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写作,爱文学。即使平时工作忙碌,我依旧试图从繁杂消磨的诸多琐事中抽离出来,时刻保持着对周遭事物的敏锐感知和警觉。闲暇时写读,忙碌时就挤时间“烹文煮字”,在夜深人静时读一些美好的文学作品以疗愈。在老家,我最爱七种气味。一是晨曦或晚间瓦房上逶迤袅袅的炊烟;二是夏天细雨后青草的气味;三是乡村田地上的猪粪牛粪味;四是冬天从山坡漫洒的阳光的味道;五是母亲洗衣服时用的洗衣粉的味道;六是锅灶里焖烧的金黄洋芋的香味;七是山野上菌子的菌香。夏天的云南,山野上的菌香老远就能闻到,让人产生弥久的沁人心脾的感受。
这篇写菌子的文章,是我酝酿已久写出来的自然生态散文。从主题上依然沿袭上一篇写云南菌子的生态散文《雾里探菌》。讲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雾里探菌》在《草原》杂志发表后,被《散文海外版》转载,入选《中国2023生态文学年选》《2023云南文学年度选本.散文卷》,入围首届《全国教师文学艺术奖》(组委会收到单篇散文来稿544篇,63篇散文入围),被新疆乌鲁木齐仟叶学校用作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试题讲义。《雾里探菌》写云南山区采菌的生活趣味和菌类的多样性。书写过程很流畅,令我舒心爽朗。一篇万字散文真是一气呵成。我选择用轻快的笔调将云南山区的自然风情和采菌过程呈现出来。行文充满野趣生机,表达了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我期望向读者展现大自然之于人类的馈赠是多么丰富和慷慨,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才能绵延久远。但《梦中情菌》这篇写菌子的散文又和《雾里探菌》迥异。在语言文字风格上我更加追求生动形象有趣。在主题表达上,我更加注重阐述人与自然,人与菌类的密切关系;注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美与共的美学思想。更注重文学格局和文学情怀,呼吁人们取之于自然,爱之与自然,呵护自然,关爱菌类。人们生活在自然中,而大自然也已深深融入人类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类心灵的寄托。通过散文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可以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我期望人类与一切物类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相互尊重、持续绵长的亲近关系。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类应该爱自然,爱万物。对自然万物具有善心善行和善念。人要常怀感恩之心,真诚对待爱护我们,用心带给我们成长的自然,守护最基础的良知良能!一只小蜗牛,一株风中摇曳的小草,一缕嫩芽,都是独立的值得敬重敬仰敬畏的生命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实际上,任何关系中,爱的前提一定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人对待自然万物亦然。在尊重中学会感恩,在感恩中构建友好、和谐和睦。如此,方能平衡快乐。
大自然是一座美丽富饶的瑰宝,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最根本地反映了人的本性,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对自然满含崇敬,对拾菌子充满乐趣,对菌子一见钟情、情有独钟。我偏爱菌子,更热衷于写云南菌子。夏天,我爱去跑山。闲暇无事时,我都愿走进深山,和山中草木清风亲近呢喃。呼吸清新空气,聆听松涛滚滚。那一刻,我会极放松极宁静。人世间,惟山间之清风,与林间之草木,与天空之洁白云朵,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大自然有很多宝藏。菌子就是大自然孕育的宝贝,是自然母亲对人类的馈赠和哺育。面对大自然馈赠的精灵时,我的态度是,人应该心怀感恩。
我出身在农村,从小在山里欢乐度过。每逢夏天,我都要去放牛。晴朗日子,山风徐徐。牛吃饱后,选一处绵软草地悠闲地躺睡着一边晒温暖太阳一边反刍(将吃进去的青草倒回嘴里重新咀嚼)。伴着从牛嘴里释放的鲜嫩青草气、蓝的令人陶醉的天空和蓝天下绵柔干净的白云,我开始畅享人生。我嘴里咂着一根甜茅草。山风起舞的瞬间,我张开双臂、闭目屏息迎着山风放松畅想。牛见我如此,也学人昂着头呆呆地站在山岗眺望远方,静享山风拂过牛身。我爱拾菌子,更享受拾菌子的过程。我乐于去认识菌子,观察菌子。我喜欢闻菌子散发的迷人悠远的菌香。这真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独特的气味。我喜欢看菌子生长的形状。我想我还要写关于菌子的散文。我的下一篇关于菌子的生态散文名儿都想好了。就叫《菌子的长相》。青头菌是帅哥,长相端正,令人心仪。圆圆的青绿菌盖,洁白的菌杆,像一位皮肤白皙的优雅绅士。青绿的菌伞上布满质地鲜明的规整的白色纹理。单从菌盖看去,活脱像一件从大地窑洞里淬生的天然宝物。青头菌的颜色是菌类中最舒适养眼的。令人赏心悦目。有种勃然生机蕴含其中。干巴菌长得龇牙咧嘴、“扎巴扫舞”(杂乱之意。在云南,形容人不规范不规整),在大地上舞之蹈之。像一位头发蓬松杂乱,但又寻得大智慧的草芥隐者。它匿于青草中,暗自修养身性。待有缘人觅得,也算大功告成,进入人的肠胃,助人养心养性。倘若无人问津,腐烂后喂了泥土杂草,也算是皈依了。干巴菌像一位达观的老者,它不在乎外在的衣着容貌,而是追求内在的精神修炼。它的这股菌香正如他始终不变的初心。鸡枞菌像一位泰国黑人长腿姑娘。她有着健康的黑黝皮肤,但五官绝对端正诱人。苗条的身材,亭亭玉立如仙女。鸡枞除脸稍微黝黑外,从脚杆到脖颈依然白皙迷人。倘若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过日子的首选伴侣。长相最可爱的当属牛肝菌。牛肝菌幽默风趣,像一位肥胖的喜剧演员。其长相也很戏剧和喜剧。牛肝菌菌菇是腰粗头脚细,菌帽却小巧玲珑。长开的牛肝菌,有一张蜡黄的大脸。奶浆菌自带母性,有一身骨气和正气。所有菌中,唯一可以生吃的当属奶浆菌。它如一位母亲,用它香甜的乳汁哺育着拾菌人……此处不做一一列举叙写,留待下一篇菌子散文细描之。
