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时分,伴随着列车的汽笛声,一列火车缓缓向西开去。
外面漫天下着小雪,车厢内弥漫着阴冷的氛围。我缓缓地望向窗边,空气中刺骨的寒风正不断掠过窗子,如同一瞬间的枝条拍打在人们的脸上。列车员站在站台上,嘴里正不断哈着气。半夜的火车在一片寂静中,偶尔传来些许狗叫声和汽笛声。
广播中传来声音:“各位旅客,您所乘坐的K124 次列车马上开始启动了”。
形形色色的人登上列车,我独自一人靠窗坐着。一位师傅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列车,肩上扛着一个编织袋。快上火车的时候,他的“包袱”似乎要从肩上脱落,弯着腰,大口喘着粗气。上了火车,师傅汗如雨下,身上经历风吹日晒的旧衣服让他在车厢人群中显得格外地卑微。他抬着物品,缓缓地走到我的身旁。
“小伙子,我的座位在里面”。
他的脸被汗水浸润,衰老的脸庞上刻下了沧桑的印记,下巴密密匝匝的胡须,好像很久没剃了。我侧身让他过去,看着他缓缓地坐了下来,整个人显得有些不安和拘谨。他从编织袋里拿出了一条旧毛巾,用力擦拭了下他的脸颊。
“小伙子,真对不住了,这两天干活比较多。要不我们俩换个座位?”
我赶忙打住了他,说声“没事”。我看着他的样子,心里有些许的失落和难过。我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想起了儿时的那段时光,一幕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小时候,我家住在祁连山脚下。那时的祁连山风景很美,但整个山也很荒芜。每天清晨,我都要早起放羊。有时一个地方的草被羊吃光了,我就把羊赶到更远的山坡上,常常要走很远的路。父亲是位矿山工作者,当每天我还在睡梦的时候,他就已经出门了。有时父亲很高兴和我分享我也听不太懂的有关大山的故事,说他们又在哪里发现了矿藏。父亲常常语重心长地说,“山就是好呀,就是宝,山上蕴藏着如此多丰富的矿藏”。他身着工装,浑身上下脏兮兮的。那天,我想起他那因风吹日晒变得黑红的脸,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灯光的照耀下的格外的耀眼。
火车继续向前开着,列车员检查我们每个人的车票,我将车票票递了上去。
“就你一个人吗?”
“是的”
接着是身旁的这位师傅,他缓缓地俯下身子,在口袋里仔细摸索着,那洗到发白的裤子是那么无力。他把他的大包沉重的放下来,一不小心,一盒药掉落在我的脚边。他从包里仔细翻找他的身份证和车票,后知后觉发现药不见了。我借着月光,才发现这种是治疗的特效药,很快将其还给了他。
坐的时间也漫长,从北京到兰州的旅程,少说有十几个小时。我从半夜登上火车,很快便睡去。第二天回到座位,又遇见了师傅,不久我们俩熟悉了起来。之前他也从兰州过来,此地方正是为了务工。我深感不易。原来在我们村,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农村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我的父亲作为其中一份子,一直想走出那个地方。那年他才刚大学毕业,每天只能局限于农村的生产劳动中。当年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的生活。后来到了地质队,一干就是20年。“我家里也有一个孩子,跟你一样大,不过,他已经毕业了。现在在老家工作。这几年一直来北京,大大小小也习惯了。我看到你的时候,也想起了他”我不禁笑着“好啊,有机会我也真想认识”。
