闻机构辞职,开启了全职作家的写作之路。

《暂停键》全书分为寄北、西走、逐处、起点四个章节,是作者对旅居生活的点滴见闻及所思所感。

《寄北》:大多是记录在北京的生活;《西走》:大多为记录在伦敦的行旅;《逐处》:出现的国家与城市就比较多了,其中《味觉成都》被选为首篇;《起点》:只有一篇是作者本人的散文名为《乱码》,其余六篇是友人眼中的黎紫书,被称为“友人书”,还有一些图片附上心情的文字,感知路过的风景。

 

寄 北

世界再怎么辽阔,生活本身实在只有车厢般大小,那上面的乘客不会有太多变动,也因为座位所限,我们不会与其中多少人发生故事。——黎紫书

写意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与“工笔”相对。着笔不求工细,用极为简练概括的笔墨,突出地表现事物神态和抒发作者的情趣。黎紫书在《寄北》这个章节中,有一篇名为《写意》的散文,是我比较喜欢的语言。第一自然段,她这样写道:

“我在等。春天,还在传说中。雨最先来,而除了雨,我觉察不到春意。于是这周末,唯有小楼连夜听春雨。还有雷,像在高空的一盏镁光灯;有一下没一下,电光石火。谁知道呢,也许是外星人在记录地球上的这个城市。”

读到这里是不是仿佛又来到了楼上,看黎紫书在桥上看风景,自己轻而易举地把她所看到的一切全部收入自己的眼底。

雨在《写意》这篇散文里成了这个春天的主旋律,作者坐在窗台上看到傍晚的春雨中,“几天前倒在路旁的树干已经被清理,被铲除的路也覆上了泥沙,与两旁的颜色和材质衔接起来,天衣无缝,几乎像是经过高手毁尸灭迹,完全看不出树或者路存在的痕迹。”“此城真像个魔法衣柜”。由此,想起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绘画中的变形钟,被大家称为的软钟,展现了时间的无序和不可控,黎紫书便任思绪在恣意中流淌。

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一任黎紫书挥毫,她用墨汁在生宣纸上扩展。因为雨,天很早就暗了下来。墨迹过处扩展为窗外窗内两个世界。窗外雨色蒙蒙行者寥落,窗内正是练瑜伽的好时段,思绪也在袅袅中升腾。“而所谓修炼,往往是在身心上对各种引力的一种抵抗。”

写意,就是让思绪如墨汁,扩展成一幅自己想要的中国画。

 

西 走

无论何时何地,我要抵达的“远方”,不过就是眼前这样一扇临街的窗,以及一张清静无为、永远自供自足的书桌。——黎紫书

《暂停键》一文,收集在《西走》这个章节中。“卧房墙上的那一幅鸢尾花,还停留在一八九〇年被梵高画成的季节中。那一年七月底梵高在瓦兹河畔的奥威尔开枪自杀,死在弟弟的怀里。据说鸳鸯花朵花期在五六月间,那是个初夏了。”

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是19世纪后印象派画家,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绘画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一想到梵高,映入大家脑海的一定是那些“向日葵”系列的画。

向日葵是一种倔强的植物,不经意间洒落在泥土的一粒种子,就会发芽生长,还能开花结果。怒放的向日葵是梵高本人栩栩如生的写照,更能象征梵高的人生和经历。

梵高的弟弟提奥是一位成功的画商,他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也是知音和支柱。弟弟提奥在梵高自杀后半年精神崩溃,死于严重的精神病发作。他死后与梵高葬在一起,从此两个好兄弟永远在一起了。

梵高那幅初夏的鸢尾花画作,就悬挂在黎紫书此时的卧室。难道是黎紫书行走到荷兰的奥威尔镇,蓝色的鸢尾花与金色的向日葵一样平凡,而梵高却赋予它们精彩的形象与色彩以及永恒的生命力。

“尽管镇上还有人家在策划着周末的烧烤大会,夏季还在每一片翠绿的树叶上起劲地闪动它的信号灯,但我知道秋天已经上好妆站在后台。”“下一个季节正缓缓淡入。我想按下暂停键。”

是房间里的鸢尾花,让黎紫书在这个夏季想多停留一下,产生了想按下暂停键。而那些因为阅读了《博尔赫斯谈话录》以后,马上又读到了日本大江健三郎的《被偷换的孩子》,书里生者与死者之间通过想象完成一场时空错位的对话。这些与谈话有关的内容,使黎紫书又想按下了暂停键。

黎紫书联想到自己也曾被对话,如“生命的追求和写作的状态”,以及“写作成功之道”等。对于大江健三郎和博尔赫斯来说,恐怕是一生难得遇上对等的谈话对象,而自己“如此卑微。只有努力屏住呼吸,在这喧闹的世界尽量腾出一点空寂,以承载大师们的孤独。”

关于阅读,博尔赫斯曾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这句话应该源于父亲对他的告诫,“尽量多读书。非写不可时再写。最重要的是,不要急于发表。”可以想象博尔赫斯一直遵循父亲的教导,阅读了大量书籍,以至于百年以后置身于天堂还要继续阅读。

35岁的黎紫书想开启全职作家的写作之路时,毅然决定从工作了13年的新闻机构辞职,何曾不是按下了暂停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的生活。

 