菌子是大自然对云南人的恩惠,当珍之惜之。然而,近两年,云南菌子开始减少。最直观的感受是,往年出菌子的菌窝现如今都不生菌子了。其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一方面受天气气候影响;另一方面是如今的拾菌人没有菌德,常将菌窝刨得稀烂,满山皆是抓痕。真是令人心痛。人们不珍惜不爱惜菌子生长之地。倘若有一天,菌子灭绝了,那将是一个多么悲哀的场景。
云南不能没有菌子,没有菌子的云南不能称其为云南。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人们自然是有生命的,我们的山川、河流、动植物都是地球的一份子,希望更多读者能够了解并热爱大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希望更多读者能够爱护地球、爱护自然、爱护菌类,带着一份悲悯之心、慈悲之心,共建美好家园。
《雾里探菌》写的很流畅。《梦中情菌》却是在零零碎碎中完成。在正式投稿给《草原》杂志之前,我前前后后、陆陆续续改了五稿。有的地方写的时候觉得满意,后面来看又觉得欠缺,果断动笔删改了。文学的选择是双向的。我写出自然文学生态稿子,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草原》杂志。内蒙古的省级文学刊物《草原》杂志办的开篇栏目“自然写作”是全国文学杂志中走在前列的,也是全国文学杂志办的好的。我将稿子再次认真细读修改锤炼,确认无误后投稿给《草原》杂志负责“自然写作”栏目的编辑陈欣冉老师。陈老师是我文学上的知己和贵人,于我有文学上的知遇之恩。2023年她向我约稿,后来我写了一篇关于菌子的自然生态散文《雾里探菌》。经过陈老师指导修改后刊发在《草原》杂志2023年第十二期开篇“自然写作”栏目。陈老师是一位温暖且极负责的编辑老师。每次投稿,其必耐心细心用心回复。并提出修改意见。感恩在文学路上遇到这样一位温暖负责的编辑老师。于写作者,这是莫大的荣幸。
我投稿给陈老师。十五天后,陈老师回复到:
“老师您好,文章已审读,有些地方需要您做一下修改。例如您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细节。比如文章中提到在坟圈附近多有菌子。但是这个细节被一笔带过了。我觉得这里可以增加或是科普类的细节,或者是诗意的想象的延伸,都很好,会增加文章独特的表达。另外整篇文章过于冗长,如果只是写拾菌和食菌,一万多字的篇幅有些庞大了。另外结尾好像与前文做不到很好地呼应,有一些突兀。文章的标题也有些平淡。建议更加切题和诗意一些。文章整体的语言风格很是生动有趣,比您之前的投稿都要显著,做修改时请您不要更换语言风格,再将后半部分的内容详细规整一下。后半部分的内容有些过于散乱了。”
收到陈老师的回复很开心。我随即将回复内容截图转给妻子看,妻子回复说:“好用心啊!”我心想,真的用心。不瞒大家,这是我到目前遇到最负责的编辑老师。
我随即回复说。
“感恩感谢陈老师。迅速阅稿并给予耐心细致的回复。由衷地感动。感恩遇见您。发不发表无所谓,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喜悦。这应该就是文学的温暖,编辑与作者的温暖。像您学习。我抓紧按照您回复的建议做出修改。修改后再请您给予审阅”
作者与编辑就稿子的探讨与交流是写作者提升写作水平最快的途径。每一次与陈老师的交流,每一次陈老师的指导修改,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写作帮助很大。我按照陈老师阅稿后的反馈做出修改。这篇稿子标题原本叫《梦中情菌》,后来我想了几个更加贴切的标题。如《云南的菌子》《小菌子》《人间至味是菌子》《菌子之乐》《天赐良物》《菌子记忆》。随后,我又将修改好的稿子传予陈老师。陈老师于第三天阅稿后回复:建议删减篇幅,并重新锤炼语言和句子。重复的表达和冗长的篇幅只会稀释文章的文学性和质感。随后陈老师将她修改过的第一章文字以图片形式发予我。要我按照此种格式做出修改。我点开图片,细细比对原文。不禁发现,陈老师不光帮我修改字词文句,连不恰当的标点也做了修改。感佩油然而生。一个素未谋面、素不相识的编辑老师,竟是如此细心用心耐心。陈老师是一位有着负责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好编辑。我由衷地感恩和敬佩。倘若换其他杂志编辑,绝不会跟你费多话,早就毙稿了。我仔细阅读文稿,自己的文字确实繁杂冗长,很多地方可以更精炼简洁。散文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散而神聚;二是意境深邃;三是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一篇好散文,语言应该简洁质朴,自然流畅。我按照陈老师的指导对文章进行修改,修改后再读,确实感觉不一样。文章更具文学性。文章发不发表已然不重要,这份编辑与作者的情谊却在这个冬天温暖如春。感谢陈老师的良苦用心。人生中的很多人,遇见即是一种幸运。而那些在各个方面教你做人做事,为文为学之人,更应感恩,倍加珍惜。
……
大自然,一缕清风,一轮皎月,一颗菌子,一株小草,一只蜗牛、蜘蛛或小蚂蚁,再到我们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相遇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做彼此生命中的好人。更应该做彼此生命中相互温暖的人。正如菌子于人类,陈老师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