十几个小时很快过去,我和师傅在兰州下了火车,我们遥相呼应着,相互道别。他挥了挥他的大手,不禁连起他的衣袖。我从火车站走出来,坐上了到张掖县城的车子。夜晚的长夜十分刺骨,风在悄然的戈壁滩上拂面而来,在这种人烟稀少的地方,到处都是一片荒凉寂静。公交车一个人孤零零开在荒木办的道路,飞扬的尘土在漫天飘起一层又一层的飞卷。我的心也不免有些凄惨起来。
回到家里呆了一段时间,半个月后,我被安排进了当地的地质局做着一份实习工作。在那里,每天做着各种地图测量工作,还有地质调查评价,时常感到枯燥无味。由于我刚来没多久,平常大多没有事情。在工作闲暇之余,就着单位的杂志在看,或者静静的发呆,看着窗外不远处的祁连山脉与袅袅炊烟的山村。那里白头山包裹在一片绿色中,环绕在层峦白云下;茂密的树林在山腰周围扎根着,形成了一块又一块影子;山脚下有群聚的绵羊,牧羊人在后面赶着。有时站在窗边,总能听到外面传来嘹亮的歌声,那歌声的唱到很远,细细听去,甚至能听到远处山谷的回响。
今天是第三天,刚来几天的我似乎对这里的一切都不是那么熟悉。记得第一天来到单位的时候,有位老生热情接待着我,我感到荒凉的环境中也有一丝温暖。他将他那坚实而有力的大手伸向了我,我赶忙跟他握住,虽然他个子不高,但手却很有力量。第二天单位召开西部扶贫大会,介绍了不少当地的成果。我原本住在祁连山脚下,后来在当地逐渐脱贫,我们搬去了县城,在县城上的高中,接着考上了大学。大会结束以后,再次遇见了祁真。祁真拍了拍我的肩膀,原来他想邀请我一起去野外考察。不过说实话,自从毕业后,我还没上过祁连山,更没有实地到祁连山考察过。我忍不住不把握这次上祁连山的机会,见一见银装素裹的山脉,蓝天怀抱白云的美景。我看向了祁真,胸前的党章散发着别样的光芒。
这一天,我们单位到祁连山考察,由于这一次带了不少测量装备,所以基本上要把车停在山脚,需要每个人徒步上山。我们要去工作的地方,是在海拔 4000 米以上,那里空气十分稀薄,常常使人高原反应。临走前,我们带好了帐篷、羽绒被,即使放在现在的夏季,那里也是零下十几度。盛夏的祁连山脉巍然耸立,牛羊在青草中浮动,森林在远处照耀下显得那么鳞次栉比。祁真下了车子,望向远方:“当年,祁连山的自然条件是十分恶劣的,没想到现在如此生机盎然。”曾经这里号称生命禁区,那时的地质队员们从事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为支援三线建设,从全国各地赶来了一批地质队员,发现这里丰富的矿藏。如今这里已成为自然资源保护区,原本光秃秃的山如今已被绿色覆盖,勾勒出一幅绿色的天然绿色的生态画卷。
从事地质考察工作无疑是辛苦的,在海拔几千米的地方每一步都十分艰难。每两公里布一条地质路线,平均一公里有一个观测点。上山路途十分遥远,基本上要连续走三四个小时。整整一天下来,即便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也会筋疲力尽。每走一公里,都要在当地做一个标记,否则就会迷失在山中。到了午时,我们顺利到了托勒牧场。来时是李司机送的我们,李司机不愧是个高手,上山的路有多么陡峭,尤其在“老虎湾”,公路连着几乎冲天的峭壁,下面是深深的山涧沟壑,实在让人胆寒。好在李师傅技术过人,把我们的测量装备全部带上来了。
我们路过山川、平沟、草地,脚上已经变得泥泞不堪,但从未放弃过。祁真在队伍的最前头走着,每一次祁真都总喜欢冲在队伍的前方,毫不犹豫当起“领头羊”。我紧紧跟随在他身后,看那红旗在空中飘扬,我的心也不禁斗志昂扬起来。刚到“九个青羊”的地方,这里曾是各路考察队标记之处,因其险而闻名。“九个青羊”到处都是悬崖峭壁,耸立有几十多米。地下是一条湍急的河流,如若一着不慎,便会万劫不复。我们小心地在山峭间爬行者。我还是首次遇到这种境遇,心中自然紧张到不行,但好在祁真跟在我身后,我便鼓起勇气,爬向这一座高峰。我的身上变得泥泞不堪,即便身着胶鞋和雨衣,仍然挡不住山间溪流,难免全身都是灰了。
