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沈平珍的头像

沈平珍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03
分享

茶缘永续:一位老茶人的深情守望

三月,春风轻拂,茶树新芽宛如久别重逢的恋人,与大地深情相拥,在春光的轻抚下,尽情舒展身姿。而父亲与茶的缘分,也在这新芽萌动的时节,悄然走进了第七十一个年头。

今年八十八岁的父亲,一生都在茶地摸爬滚打。此刻,他站在八王庙十二连家后面的茶坡上,眼前是整齐排列的茶行,新芽与老叶相互映衬,嫩绿的叶子在微风中频频点头,仿佛在与春风私语。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患有白内障的父亲双眼瞬间明亮起来,原本佝偻的身子也挺得笔直,清瘦且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不知想起了什么,平日里步履蹒跚的他,竟大步流星地朝着茶园深处走去。每前进一步,他那暮气沉沉的生命仿佛就被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茶树新芽的蓬勃生长,渐渐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仿佛他与茶的这段缘分,历经岁月的洗礼,非但没有淡去,反而愈发醇厚,如同陈酿的美酒,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父亲在一株修剪得像圆球般规整的茶树前停下脚步。他伸出食指,轻轻触碰着毛绒绒的芽头,动作轻柔得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些可爱的小生命。随后,他俯下身子,仔细打量着根部渐渐枯萎的老叶,接着又站起身,目光缓缓扫过四周的茶树。他时而点头,时而摇头,面容时而舒展,时而紧绷,那认真谨慎的模样,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在他眼中,每一株茶树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他悉心呵护着它们,期待着新绿茁壮成长,老叶再度焕发生机,茶杆重新找回往日的活力。

一只雀鸟在茶树间欢快地跳跃玩耍,突然展开轻盈的翅膀,飞向另一片茶地。父亲的思绪,也随着那远去的雀鸟,飘回到了遥远的过去。那是一段充满苦难的岁月,茶人们的生活简单而艰辛。

1954年,年仅17岁的父亲远离家乡孝感,来到蒲圻(如今的赤壁),成为了一名茶人。从那以后,直到退休,他始终坚守在茶园,从未离开。退休后,为了照顾孙辈,父亲搬到了县城。孩子们长大成人后,他又迫不及待地搬回了魂牵梦萦的茶场。他常对我们说:“只有在茶香的环绕中,在茶园里那轻柔的‘沙沙’声陪伴下,我才能睡个安稳觉。”

家人团聚时,我们总爱听父亲讲述那些与茶有关的往事。每当这时,父亲便会兴致勃勃,打开话匣子。他告诉我们,过去茶树的种植方法极为原始。那时,没有先进的农业机械,一切劳作都依靠人力。父亲和茶场的同事们每天天还未亮,就扛起锄头、背着竹篓上山。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在坚硬的土地上艰难地翻耕、除草、施肥,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汗水与艰辛。茶树苗种下后,需要精心呵护,浇水、防虫,丝毫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茶叶的收成。

为了让茶树茁壮成长,多产鲜叶,场里的职工们常常日夜守护在茶园。夏天,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茶园里闷热得像个蒸笼,大家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一遍又一遍,脊背被晒得脱了皮;冬天,寒风刺骨,手脚都冻得麻木,为了给茶树修剪枝叶、覆盖保暖物,他们依然坚守在茶园。采茶季节,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哪怕“白天采茶,晚上抓痒”,他们也只能凭借双手,一片一片、一把一把、一篓一篓地采摘下赖以生计的鲜叶。

父亲曾多次郑重地跟我们强调:“身为茶人,茶树就是我们的命根子。为了它们,我们可以不顾一切。”

记得八十年代初,一场霜冻突袭,茶树受灾严重。为了给茶树保暖,父亲和同事们冒着零下的低温,连夜赶到茶园,为茶树覆盖薄膜。他们在寒风中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等到天明回到家时,双手红肿得像馒头,脚也冻得与鞋子粘在了一起,难以剥离。所幸,经过他们的奋力抢救,茶树顽强地活了下来。当年,茶园的明清茶以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产量和品质都创造了历史记录,受到了场部的表扬。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父亲未曾料到,科技的飞速进步,会给茶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当他再次走进茶园,眼前的景象已截然不同。

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茶山上轰鸣作响,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精准监测着茶树的生长状况;智能化的灌溉系统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为茶树提供恰到好处的滋养;茶山上,到处插着黄板双面粘虫板,有效防治病虫害。茶人们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扑在茶地,也无需在高温下背着喷洒药箱,冒着中毒的危险,一棵树一棵树地喷药。最重要的是,减少了农药残留,保障了茶叶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这种现代化的工作模式,将茶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茶树的管理者、茶产业的创造者和茶文化的传承者。

