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清明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还在山巅踌躇,我已迈出家门,奔赴单位,准备开始新一周的忙碌。生活的节奏总是匆忙,从家到公司,10公里的乡村公路,我却连沿途的美景也没有静下心来认真欣赏过。然而今晨这一路的风景,却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农村画卷,将我深深吸引,让我真切领略到了云南镇雄农村早晨的独特魅力,内心满是欣慰和感动。
在蜿蜒盘旋的村道上,只见成群结队的村民正朝着我们村万亩“白茶基地”方向进发。他们的身影在晨曦中被勾勒得质朴而又生动,仿佛是这片土地上最忠实的守护者。有的骑着轻便的电动自行车,车轮在乡间小道上轻快地滚动,发出细微的声响,与清晨的宁静交织在一起;有的则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踏在熟悉的土地上,那稳健的节奏,就像是大地的心跳。他们的装扮十分相似,头上都戴着一顶遮阳帽,用以抵挡即将变得炽热的阳光,腰间挂着竹篮,在行走间轻轻晃动,仿佛在期待着即将装满鲜嫩的茶叶。一些村民还在竹篮上加装了铃铛,走起路来“咣啷咣啷”作响,估计是出门天还不亮,为自己壮胆用的吧。
清明前后,是我们村万亩茶青采摘的关键期,每天至少需要1400人,才能采完漫山遍野的白茶,这对我们村而言,是一场盛大的农事盛景,因此,周边村的富余劳动力都会来到我们村参加茶青采摘,这既能确保茶青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也能让群众增加些许收入。一位采茶村民告诉我,现在主要是采摘“一芽一叶”的,采茶的工价是20元/斤,平均每天能采5 - 8斤,日收入能达100 - 160元。这简单数字背后,是村民辛勤的付出,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我家就住在白茶基地旁边,多年来,虽然早已习惯了这片土地的四季更迭,习惯了白茶从抽芽到采摘的每一个过程,但长期在外地工作,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过白茶。望着这些早起准备采茶的人们,我不禁想像着他们在茶山上忙碌的身影。在那一片翠绿的茶海之中,他们弯下腰,手指如灵动的蝴蝶,在茶树间飞舞,将一片片鲜嫩的茶叶摘下,放入腰间的竹篮。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从额头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与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融为一体。
继续前行,村道上出现了拿着扫帚打扫公路的身影,他们是村里的公益性岗位人员。他们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手中的扫帚在地面上有节奏地舞动,将落叶、尘土一一扫去。每一下挥动,都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责任。他们每天负责公路的清洁工作,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都能看到他们坚守岗位的身影。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我们干净、整洁的出行环境。他们就像是这片土地上的美容师,默默地为村道及农村人居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这热闹的早晨,也不乏温馨的画面。一些爷爷奶奶正送孙子(女)去附近的幼儿园或小学读书,他们的脸上洋溢幸福的关切与期待。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老人们则在后面不时叮嘱,那一声声温暖的话语,饱含着无尽的爱意。这些小学生,是农村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承载着长辈们的梦想,从这片土地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那些在路边跑步锻炼身体的老人,他们步伐矫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尽情享受着早晨的美好时光。他们的存在,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看到了农村生活与时俱进的一面。
曾经,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农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生活单调乏味。然而,今日这一路走来,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农村。这里有勤劳朴实的村民,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这里有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心旷神怡;这里还有浓浓的人情味,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
家乡的早晨,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却有着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和谐。它就像是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灵动的诗句;又像是一曲舒缓的乐章,每一种声音都是一个跳跃的音符。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活简单而又充实。那些采茶的人、打扫公路的人、送孩子上学的人、锻炼身体的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最真实、最动人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