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凤凰山
——从西汉墓看凤凰山地区的农耕文化
周 庆
1983年7月4日,成都凤凰山园艺场下属砖厂的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大型木槨墓(墓置在凤凰山中部的西南山麓)。
成都市文物处得到消息后,即刻派出考古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考古发掘。在挖掘过程中发现这是一座椁室长540厘米,宽336厘米,分上下两层的古墓,上层置髹漆棺木两具(墓主一男一女),及部分随葬的货币、陶器、漆器和铜镜等生活用具。下层分东、西两室。东室有髹红陶罐十七件;西室有四枚“半两”钱,陶罐两件,陶井一件,铁器三件和瞒三编人字藤、竹笥九件(瞒三编人字,是四川藤匠、蔑匠将藤或竹条劈成一条条藤片、竹片,横一根、竖一根编制的盛物的筐和箱。编时,每一根横竹片,和相邻的竖竹片伸出一格盖上三根横竹片,然后本身又被三根横竹片盖着,如此编成的器物成人字形,四川藤匠、蔑匠称此为瞒三编人字)。这种形制的墓穴在同时代的墓葬中极为罕见,它似带楼的民居一般,上层住人,下层放杂物、农具或粮食。
在墓中各处发现了134枚“半两”钱,但都为西汉文帝(公元前179~157年)制使用到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较轻的“四铢半两”钱,由此专家断定这是一座西汉前期的墓葬。
随后专家在对该古墓进行清理时,发现下层的陶罐中有鸡、兔、猪、狗、牛骨和桃等炭化物,在藤、竹编的箱子里装有大量的种子,如稻、板栗的炭化物,还有近似石榴、杏、五味子、灵芝的炭化物。据现场的考古专家说:更神奇的是,当他们将藤、竹笥取出后,为避免这些炭化物种子见光见风后风化,便在上面覆盖打湿了的再生布,不曾料到运回单位的藤、竹笥十余天后,竟从里面发出四十余株植物的幼苗来,经成都市科分院、农科所,四川省农科院,及成都市考古队几家单位的精心培育,居然还开花结出枣形的红果来,与现在的小番茄(西红柿)相像。这些果实经专家试尝后,说和现在的西红柿味道差不多,只是这些“西汉的番茄”在成分上与现代的西红柿相比,多了汞、砷,具有很强的原始性(报道见百度文库《西汉古墓中发现西红柿种子,种植后居然结出了西红柿》)。
此消息一出,曾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仿佛也颠覆了人们对某些历史资料的认知,因为在史料中,番茄是18世纪,也就是明朝时期,才从美洲传入的。然而,这一事件确实很奇特,也有人怀疑是不是盗墓贼带进了番茄到墓室,然后留下了残骸物。但藤、竹笥是在墓的下层发现的,并没被盗墓贼动过,应排除外来夹带物的可能性。但这一奇特现象却系孤证,并没有其它考古证据以及旁证材料能够佐证,同时也碍于当时我们研究手段的局限,所以结论难下,此事就一直拖了下来,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但不管怎么说,从出土文物来看,足以说明当时的凤凰山地区的农耕文明在两千年前已达到了相当水平,它不仅有众多稻、果、药材的种子,还有不少家畜家禽的骸骨,更有表明生产、生活用具的陶器、铜铁器。
墓中的餐饮具,除在上层发现一些盛水盛物的髹红陶罐和一件可用来饮酒用的漆巵(古代酒器)残件外。在下层西室中还发现一套蒸煮食物的炊具,这就是架在地上烧火的铁三脚架和一件中间煮食物、烧水用的铁釜,以及上面用来蒸饭用的铜甑,甑的底部有71个细孔。当时的蒸饭方式与现在川西许多地方的蒸饭方式大体相同,先将大米(或小米、高粱、碎玉米碴)淘洗干净后放在釜中煮成半熟,然后过滤出米汤,将半熟米再放入底部有甑帕的甑内并加盖,放在加水的釜上蒸熟,就是我们今天一些大食堂、大餐厅还能吃到的那种滤米饭,只不过当时的甑是用铁或铜做的,比今天的木甑和锑甑还要显得高级些。