想起曾经的我,经常问父亲,“为什么每天要这么辛苦,弄成一身灰?”父亲说道:“我多探寻这里的一座矿,就能让更多的人脱贫。就能够多拯救一个家庭。”
我们这次上山的任务,是要探测山上的矿储,包括地质测绘和进行地质报告。到了半山腰,空气越见稀薄,高原的寒风像刀刃般撕扯着身上的衣物,每一步踩在冻土当中,发出摩擦般脆响,我的包袱越变越重,连头脑也开始麻木起来。但是祁真仍然在坚持着,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山顶,不到最后一刻,大家绝不放弃。
夜晚的星空是那么美,给我们单调枯燥和艰苦的工作添了几分姿色。我们在山上扎营,将帐篷打开裹上睡袋,仍然觉得寒冷。最后在睡袋上叠满衣服,在一旁生起了火堆,才勉强睡去。曾经有一次在野外睡觉,基本上在野外睡得很少,那天放羊放的太轻松,便独自一人找到一棵树,睡得舒适。等到醒来,才发觉已经到了晚上,差点没回得了家。我又想起那样的时光,浑然不知山上下起了小雪,逐渐将脚淹没了。刺骨的寒风吹得帐篷沙沙作响,后半夜被吵醒的同志在小声地说话。他们围着烤火,促膝长谈,像似亲密无间的战友。祁真也醒了,盯着那燃气的雄雄火堆。曾经在扶贫大会上,他们庄严的宣誓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声音洪亮在整个大厅当中,这会时常在我耳边回响。
晨曦从边上升起,逐渐照耀在每个人的脸颊上,连冰雪也要在此刻融化了。我们距离山顶还有一站,就是白石头沟。那里山高路远,中间满是溪涧,一不小心,底下的泥土就会塌方。这里是由白石崖组成的蜿蜒崎岖之地,有时需要搭独木梯,独木桥才能上去,这一块是几近钟乳石构建的极其陡峭的山地。曾因富含丰富的煤矿,受到广泛的挖掘,如今山上没有一棵树,只有单纯的白石,故因此得名。祁真回忆上山的一次场景,那天到达白石沟时,刚下了一场大雨,一行人刚上去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场急湍的泥石流。见方的石头被水流冲着滚动,瞬间冲走了一名队员。他赶忙带头冲到下面,好在那名队员抓住了一根树枝,祁真抓住了他的手,将他救了上来。但不幸的是,他的帐篷被泥石流冲走。我吓得哆嗦,一时间没敢上去,好在有人带了攀岩绳,将我拉着上山来到山顶。
这里叫南九个青羊。站在祁连山上最高的山峰,望向远处,底下山沟还有不少人家,牧民们正在远处的平原上牧牛。从昨天的森林走到雪地整整一天半,中间遇见了不少困难,好在成功挺过来了。我们全都放下装备,开始对全峰进行剖面分析。这次要探测的矿物还有很多种,要干的工作依旧不少,队员们累的满头大汗,浑身乏力。我认真的分析这里的地质概况,看着渐变的白云和绿地,我若有所思。这一路走来,给我带来不小的收获,我的心境也开始变化起来。
做完这一切,准备动身下山,任务基本上也完成。下了山以后,我们去夹皮沟那里的村落,最近因为扶贫的缘故,这个村子闻名了起来。那里也是祁真的家乡。从远处望向那,那边山木茂盛,不少人家群聚在那里,远处灯火通明,还有袅袅炊烟。地处南边的夹皮沟,因类似于切断的原木而闻名,这里傍水而息,所以建了村庄。作为旅途的最后一站,我迫不及待的前往,和总多扶贫队伍到了当地。村口的孩子在放牛,赶着牛儿往棚户中;走进村庄内,不少农户都在田里农作,妇女们在茶园里采着桑茶,老人们在田里辛勤地耕种,一片田园祥和氛围在此刻浮现开来。家中锅里炖着大锅的羊肉,在村口都能闻到浓郁的饭香。我走在新铺的石板上,感叹变化如此之大。遥想以前生活在村里时,那时烧饭都用的是麦草,厨房总能传来烧糊的霉味,烟味大的呛人,没待一会就忍不住出来。如今,看到家家厨房在烧火,即便在路上也能感受到村内馥郁的气息。
