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河南省武陟县小董村,把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下,也和腊月三十的大年下一样地热闹。“年下”,这已是农村老百姓多年前的老话儿了;时下,很多地方都改叫“春节”了。不过,在我们村仍然保留了这一说法。小年下过祭灶节,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忙忙碌碌地例行祭灶送神活动,从此揭开了欢度春节的序幕。
从这天起,出了家门,见到熟人朋友要忌口,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儿,得说点儿好听的,拜年的话儿,祝福的话儿。
村里的男孩们开始聚在当街或宽阔的地方,比着放花炮,一个比一个放得多,祈福新的一年人旺、财旺、运气旺。
这一天是家庭卫生大扫除的日子,全家人一起动手,搬箱挪柜,将屋里屋外彻底打扫一遍,锅碗瓢勺全部洗刷干净,窗明几净,焕然一新。手脚麻利的当家女人带领着家里大点儿的女孩,把桌子椅子也都擦得起明发亮。
青壮男子开始演练锣鼓,年轻女人开始排演歌舞,都在努力为春节会演做好准备,歌声、笑声、锣鼓声把浓浓的年味飘散在村庄的上空。
在我们村,人们把祭灶节看作是一个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事事平安。
小年祭灶,是传统习俗。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每个家庭的监察官,是司察人间功德善恶的神,被尊为“灶君”或“灶王爷”。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是司饮食之神,并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灶王神龛大都设在厨房的后墙上,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神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美好心愿,以保佑全家老小的福寿康宁。
灶神像过去多为木版印制,中为灶君夫妇,印有当年的农历和二十四节气表,有几龙治水,几日得辛。中间是一聚宝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两侧还有鸡犬六畜,俗称“老灶爷牌位”。
在不同的地区,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而据我们村代代相传的传说故事,泥水匠张奎有垒锅台的独门绝技,垒砌出来的灶台特别好用。他热心助人,随叫随到,管饭不要工钱,无偿地为家家户户服务,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他逝世后,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也为了让他保佑家家灶火好烧,就把他当成了灶神家家供奉。
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的一年善恶,也是一年的工作总结。玉帝听后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神之手。宅心仁厚的灶王爷为了主家的福祉,只好学习人间的通用做法,弄虚作假,瞒哄上级,多讲成绩,不讲缺点。从这点来看,神仙们也不是万能的,玉皇大帝也不是掐指一算,即知人间百态,还必须要基层干部亲自前去汇报工作,才能得知人间实情。为此,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为灶王爷设祭饯行,称为“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傍晚,各家各户忙着做糖瓜、炸糖糕、烙糖火烧,噼噼叭叭燃放起过年的第一轮鞭炮,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大多是糖瓜,有“二十三,糖瓜粘”之说。取意灶君吃后嘴被糖瓜粘住,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说好话,不向玉帝说坏话,免生是非。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是要粘住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点烛焚香,祭灶人跪在灶王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王爷升天时骑的马,故把鸡称为“马”。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王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在人们心中,神大都严肃、庄重,拜神时诚惶诚恐;因灶神是最小的基层干部,所以有些人拜灶神时则直抒胸臆,较为轻松。
有的富人说:“十八干粮你带清,草料足够来回用。玉帝开会别迟到,送君骑马上天庭。精心汇报言好事,不足之处你别吭。表现好了有重奖,带回吉祥再接风。”
有个光棍汉说:“一把麦秸一根葱,打发你老上天宫。你老汇报玉帝说,就说俺家特别穷。返回带个仙女来,结成夫妻过营生。多捎几个金元宝,精准扶贫填穷坑。”
各个人各有不同的说法,各个家各有不同的祈求。
屋内香烟缭绕,人们开始磕头,把旧灶神像连同它两边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揭下烧掉,就算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灶王爷像的同时,还要烧一些草料,意思是给灶王喂马。到了腊月三十晚上,再贴上新灶王像,等于给灶王爷换上了新衣裳。有的人家在灶王爷像两边贴上对联:“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横幅是“一家之主”。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吃灶糖、糖糕和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年享受完后再度升天,高高在上;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深入基层,坚持留在主家的厨房里认真工作。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很有点像为从远方归来的亲人接风,尽可能将丰盛的酒菜,作为供品,让旅途劳顿的灶神享用,还要焚香礼拜,以示恭敬。
祭灶祭灶,新年来到。过了腊月二十三,妇女们开始蒸馍、做花糕、炸丸子,男人们则杀猪宰羊,置办年货,赶集上店,打酒买菜,一直要忙到除夕。
对于过祭灶节,有的年轻人认为荒诞无稽,无法相信;他们热衷于过洋节,对这个传统节日嗤之以鼻。我认为很有必要对祭灶节来一番正说,以正视听,引导这些年轻人来热爱中华民族的这个传统节日。
祭灶风俗始于周代。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淮南子·泛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与《事物会源》的说法,灶神也是这两位老祖宗的化身。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不敬自己的老祖宗,难道去敬外国人的老祖宗就感到合适吗?
灶神像两边常贴有对联:“四味盐为主,五行水为先”,横幅是:“一家司命”。信奉灶王爷为一家司命,证明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信念。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是生命最起码的需求。尤其像我这个从饿死人的堆里爬出来的人才真正理解食为天的理论是多么的正确。我们不去敬我们中国人的生命之本,难道要去敬外国那些与我们无关的东西吗?
中国人有自己五千年光辉灿烂的节日文化,抛弃自己的节日而去过外国人的洋节,难道这样就能保证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吗?
家家户户祭灶,不管穷人富人,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祭灶有感恩自然、颂扬造物的意义。灶王爷是最亲民的神了,肩负着凡人百姓的祸福兴衰。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就像每家常设一个“纪检委”,告诫人们,“举头三尺有神灵”,做好事或做坏事不仅“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客观上有弃恶扬善的教化作用,有威慑犯罪做恶的巨大压力。
祭灶正说,据实讲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自有它的实际意义。人们总结一年的经历、祈求美好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弘扬这个传统,遵循这个传统,经常提醒自己被时时刻刻监督着,多做善事,不亏良知,不亏内心,那么,世界就会更加美好。
朋友们,祝福您过好咱自己的祭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