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的一位亲戚在南京收废品时,无意中在收的废纸堆里捡到了清朝光绪年间的医书《医宗金鉴》。我去她家时她拿给我看,问我是不是真品。我看到书的外观是线装书,纸质是高档的宣纸,微微泛黄,柔软细腻。文字印在大约16K宣纸的一面,然后从中间折叠用线装订成一册,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应该是赝品。但只有第一册、第三册、第八册、第十册、第十一册、第十三册共六册,很明显这是一套不全的书,有一册最后几页有点破损,其它五册保存完好。亲戚说,当时发现有许多册,只随便拿了几册,其余的又扔到废纸堆里了。我听到她这样说,感到非常惋惜,这是我第一次触摸中华古籍,要是能看到全套该多好啊!第一册的封面和扉页上写有“医宗金鉴,静观备览,御纂,医宗全书,乾隆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光绪十有八年经文图书集成,印书局印”等字样。
通过仔细阅读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医宗金鉴》是清朝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吴谦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时间,于公元1742年成书,总共90卷,15个分册。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医书流传极为广泛,被一再地翻刻重印,逐步成为全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准绳。1749年即被定为太医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医宗金鉴》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被《四库全书》收录,并受到很高的评价。我作为一位普通读者,阅读后都受益匪浅,可想而知,医学专业人员阅读后受益将会更大。
《医宗金鉴》图文并茂。书中有很多精美的人物画,如《医宗金鉴·内科》卷三十八至四十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里都有很多人物画。这些人物画,白描水平极高,人物造型准确,形态优美。此套书的很多内容以优美的人物图案表现出来,惟妙惟肖,可以说用意极深,手法极高。
每当我轻轻地翻开一页页《医宗金鉴》时,仿佛看到古代的一位位中医大家在不辞辛劳地“望、闻、问、切”,治病救人,仿佛聆听到他们在苦口婆心地讲解着医学知识,履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心灵顿时受到启迪、灵魂得到升华。阅读后,我深深地感悟到,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智慧的航船;中华古籍里保存着很大一部分文化精髓,有的还未被发掘出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如群星璀璨,中华古籍里闪耀着古人睿智的光芒。
阅读中华古籍犹如古人在谆谆教导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做学问,犹如古人在孜孜不倦地告诫我们如何去感悟生活、认识世界。
阅读中华古籍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武装我们的头脑;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读古籍对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中国古代典籍的语言优美、简洁、形象,有很强的美感和表现力,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28个字,画面、意境、情感全出。
如今,读古籍的人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读古籍的水平,二是没有耐心,三是不习惯古籍的编排方法,四是不知到哪里去读。
朋友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典籍历代相传,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离开了中华古籍,就等于离开了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
为了让我们的心胸更博大、思想更丰富、人格更成熟,为了把根留住,请赶快寻找中华古籍阅读吧,在尽情地吮吸古籍中文化营养的同时,不忘探索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展望美好未来的同时,不忘回眸过去的荣辱兴衰。
流传下来的古籍都是中华智慧宝库中的珍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古籍、了解古籍的同时,每个人还应提高古籍保护意识,不能再让中华古籍出现在废纸堆里了!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不仅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