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吉刚(笑波客)的头像

石吉刚(笑波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12
分享

那一盏明灯

又到了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再现了丰收在望笑逐颜开的景象,农民想到的是颗粒归仓,教师想到的是桃李满园,游客想到的是登高望远,我却想到了夜读诗书时的那盏煤油灯。

少儿时期,秋收总是我最忙碌的时候。一边是干不完的活儿,一边是读不完的书!劳累是必然的,但累并快乐着,心中充满了乐趣和期许。

村东头有户人家,藏书很多。书籍堆积在他家一楼的楼梯拐角处,透过玻璃窗影影绰绰地可被望见,小山似的,很是诱人。我到他家,总会情不自禁地瞄向那个书堆。

他家的书不能随便拿去读,前提条件就是替人干活。那个老人狡黠地解释道,他喜欢读书,把别人吸烟喝酒的钱全部用来买书了,为此经常受到了老伴儿的责骂,说他光花钱不干活。为了读书,也为了应对老伴的指责,他不得不对我们这些爱读书的孩子定下了一个规矩:谁想看书,就必须帮他干活。作为奖励,他会借书给帮他干活的孩子。

就这样,我成了他家的常客,甚至忘了我家同样也有农活要干。妈妈总是嗔怪我,“你呀,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傻子!”

我的小学生活在忙碌中悄然溜走了。上了初中,课业繁重,空闲少了,如果想要看书,依然要到村东头替人干活。现在回想起来,萦绕脑际的只有那盏伴我夜读的玻璃油灯。

九十年代,我考上了大学。

爸爸开心的是,我鱼跃龙门,光宗耀祖,成为全家唯一吃商品粮的城市人;妈妈开心的是,我摆脱红薯,成为吃精细粮的有福人;可是我最开心的是,自己拥有了一座免费的图书宝库,里面有58万册藏书,终于实现阅读自由。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替人干活,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大学期间,我是图书馆的常客。开馆我第一批进入,闭馆我最后一批走出。读书数量大幅度攀升,读书种类也极大地拓展。小学时,读得最多的是《杨家将》和《呼家将》等连环画,以及《故事会》和《民间故事》等基础类图书;中学时,读得最多的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和《三国演义》等中国名著;大学时,读得最多的是《围城》、《边城》、《红与黑》、《羊的门》、《红树林》、《狼图腾》、《乱世佳人》、《呼啸山庄》、《百年孤独》、《静静的顿河》、《遥远的救世主》、《冬天里的春天》等中外名人名著以及大量的社科类书籍。

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穷尽所有时间,依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海量的藏书面前,我的阅读量依然是冰山一角。

离别校园的那一天,我心情特别郁闷,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图书馆,特意在门口合影留念。不论走到何方,永远把它带在身边,把书珍藏在心间。因为我发现,读书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书籍就是指引我前行的那盏明灯。

工作以后,我走上了三尺讲台。不仅教授四五个班的地理课,而且还负责班级管理和教科研工作,每天的工作琐碎而又繁重。虽天天与课本打交道,但阅读书籍的时间少了,阅读大本头纸质书籍的机会更少了。即便阅读,多是在手机和电脑上阅读。

很快,我发现,这种碎片化资讯化阅读非常肤浅,缺少系统性和深刻性,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于是,我开始花钱购买纸质书籍,而且一买就是八九本,以供自己潜心阅读。这种自由自在的阅读,让我很舒服,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变成了工作之余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为此花掉了家中不少的钱。老婆总是埋怨我,整天躲在书屋里,快成大家闺秀了,活儿也不干,钱儿也花干。我听了,心里很是愧疚!

2020年夏,我到黛眉地质广场散步,突然发现,在广场东入口南侧的绿树掩映下,一座古典建筑跃入眼帘。驻足静立,定睛一看,先是一个硕大的红色篆体艺术字“书”,紧跟着是“河洛书苑”四个古朴端庄的宋体字,最后还有“新安黛眉广场智慧城市书房”十二个小字。

我瞬间明白了,心中不由地一阵狂喜,这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阅读模式吗?不需要替人劳动,不需要金钱支出,随心所欲,遨游书海,既打发琐碎时间,又充实精神世界。我突然想起了那座如影随形注定要伴随我一生的大学图书馆。

我疾步上前,推门而入,脑袋重重地磕在玻璃门上,不得不低头去看门口的告示。哦!原来是要刷证进入呀!赶紧掏出身份证,轻松打开书房门,急切地钻进去,一头扎进书架丛中,贪婪地浏览着林林总总的书籍,精心地挑选一本霍达的《莫斯林的葬礼》,专门选择了一张靠近玻璃窗洒满金色阳光的书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仿佛回到了大学时代。

从此以后,这座黛眉书房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管刮风下雨,我心坚如磐石!

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三年已经过去,我停留书房的时间,几乎塞满了我所有的闲暇时光。不同的是,最初我独自一人,后来我带着儿子!

如此典雅的殿堂,如此美妙的时光,岂能独自享用,必须薪火相传,引导儿子,爱上书房!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我的精神食粮,更是点亮我心灵的那盏明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