我们一直走在石板坡上,到了祁真家。整个房子不大,从他家那坎坎的大门走过。地上铺的是新的水泥地,大门是刚刚新建的刻上狮头印的花纹铜门,门上挂着鲜艳的玉米和红椒。到了庭院,一簇有一簇的篮子篮子内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茶叶,墙上是刚刚垒起的新建砖墙。走到客厅,突然发现那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师傅吗?”我高兴地叫着。
我的出现,让师傅大吃一惊。
“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师傅笑着,带着我们俩进到屋内。原来,这位师傅就是祁真的父亲。祁真现在也是作为扶贫干部。这个村庄,正是当年的扶贫项目之一。
原本这个村落到处都是土楼,里面大部分都是依靠砍伐得来的木头制成。为了建房,有不少当地的村民进入到祁连山北坡,砍走极为珍贵的桦树或者河沟中的灌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再加上当年地质队进到了祁连山,祁连山上发现了各种宝贵的矿藏资源。数不尽的化工厂建立在山脚下,当地的大部分居民都在矿场中工作。乱当地砍乱伐十分严重,大量污染水排到河流内,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丰富的矿藏吸引了大批工厂,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师傅正是当年的职工之一。但是,由于长此以往,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资源。各种泥石流,山洪灾害,给当地地质工作带来不小的阻碍。
祁连山是当地河流的源头,是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尖锐,当地决定撤走大量工厂。但是,随着工厂关闭越来越多,当地不少群众逐渐失业,更多的村民只能务农,而祁真的父亲也失去了工作。
祁真走到旁边的小溪,行走在一望无尽的田野中,“祁连山是我们的母亲山头,我们要保护好她”。我深感痛息。当地村民急需就业问题,村里整整五千人口丞待脱贫,早在之前村子被列为贫困县。县城里出身的父亲,下决心要带当地脱贫致富,之后主动加入地质队,寻找当地丰富的矿藏。如今,大量的生态环境被破坏,如此得不偿失。直到当地建成了自然生态保护区,当地生态修复工作才得以实施。
我们回到祁真家中,祁真的母亲走了出来。原来,祁真的母亲身患重病,一直需要吃药,为了整个家庭,祁真父亲不远万里去北京打工。原本这个贫困的村庄,由于大量的工厂裁撤,不少中年人选择外出。村里逐步更加贫困,直到贫困小组来到这里,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切。直到去年,村子得到脱贫摘帽,成为当地一个典型范例之一。
“我们加入地质队,的的确确是找矿藏,但是我们要更好地保护矿藏,保护我们的祁连山。”过去人们为了脱贫,肆意破坏当地的现有环境。而如今,我们发展了村办企业,家家户户通电通网。每家每户都用上了平价煤,再也不用去砍伐河边的林木了。县委组织当地村民因地制宜发展相关产业,一批又一批村办企业逐渐建立。我们未来还打算在乡下再建个医院呢。”
曾经的我,也想像父亲一样,现如今我也下了决心了。我道别了祁真,坐上了回家的车子。看到后视镜中祁真和师傅在门口挥手道别,瞬间让我泪目。我离开了祁连山,山上的标语格外的醒目,我若有所思。所以做了一个决定,像父亲一样。我看到远方漫天的田野,这里曾是我牧羊的地方,如今也生机勃勃。累了两天的我,再一次早早睡去。
当我醒来之时,再一次望向祁连山。看到了远方袅袅炊烟和一颗炙热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