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泰山披着黛色春衫,既有五岳独尊的雄浑气度,又平添几分江南的灵秀。来自八方的文心在此汇聚,"山海大酒店"的檐角下,正涌动着文学的春潮。
收到会议日程时,几个名字便让我心潮难平。周蓬桦老师的《霜降夜》墨香犹存,转眼已入全国高考卷;胡竹峰笔下的《雪下了一夜》仍在枕畔,冰心奖的桂冠更添其华彩;陈仓老师《父亲进城》里那些在时代褶皱中挣扎的灵魂,总在午夜叩击心扉;而叶梅老师《大翔凤》的婉约清音,早已在书页间流淌成河。这哪里是会议通知?分明是文学殿堂的入场券。
如果以作品为载体,我和几位大咖早就认识,但终是百闻不如一见。毕竟当面聆听更加真切。在简朴而又隆重的开幕式后,胡竹峰老师首先开讲,及肩乌发在春风里扬起墨色涟漪。题目是《山水器物与经典常谈》,一看题目就带着哲思。伴随着胡老师的娓娓道来,领略了其丰厚的学识和独立的判断思考,犀利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胡老师没有坐着,而是右手持话筒,左手插入裤兜,时而停留,时而走动,一派洒脱不羁的魏晋贤士风度。再加飘逸的长发不时前垂,简直就是玉树临风。“蹚过聪明的大河,攀上愚蠢的高山。”“经典不但能照亮路途,还能照亮一个人的内心。”“生活中会遇到人生中的灯被他人吹灭的经历,但是不要怨恨,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让你更加坚强。”“写作时应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相信勤能补拙!”
胡老师幽默风趣,字字珠玑,其褒贬分明,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其鲜明的个性早已经铭刻于自己的文字。文如其人,果然不假啊!两个半小时里,这个安徽汉子用秦岭般的峻峭与长江似的灵动,在听众心田犁出文学的沟壑。
如果说安徽岳西的水滋养了胡竹峰老师的儒雅潇洒 ,那么陕西丹凤的凤冠山就给予他坚韧不屈。陈仓老师自幼家境贫寒,八十年代读初中时尚食不果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勤学苦读,十六岁时竟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梦想点燃了他奋进不熄的文学之灯。以后的岁月里,在文学之灯的照耀下,一路前行,收获满满。
岁月剥夺了陈仓老师的青春,失去青丝的头颅光亮如灯,苍老的容颜早已告别中年,但是明亮而又犀利的眼神却像一把利剑,劈开世俗的顽石,剖出人性的善良。曾经的初中生饿着肚子写诗,油灯在土墙上投下倔强的影子。然而,三十年过去,那个偷藏稿纸的少年已捧得鲁迅文学奖。用他的话说,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活出来的。用生命创作,为父老乡亲而活。这种使命和激情铺就了文学的坦途。因此,陈仓老师文学的园子里硕果累累。他是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学员,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作品涵盖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以深刻反映城乡变迁与人性探索著称。小说以“进城系列”八部曲为核心,聚焦城乡移民的生存状态,深刻揭示社会转型给农民带来的焦虑和迷惘。
让人感动的不仅仅是陈仓老师取得的成就,而是他感召天地的孝心。父亲病重住院,眼看奄奄一息,陈仓老师力排众议,坚持给父亲治疗。后来起死回生,父亲又活了好几年。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百善孝为先”,这一点陈仓老师做到了。讲到动情处,声音哽咽,眼角仍会泛起秦岭晨雾般的湿润。“善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运气。人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是一种万能种子,如果你处处寻找世界就变成样子来回报你,我的福气就来了,你的运气就特别的好。所以说我的善意是父老乡亲和这片土地培养起来。”这些话落地时,全场静得能听见抽芽的声响;既而,爆发出响雷般的掌声。
根植于乡村沃土,陈仓老师情系农村,关注时代变迁中农民的思想变化。从这个角度而言,陈仓老师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勿怪乎深得读者敬爱。
陈仓老师的人生,如同苦苦攀登一座座高山,惟有苦难才会让攀登者清醒而又不断前进。而叶梅老师的讲座恰似随一溪碧水流淌,轻盈跳动,挟灵魂远行。
曾读过叶梅老师的散文集《江河之间》,知道她成长于湖北巴东县,那儿秀美的山水培育了她娟秀的面容、聪慧的头脑。但是,父辈的北方基因又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是齐鲁大地的女儿。故乡的影子终于在她十六岁时复活,第一次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山东东阿。从此,她的文学作品中多了一道浓重的线条。叶梅老师主讲的题目是《散文三思》。她从纪晓岚的《阅微堂笔记》的一则小故事谈起,剥茧抽丝,侃侃而谈。散文的前世今生,散文的主观与客观,散文的形式与技巧。最后,强调散文的“美”“真”“善”。宏大的课题,在她驾轻就熟的解读中条理清楚,入情入理。恰如暮春的晨风,一丝清凉,几多暖意,又仿佛化作了万千温柔,轻抚岱顶。说到动情处,她将长江的婉转与黄河的奔涌都织进声音里,让满座文友恍若置身巴东云雾与东阿春水之间。
感谢叶梅老师,散文可以如此暖心;感谢散文,人生可以如此豁达;感谢人生,我们可以拥有如此美好。
暮色漫过泰山十八盘时,我倚窗远眺。山海大酒店的玻璃幕墙正将晚霞折射成七彩光谱,恰似文学殿堂的棱镜——周蓬桦的沉郁如岱庙古柏,胡竹峰的灵秀似黄山云雾,陈仓的苍劲若秦岭绝壁,叶梅的温婉像三峡清流。这些光束交织成网,将我们笼罩在文学的穹顶之下。
当山海相逢,当文字生根,我们这些追光者便有了永恒的驿站。且以泰山石为砚,蘸黄河水为墨,在这春天的扉页上,继续书写属于人间烟火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