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北京返乡省亲的陈部长去高速路口迎接他的两位同事。两位同事听闻陈部长的家乡潜山,是山水花园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文明旅游胜地,趁年休假,自驾出京游历至潜山。两位衣着朴素的客人,一位姓张,一位姓尹,满面灿烂的笑容,握手间的“您好”,留给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印象。我们送两位客人下榻王府,部长简要介绍了家乡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概况,两位客人就说:走吧,去欣赏美丽的潜山风光吧。
长城弟驾车,我当向导,沿王府大酒店向雪湖公园驶去,车不紧不慢,我努力地用“潜普” 介绍沿途风景。幸得陈部长不仅文学功底深厚,而且对家乡了解得十分详细,不时地补充说明着。
入雪湖。雪湖属城内湖,湖区位于城区中心,倚天柱,傍皖河,邻市府,南湖、雪湖、学湖,三湖相连,水面近千亩。一寨三湖十二景,四通八方九孔桥,水清草绿树成荫。走在彩砖铺就的步道上,紫藤攀援的廊架下,看远近拥有执棋对弈的专心、婀娜多姿的舞影、太极拳的松柔沉稳与孩童嬉笑交织成画的美景,登文峰塔,进皖山书院……一行人全身心的感受着这诠释深邃与智慧的东方文明。湖中,偶有野鸭三五成群自由自在地游着,荷叶在灰褐色中泛出点滴青绿。这湖中藕大有来历,藕有9孔13丝,自然的糯甜醇厚,天成的满口生香。当年朱元璋一尝雪湖藕便大赞其美味,于是从明朝洪武开始,潜山年年用马车往京城运送贡藕,如此,“雪湖贡藕”便声名远扬。眼前,这舒王阁的钟声,文峰塔的倒影,九孔桥的传说,读书台的吟唱,默默向漫步雪湖的人讲述着古老潜阳的沧桑巨变、绽放着千年文脉浸润下的文明…… 两位客人感叹:走进雪湖,即走进潜阳大地的“幸福湖”,她是潜阳儿女的精神家园,更是市民与游客共享的“城市绿心”。
我们沿即将于“五一”开放的“雪湖里”走向天寨的市委大院。大院的门敞开着,大院内有中院,中院内有小院,各立着青砖灰瓦、窗明几净的办公楼。遇见三两工作人员手拿着材料匆匆而过。没有喧哗声,古砖砌筑的地面很干净。有的地面似古铜色镜子,能照出人影。天宁寨遗址、王安石读书台、潜山农民暴动暨天宁寨惨案纪念亭静静地立着。高大的老樟树上传来鸟鸣,伴着袭人的花香,随着轻风飘进古香古色的木质楼层中。两位客人不约而同地感慨:市委大院的办公条件如此质朴简单却不失雅致和庄重,十分美好。
我们乘车出市委大院向博物馆驶去。陈部长嘱咐长城弟开慢点,让两位客人沿途观景。宽阔的铺就柏油的黑色化四车道,笔直的,在县级城市显得很大气,两侧人行道栽有银杏树和杨梅树,四月天,树叶青绿青绿的,阳光照射,树的倒影很耐看,像一幅又一幅的水墨画,天然、宁静,有层次,有深度。车出大院门,我便一路简介:请两位领导向左看,我们市的文联,向右看,我们市的梅城小学……当他们看到车辆停放井然有序、洒水车定时作业时,当他们看到一位年轻人跑去牵一位盲人横穿马路时,当他们看到有人将落下的树叶捡起放入垃圾桶时,当他们看到车辆在斑马线礼让行人、行人驻足礼让车辆……这座小城无声的韵律让他们动容:潜阳大地,文明积淀如此深厚,文明底蕴如此丰盈,令人钦佩。
我们来到博物馆。讲解员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我们跟随她从院内矗立的高43米的东晋太平塔开始观看与倾听。太平塔塔身八边形砖木结构,密檐七层,内部空筒式阶梯可登顶远眺,塔刹宝珠与覆钵莲花彰显佛教艺术之美。古塔历经战火与自然灾害仍巍然屹立,成为博物馆的标志性景观。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20万人次。无论是太平塔的千年风铎,还是薛家岗石刀的远古回响,都在无声叙说着潜阳大地的文化基因。程长庚陈列馆与张恨水纪念馆,陈列京剧鼻祖程长庚的家谱、戏服,以及张恨水手稿、书信等,真实展现着潜阳大地在戏曲与文学领域的深远影响。两位客人感同身受:这不仅是一座博物馆,因它拥有以文物为骨、以园林为韵、以教育为魂的核心载体与精神维度,更是一部立体的“皖文化百科全书”,在守护历史的同时,持续激活文明的生命力,构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明桥梁。
