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雨过天晴,暖风扑面,我们来到了四川省宜宾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的李庄古镇。沿着石板铺成的街道徐徐而行,两旁颇有川南特色的清代建筑,雕花门窗,风火山墙等,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李庄抗战那一段峥嵘岁月浸润出的人间烟火和历史荣耀。
我知道,李庄既没有乔家大院的名,也没有周庄的气,唯有岁月带来的沧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世事变迁,也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兴替当中。早就听说古风古韵浓郁的李庄,是与重庆、成都、昆明并称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大抗战中心”,至今闪烁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光芒和家国情怀。我这次去李庄,不为李庄独特的古民居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更不为“一花、二白、三黄”的李庄美食,而是去追寻抗战时期中国的精神文化堡垒以及李庄独特的抗战内迁文化。
李庄是一个凝固时间的江边小镇。透过历史的烟云,我又一次听到“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呐喊。记得当时清华南迁,与北大、南开共同组成西南联大,从长沙迁往昆明,而李庄人民以广阔的胸襟发出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十六字电文,先后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国立中央研究院、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数所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迎来了一次难得的人文荟萃。今天的李庄还以同济大学的第二故里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有着“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毓仙源”的自然景观,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虽历经数百年历史烟云,仍然保持着当年原貌。就是这样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给战时的中国人文科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养分。
站在长江岸边举目望去,虽然不见当年长江的奔腾与咆哮,但李庄的风云变幻依旧让人心潮澎湃。听当地的朋友说,抗战时期,世界级大师梁思成、林微因、傅斯年、李济、童作宾、梁思永、童第周等大批学子云集李庄,在此讲学授课。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就诞生在李庄,他称“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与“魁星阁”“百鹤窗”“九龙碑”一起堪称古镇四绝,书写了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李庄,沿着错落有致的木阁楼、青石板铺就的狭窄小巷、高大的木门槛和沉重的木门行走,老远就能闻到醉倒过民国文人雅士的浓浓酒香。凝神望去,能够折射中国文化、涵养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让我拾起岁月的记忆。在刻满岁月痕迹的梁林旧居前,一种回到抗战时期的恍惚之感油然而生。
岁月流逝,收藏在历史中的记忆,总能给人带来惊喜。“甲骨文之父”董作宾先生当年带了4411片珍贵的有文字的甲骨片到李庄,他花了整整20个月的时间进行整理并出版了他的扛鼎之作《殷历谱》。当我一一细心品鉴,字上温度、字里风云、字间春秋,《殷历谱》把我带入那段特殊的岁月。“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掩藏了历史的痕迹,惊艳了时光的逆流,云集李庄的大师学者与李庄人民共同铸就的“青灯黄卷苦读,热血挚情坚韧”,蕴藏着李庄独有的惊艳,是李庄区别于中国其他古镇的魅力所在。
今天的李庄,远远望去,一派生机盎然,大师们的故事在荏苒的光阴中枝繁叶茂,他们早已把生命与李庄融为一体。是的,在李庄邂逅“诗和远方”,“无论我坐着,我又走开/我都一样心跳;我的心前/虽然烦乱,总像绕着许多云彩/但寂寂一湾水田,这几处荒坟/它们永说不清谁是这一切主宰/我折一根竹枝,看下午最长的日影/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风中吹来。”我分明记得这是林徽因的一首小诗《11月的小村》所描述的李庄古镇优美而充满诗意的乡村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