逐 处

命运会捡起它们,命运总是喜欢在每样物事上涂鸦,给它们画上不同的条码。——黎紫书

与其说逐处,不如说是“逐处察勘”,在黎紫书的全新旅居生活中,她的步履留在了她喜欢的城市,有着三千年历史文化的成都无疑是她的首选。

《味觉成都》是《逐处》这个章节中的第一篇散文,作为一位在马来西亚出生成长的黎紫书来说,成都一定是她行旅中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

成都,有汉昭烈庙中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刘备;成都,也有唐朝杜甫居住过的草堂;成都,更有远古时期的金沙遗址……这些沉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地标,足以让成都笑傲于世,而黎紫书是否更偏爱于成都的烟火。

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至此,成都2000多年来从未改名。先秦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秦汉时期的“列备五都”、汉唐时期的“扬一益二”,都使成都闻名遐迩。

成都——这座2000多年人间烟火的历史名城;成都——这座在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洲第一个“美食之都”的称号;仿佛在等待与黎紫书的相遇,于是《味觉成都》便是她心目中的成都,写出了她眼中最具代表性的蓉城美食。

成都人美食的特点她拿捏得非常准确。“在成都天天吃红油,麻辣火锅慕名已久,来了才知道这火锅和我们那里的是两回事,根本无所谓汤底,满满一锅都是油,色泽艳艳,红着。”“色泽艳艳,红着。”足以说明火锅的麻辣程度,这样的汤底不能喝,与黎紫书理解的汤底相差甚远。

成都最让人狂热的名片,当属大街小巷不胜枚举的美食。成都人所说的吃货就是美食家。成都博物馆那些出土的大量饮食器具以及庖厨陶俑,无不记录着数千年前“吃货”对美食的热爱。而黎紫书就像一位成都地道的吃货。她记录下的川菜不是耳熟能详的餐饮店,而是流连于洛带古镇的客家店。街上流动的龙头小吃,以及天黑以后才摆出来的烧烤地摊。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记起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早已远近驰名的川食。也许是因为我想念的是吃这些东西的情景和氛围:喜欢夏夜里站在街角吃一碗甜甜的藕粉,再拿着一把羊肉串牛肉串黄喉串木耳串鸡肫串,边吃边走边说边笑……在回家的路上。”

黎紫书喜欢的是成都的闲适,成都的人间烟火,这样灯火阑珊处诗意的美食。她可以边吃边走边说边笑,与友人在回家的路上。想起宋朝文学家四川老乡苏东坡的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柔奴的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如此氤氲着千年历史文脉的成都,如此宜居美食盛誉的成都,怎能不让黎紫书错把他乡当故乡。

 

起 点

生活慢慢地如此凝固起来,我渐渐地动弹不得,变成另一只彩陶玩偶匿藏在心爱的花草、宠物、音乐、蛋糕和咖啡之间。——黎紫书

总有些思绪在空中飘浮,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也成了思念的凭证,于是文本乱码,错落有致。一如清朝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遍山皆青皮古松,不下数百株,太湖石亦高低错落有致,异鸟飞翔,哢音木杪,真蓬莱仙境也。”黎紫书的《乱码》虽是参差不齐,却也极有情趣,使人阅读后心生同感。

《乱码》通篇都是黎紫书一个人充实的生活,一个人自言自语的表白,但听众是心中的“你”,自始至终。

“想起你总在瞬间。当我置身在小小庭院的花圃中。提着浇花壶有点怔忡起来。”“偶尔是傍晚时,牵着两只金毛犬去溜达,它们摇着鸡毛扫似的漂亮尾巴轻快就走在前头,常常会停下来嗅一嗅人家的汽车轮胎。”“更多的是在喝下午茶的时段,我宽下围裙把弄了一整个上午的蛋糕拿出来,烤箱还温着,盘子总是烫手的。”“说起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起你的漂泊了。”

一个人的思念原来可以如此唯美,随时随地都融入在自己生活的分分秒秒。浇花时的怔忡,傍晚遛狗时金毛犬的寻找,喝下午茶思绪的流淌,不可否认无时无刻想起你的漂泊。“想念你,那是我在入定的生活中唯一的流动了。”

正如宋朝词人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中所说:“两人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啊,有一种情,不必朝暮相见,只在灵魂深处相依;有一种陪伴,不必在身边,却只在心深处。黎紫书的通篇《乱码》,却字字深情。

 

行 旅

如果说《这世界上另一个我》是作者的序,黎紫书在题记里写下了葡萄牙诗人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在《惶然录》中的语句:在一种维度中,我们生存如肉体,在另一种维度里,我们生存如灵魂。由此可见,黎紫书的行旅就是一个维度生存的肉体,而记录的随笔就是另一个维度生存的灵魂。

黎紫书的散文集《暂停键》是她生命中,每一个时间段暂停中的一次,这次她选择了行旅生活。在这本散文集中,有把生离死别写得哀而淡的《挽》,有关于秋天关于中秋的《当时明月在》,还有自己十五、六岁在印刷铺里朝夕相处七周铅字的《字冢》,这些散文文笔细腻,空灵自然,有温馨隽永之感。

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一个“暂停键”。可能是凝视风中泛黄的一枚树叶的时间,也可能是一杯清茶一本书的时间,还可能是深夜一场电影的时间。而这一次的“暂停键”,是跟随黎紫书的足迹,踏上行旅之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