出博物馆,驱车向野寨中学出发。夕阳已斜斜地将熔金般的余晖泼洒在宽阔的天柱山大道上,看公交车停驻时划出优雅弧线,结伴骑行者全服武装的优雅骑姿,“徽姑娘” 民宿的“美丽庭院”已炊烟袅袅。到野寨中学,学生们已吃过晚餐返教室了,义务承担讲解工作的老校长王胜生已在校大门口迎接我们。我们随王校长的步伐,听他激越昂扬、声情并茂的讲解: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野寨中学诞生于抗日烽火年代,是全国唯一一所“依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2022年,野寨中学有12名学生录取到军事院校,2023年有20名学生圆了军人梦,2023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野寨中学录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鼓励!一封意义非凡的回信,让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的校园沸腾了,大山深处的野寨中学汇聚了全国目光。2024年野寨中学录取军校达到了51人。2024年9月,野寨中学被评为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我们在青松翠柏掩映着的抗战将士墓前驻足默哀,庄严肃穆的忠烈祠,刻有烈士英名的石碑,仿佛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个抗战英雄的故事。还有野中博物馆,珍藏着一件件抗战实物和珍贵文物,学校创建者范苑声、乌以风等先辈的手稿和信札,在静静讲述着80年前这里建校护陵的往事。野中人运用这一独特的思政课堂,在原有墓陵基础上,建成潜山抗战纪念馆和抗战烈士浮雕墙。每年新生入校,第一堂课是在这里缅怀先烈,告慰英灵。野中还有很多创举:“长城计划”延伸了野中国防教育,“长城奖学金”重奖和资助报考军校的学生;推行“一元钱年度捐赠”,学生仅捐一元并手捧钱币签名存档,培养了谦卑与感恩;开展“光盘行动”“认领垃圾桶”等志愿活动,学生设计环保格言贴于垃圾桶,将文明内化为习惯;毕业生离校前打扫教室、留下祝福黑板报,传递责任与真情;校友捐赠石刻、多媒体设备、监控系统等,教育发展基金会累积资金超5000万元,资助寒门学子与教学创新的物质反哺与校友从军报国鲜活教材,形成“从军光荣”的精神传承……尽管夜幕已降临,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深深感受到:野寨中学的文明特质,根植于抗战英烈的忠魂滋养,融合国防教育、品格塑造与红色文化传承,它用墓碑上的铭文、课堂上的誓言、学子胸中的热血,编织出一张贯通家国情怀与个人成长的精神之网,建立了一座贯通历史与未来的教育丰碑。在这里,文明不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可触摸的信仰、可践行的道路,亦是代代相传的永恒火种。
赶到梨园吃晚饭,万里弟已将今年的新茶天柱毛毛月泡好了。他泡的是茶,我们喝的是快乐。晚餐餐桌上,公筷公勺摆放整齐,端上的全是地道的潜山菜:山粉圆子烧肉、腌辣椒煎豆腐、笋干炖老鸡汤、清蒸稻鳖……两位客人各夹起一块山粉圆子,“这口感太妙了!”清蒸稻鳖飘起的鲜香、腌辣椒煎豆腐的焦香混着笋干老鸡汤的醇香在席间漫开,还有鲜红的辣椒酱、粉嫩的豆腐乳、脆绿的腌豇豆,他们不迭举筷地品尝,眉梢眼角写满惊喜的感叹:“潜山菜不仅绿色环保,还如此可口好吃,要是在这么美的文明小城住上数日,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儿。”陈部长立即邀请他们留下来多住几日,“明天开始,还是我们仨,陪二位攀登天柱山,从刚刚开放的东关出发,向西关一步一景地游览,自在炼丹湖掬一樽,醉倚天柱松揽明月;戴上景区志愿者的红袖章,与千年摩崖石刻共享一方净土;去共赏徽派皖派建筑的刚柔风情,同品其雄浑深厚的文化渊源与底蕴;去捧一口清澈微甘的皖河水,去品一碗浓厚醇香的柴火锅巴汤;近观潜水河畔的湿地公园,享受白鹭掠过‘席地而坐’的仙境……漫步潜阳大地,会让您如同步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这里的一砖一瓦皆诗行,一草一木皆礼序。文明已浸润于潜山皖水的经络与波澜、流淌于市井巷陌的呼吸与心跳。潜阳大地呈现的都是劳动者汗水与市民笑靥共同浇筑的‘温暖底色’。 今年的3月24号,中央文明办发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拟命名名单,潜山市列入其中。城若碧玉,文明雕琢匠心。让您来了一次就忘不了!”
人真的能在激动的时候流下热泪。当他们夸赞皖山皖水皖城皖人的每一处美丽、干净、清新、淳朴,潜阳大地处处盛开文明之花时,我,一个在外呆了已一年的游子,倍感惬意,更因家乡情怀而感激涕零,无以言表。
愿:山水为卷,文明成就潜山;山水一城,平安幸福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