不仅如此,茶叶的加工制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过去单一的绿茶、青砖茶,发展到如今丰富多元的茶饮品。

有一次,我们陪同父亲参加一个茶展活动。展会上,琳琅满目的茶产品令父亲目不暇接,大开眼界。其中,一款荣获三种国家专利的“青砖茶乳酸菌饮料”吸引了父亲的目光。他小心翼翼地启开一瓶,闭上眼睛,一口气喝下。随后,他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如同三月里盛开的花朵,赞叹道:“味道纯正,回甘悠长,还有助消化功能,携带也方便,真是太棒了!”

父亲虽已年事已高,但对茶文化信息和茶产业的发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当腿脚还硬朗些的时候,他常常会去家附近的茶文化生态产业园逛逛。在园内,未来实践展示馆、数字智慧茶园、大数据中心、茶旅文化展示中心、砖茶生产中心等各个板块,都让父亲充满好奇。他的眼睛睁得大大的,闪烁着光芒,像极了即将落幕却依然璀璨的夕阳。他还不时像个求知若渴的孩子,向工作人员提出各种问题。每当得到满意的答案,他的脚步便会变得轻快起来,如同三月的微风瞬间化作七月的疾风,我们常常需要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步伐。

“赤壁青砖茶进入了中国黑茶六大家庭!”看到宣传墙上的展示,父亲兴奋得像个孩子,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真了不起!”“中国向俄罗斯赠送了由羊楼洞茶业独家监制的国礼——青砖茶。”这一喜讯传来,父亲激动得老泪纵横。赤壁的青砖茶走出国门,远销欧洲、中亚,还成为了国礼,这是何等的荣耀!

对父亲来说,参观展馆不仅是了解茶文化的重要平台,更是他作为一名种茶人对情怀信仰的深度追寻,对情感寄托的进一步升华。这里高起点、大手笔、强阵容的品牌文化,不仅给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更让他对自己选择的职业道路充满了自信和自豪。这些曾经不敢奢望的梦想,如今在茶人们的不懈努力下,逐一变成了现实。这些顺应时代变化的转型升级,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茶人们实现更大的抱负创造了无限可能。父亲感到无比骄傲,因为他是一名始终坚守、不离不弃的种茶人。

父亲深知传承的重要性。在家中,他要求我们熟读唐代陆羽的《茶经》,并逐字逐句地为我们讲解。通过他的讲解,我们了解到,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分为三卷十节,分别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从根源上了解茶,才能更好地热爱和传承茶文化。”他还鼓励我们亲身参与到茶叶采摘中来。

小时候,我最害怕放暑假。十多岁的年纪,本应是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我却要背着大大的茶篓上山采摘茶叶。双手常常被茶树杆划破,鲜血直流,肩膀也被装满茶叶的茶篓勒出一道道血印。在雨中,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模糊了我的双眼。回到家后,我满心委屈,却不敢向父亲诉说,因为我知道,父亲不会心软,他会严厉地拒绝我们的“委屈”。长大后,我们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希望我们能亲身体验这份劳作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了解茶叶背后深厚的文化和故事,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以及劳动的价值。

父亲还积极宣传家乡的青砖茶。每次回孝感老家,或是老家有亲人来访,他都会精心挑选几块青砖茶,作为馈赠的礼品。同时,他时刻关注着各种茶叶展销会和文化交流活动,热情地向老家的亲人们介绍赤壁青砖茶的独特魅力和悠久历史文化。在他有生之年,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喜爱这种起源于公元1006年、种茶史可追溯至唐代的古老茶叶。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父亲,常常望着远方的茶山,缓缓地说:“假若有来生,我仍愿做一名种茶人。”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那是对茶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他坚信,只要这份对茶的情怀能够代代传承下去,赤壁青砖茶必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迈向更为辉煌的未来。

父亲还有一个心愿,在他百年之后,希望能将自己的骨灰洒在这片他毕生钟爱的茶园。他想让自己的灵魂与肉体、精神与追求、今生与来世,都与茶园紧紧相依,永不分离。

因为,这里的一芽一叶、一山一坡,都承载着父亲的回忆与希望。岁月悠悠,愿这份宁静与美好,如同那袅袅茶香,绵延不绝,传承给我们的后代,让他们也能在这片茶地上,寻得心灵的栖息之所,续写属于我们茶人的故事。让父亲的茶缘,在时光的流转中,永远延续,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