说起农耕文明,成都平原因远古时大禹、鳖灵以及李冰父子的不断治水,河流成系,这不但解决了洪涝灾害问题,也使渔猎为生的蜀地人民走入了农耕社会。据古籍记载:杜宇降天隳,后称望帝,“教民务农,一号杜主”。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粮食的逐年丰收,也使蜀地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那么,作为秦汉时期的凤凰山又是怎么成为花果之山、鱼米之乡的呢?这,一是得益于从都江堰分流而下的凤凰水,从山边流过;二是得益于先秦时张仪筑成都城在凤凰山取土所挖的“万岁池”,使山的南端浩渺十里;三是得益于凤凰山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这也可从凤凰山附近出土的一匹汉代画像砖看到,当时凤凰山万岁池边渔猎、农忙的场景。砖的上半部有一很大的莲池,游鱼在池水中嬉戏,两个猎人隐藏在池旁的树荫下,正张弓搭箭瞄准着天空中结队南飞的大雁;下半部却是一幅收割图,三人挥镰割稻,两人忙着扎稻草,一人挑穗急速奔跑,真实记录了出当时农村丰收的景象。
在这座西汉墓的上、下层出土了两件陶治水井。两套水井都是圆筒形的,筒身分成几截,上面有绳纹。除水井外,还有井架及辘轳,以及汲水用的陶罐,这表明像凤凰山这样的山丘地一样可以种植水稻。水井不仅能满足山上人家的饮用水,一样可以汲水保苗浇地。
从墓里出土的细长形稻种来看,应属那个时期南方种植的一种籼米。有人说,籼米就是“仙米”,这又带出了凤凰山名称的另一种传说:
在古代凤凰山区域,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位凤凰仙子下凡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金凤凰原是天宫王母娘娘身边的舞仙,因与天鸷相爱而私奔下凡来到此山,过起了男耕女织平凡人的生活。于是,此山因金凤凰的原因而被称作了凤凰山。金凤凰从天宫带来了“天米”——凤凰稻和“仙桃”——凤凰桃,他们在此山及周边辛勤耕种,广为繁殖,成就了当地有名的凤凰稻和水蜜桃。
凤凰稻是一种长粒米,米粒比一般的米粒稍长,晶莹剔透、米香浓郁、饭粒油亮,有一种糯香味,吃起来和糯米有几分相似。这种籼米具有益气、养阴、润燥、补气养心、养肝滋体、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的功效。其糖分含量低,常食用籼米,对预防糖尿病有一定作用。所以,人们称它为“仙米”——籼米。此米不仅在古代成了贡米,而且还能酿出甘甜醇香的凤凰米酒来,有人称它为“圣酒”(据说在宋代这里被列为户部酒坊,属全国四大糟坊之一,名扬天下)。在这处西汉墓下层出土的十九件髹红陶罐,就说明了那个时期这里已盛产酒了。这些罐全有盖,盖上保存有部分当时的墨书,墨书有酒、甘酒、禾、桃、寮等。寮,也是茶寮酒肆的意思,看来这些容器都是用来盛酒装茶的物件,而这些物件也是在出土文物中数量最多的。也就是说,当时此地已开始大量酿酒了,不仅用粮食酿酒,也用当地盛产的水蜜桃酿果酒(甘酒)。因为,山林中盛产的“仙桃”——水蜜桃汁多鲜甜,吃不完的桃经发酵窖藏,最后变成一种可口的果酒,与“仙桃”的名声一样,同样驰名四方。平日里凤凰山的人都喜欢小酌几巵,就连死后墓穴的底层除了藏粮、果品、药材和家禽外,藏得最多的也要算各种酒水了,可供墓主人在阴间依然能醉生梦死。
那时,夏秋之际远望凤凰山,只见层层梯田,片片金灿灿的稻谷在秋风中摇曳,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稻田里稻花鱼活蹦乱跳,山间荷塘中也发出阵阵清香,满山遍野秋果争奇斗艳,林间鸡鸣狗吠,好一派喜庆的景象。
这,就是神奇的凤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