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史良高的头像

史良高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6
分享

“扯久经”的摆渡人

那时候,城山比会宫出名,史家湾比城山出名。城山与史家湾在哪?与白浪滔滔的赵家咀一衣带水。奇怪的是,赵家咀没有一户赵姓,清一色的姓史,那是史家湾“湾团李赵”四兄弟中的一支。那时候,白荡湖帆樯林立,舟楫满湖。货运是船,客运也是船。别说没有官道、驿道,即便有,寻常人家何来轿马?

赵家咀那片芦苇滩上最早是一处野渡。渡船泊在岸边,想过河,自己划。对岸的人想过来,又将船划回来。喊渡,是这里一景。渡口就像一柄折扇,打开折扇,对岸就是李庄、团山、史家湾。渡口很有些年头,绿苔厚重的石阶踩踏得沧桑圆滑,拴船的缆石已磨成了小蛮腰。不知从何时开始,野渡有了艄公,而且过渡不用给钱,风风雨雨,一年四季。艄公换了一茬又一茬,到了世昌伯,也记不清是第几代了。

譬如天气晴好、湖水湛蓝的春天,姑娘媳妇一帮一帮的要去湖对岸的马兰井采摘马兰,去李庄的河滩挖荠菜,去团山打桑叶,就得乘坐世昌伯的渡船。城山有庙,一年四季香火袅袅,颠着小脚的八奶奶要去庙里敬香,她拄着拐棍,拎着供品与香烛,早早的就穿得清丝丝的出了门。她要过渡,去给孙子求仙丹,向佛祖表达自己的虔诚。再远一点的是七家岭华佗庙,有求必应哩。给华佗菩萨还愿的人抬着猪头三牲,列着长长的队伍,唢呐震天,锣鼓铿锵,铳和鞭炮走一路放一路。赵家咀的渡口是必经之地。淫雨霏霏的清明时节,赵家咀的人家要到湖对岸扫墓、祭祀。他们的祖坟山就在城山。还有,他们的祠堂就在一箭之遥的史家湾,族长化爹爹(史恕卿,号大化)也在史家湾,那时候家族里的大事小情,摆不平的,很多时候还得拿到祠堂里理论理论。湖这边的人,去官桥、浮山、孔城、桐城,甚至更远的世界,少不得的都要乘船过渡。湖那边的人要将自己的竹器、蔑器、笋干、鱼虾运到破罡桥集市,当然也要搭乘世昌伯的渡船。

世昌伯的船也不是白坐。他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搭船过渡,你得留下你的故事,街谈巷议也好,捕风捉影也好,狐妖鬼怪也好。他不是蒲松龄,不会借渡著述,目的,是让同船过渡的人呵呵一乐。

当地人讲故事不说讲故事,叫“谈闻”“扯久经”。谈来谈去,不外乎“官埠桥传说”、“乌金渡来历”、“何夫人吃鲥鱼”,还有神秘的白云青鸟、浮山会圣岩樵夫与神仙的那一盘棋……天天炒现饭,可世昌伯喜欢,总是百听不厌。世昌伯一辈子没有出过门,他的朋友圈很小,他就是喜欢大家扯扯“久经”,谈谈外面的新鲜事。他也有一肚子“久经”,可他谈的都是家族里的奇闻逸事。譬如,化爹爹少年得志,18岁举秀才。一次参加桐城东乡族长议会,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往桌上一坐。一乡绅拍桌子说,哪来的毛孩?如此不懂事,这桌子是你坐的吗?化爹爹哈哈一笑,我乃史家问事的,我不坐谁坐?弄得那位乡绅顿时狼狈不堪。化爹爹早年参加同盟会,组织青年军,在安庆参加焚烟运动受过孙中山接见。后又任皖省财政司长、工商部长、省参议员。在一次规模不小的会议上,化爹爹不同意增设苛捐杂税,气得省主席拔枪要治罪于他。化爹爹口若悬河,据理力争。省主席说,还有没有王法?化爹爹不气不恼,说:“王法?什么王法?这王法还出自老子史家!”随从轻声禀告主席:主席息怒,这史大化是立法院法制委员长史尚宽的叔父,千万不可得罪。这才让省主席偃旗息鼓。世昌伯谈起史尚宽(史大化侄儿,中国民法第一人)更是有鼻子有眼。他说尚宽在南京总统府供职,跑船的老板船靠水西门码头,只要在桅杆上挂一盏写有“史”字的大红灯笼,保你太平无事。桐城生意人遇到纠纷就找尚宽,尚宽来者不拒,一张字条就能抹平。后来找的人多了,尚宽就印了一摞署有史尚宽三字的批条放在府上门房,只要同乡来求,门卫就撕一张……有时谈着谈着世昌伯就把浆停下来,有时候又和过渡的人互相较劲,争得面红耳赤。

