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西江月的头像

西江月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01
分享

脚下的深情

唐代大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实除了缝衣之外,做鞋也同样令人感动。从我们穿上鞋子的那一刻,我们的脚下就一刻不停8在诉说深情。

曾经的岁月,哪像现在,想穿什么鞋子,买就是了,去街上实体店买,或者上京东、淘宝等网上购物也行,真的是分分钟搞定,有时秒抢还会遇到惊喜呢。

经济极不发达的过去,生活拮据的年代,购物可不像现在这样随心所欲,那时候要想穿上一双新鞋子,只有靠母亲的一双手辛苦去做。

时至今日,关于做鞋,我仍印象深刻。首先要打好靠(谐音)子,原谅我“kao”字,我还不知道怎么写,只好用谐音或拼音代替,也或者靠子只是我们老家当地的方言。

说起靠子,先要找来一堆不能穿的旧衣服,拆好洗净晒干之后,剪成一块块布,再在锅里熬上些许浆糊,浓稠适中,趁热层层刷抹在布上,这道工序叫打浆子,浆子打好后,要放在晴好的太阳下暴晒,晒靠子的时候,花花绿绿一大片,还非常好看。等到晒足了阳光,靠子就基本好了,

第二道工序是取鞋样,经常做鞋的婶子、大娘家里的书里,会夹着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鞋样,鞋样其实就是鞋的大小,鞋的尺码,就像两只脚一样。鞋样选好了,做出来的鞋子才能合脚,穿着不大不小,走路才能健步如飞,跑跳自如。但我的母亲给我们做鞋的时候,都要找比我们脚稍大一点的鞋样,她说孩子长得快,别回头穿不了两天,一双新鞋子就小了,那就实在是可惜了。鞋子大点,就加个鞋带,走路也不会掉下来。

鞋样找好了,就开始做鞋底,把之前打好的靠子,拿过来按鞋样裁剪好大小,一层一层放在一起,俗称千层底,把表面用干净的白布包上,漂亮美观的鞋底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的重中之重就是纳鞋底,又称纳鞋或鞋底。纳鞋可不简单,是地地道道的功夫活,劲要适中,力要均匀,针要大点,用结实的粗麻线,因为鞋底厚重,纳鞋时,手指上一般要戴上顶针。先要转弯纳两圈,再横着纳一排排。鞋底的针脚越密,做出来的鞋子就越结实。纳鞋是个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下子就能完成的。母亲通常都是在晚上就着昏暗的油灯纳鞋,因为白天要干地里的活还有家里的活,只有晚上,还算清静,虽然劳累了一天,已经很累了,但她仍然勉力支撑,为了我们,也是不知疲倦任劳任怨。母亲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都是在她埋头纳鞋的时候,悄悄生出来的吧!

鞋底终于大功告成了,最后要做鞋面,又叫鞋帮子,鞋面的布料有光板的黑布,也有各种好看的灯芯绒。鞋子的样式有方口的,也有圆口的,还有松紧口的,我最喜欢的是松紧口灯芯绒鞋,什么颜色我都喜欢。

鞋子不仅可以穿在脚上跋山涉水,鞋子还是不可小觑的定情物呢。

谁说农村是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谁说农村的姑娘小伙不懂爱情?他们和城里的年轻人一样爱得真诚,甚至更热烈更火热。上个世纪城里女孩爱上谁,就给谁织毛衣,农村姑娘爱上谁,就给谁做鞋。趁人不注意,偷偷量了人家鞋码,悄悄打听人家喜欢什么样式,然后欢天喜地做鞋,含羞带怯地送鞋,一桩美好的姻缘,就在一送一接间定了格。我就曾经目睹二爷家的姐姐每天喜滋滋地给心上人做鞋,她和她的鞋子,就是我最初的爱情启蒙老师。

岁月悠悠,时间如水,母亲去世十年有余,我不穿母亲做的鞋也已经很久了,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母亲密密缝进深深情爱的鞋子,穿上母亲做的鞋子,行走在天地之间,仿佛母爱一路相随,何等豪情万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