民国年间,史家湾确实不凡,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世昌伯的口口相传也功不可没。其实,史家湾还有一人,世昌伯就不知道,那是史逸,是史大化的弟弟。他赴日本留学后又和朱德一起留学德国,并由朱德介绍入党,后来在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直到全国解放,史家湾才收到由毛泽东签发的大红烈士证书,家里人才知道史逸是为革命牺牲了。还有化爹爹的几个孩子,史伟、史迈、史照、佩芸、史康等都先后参加八路军、新四军,投身抗日和民族解放事业。三子史伟在山东战场被日军包围,马蹄踏烂身体,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史迈参加新四军后和张恺帆结成伉俪,留下一段佳话。今天,谁都知道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最早毛主席只题写了“天天向上”四字。那是写给谁的呢?史大化的女儿史洛明。1938年史洛明跟随四哥史洛文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在中央青委(团中央)从事少儿工作。1940年儿童节前夕,热情活泼的史洛明想把延安儿童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可是中央青委没钱,她就到处募捐。募捐募到了主席的窑洞。见到主席就喊:“主席,过儿童节了,我们想买点文具送给孩子们。”主席正忙呢,就让工作人员接待了她。儿童节过后,她领着两位戴着红领巾的儿童(项英的女儿和高岗的儿子)向主席敬礼感谢。汇报完工作后,主席送她一张纸,上书“天天向上”四个字,并署名毛泽东。此事被记者叶澜知道,于是,《新中华报》就刊出了毛主席题词和事情经过。解放以后,新中国的儿童节与国际接轨,毛主席几次题词“好好学习”,人们便把“好好学习”和“天天向上”合起来,形成了内容更全面更完整的题词,成为亿万少年儿童的座右铭。史家湾的这些故事,也是近些年才传开,世昌伯怎会知道呢?

世昌伯自己也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几个土匪气势汹汹地用枪抵着世昌伯,要他摆渡。他提着昏暗的马灯,看到一土匪肩上扛着麻袋,麻袋在抖动,在挣扎。世昌伯死活不从,可最终还是拗不过冰冷的枪口。他解缆系绳,船行湖心,世昌伯嗖地一声跳下水,拼命将渡船掀翻,几个土匪葬身鱼腹,他救起了那位姑娘……几天后,姑娘的母亲牵着姑娘来给世昌伯磕头,硬是将女儿许配给了他。从此,世昌伯家屋顶的炊烟便有了五彩缤纷的喜色,有了家的温暖。故乡人说,这是上苍的福报。

上了年纪的世昌伯每天依然荡桨摆渡,迎来送往。他起早摸黑,在湖滩垦荒种地,在湖边扳罾、打浅网,日子过的倒也风平浪静。他习惯这样的生活,他喜欢一叶扁舟往来于烟波之间,他喜欢看一船一船的乡亲抵达彼岸后的喜悦。无论他在地里多忙,只要有人喊渡,他就会解揽登船。不过,故事还是要讲的。

乡村硬化的水泥公路四通八达以后,古老的渡船与世昌伯一起早就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可是,晚辈们只要提起那个渡口,提起“扯久经”的世昌伯,依然十分自豪,肃然起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