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玉林的头像

孙玉林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2/06
分享

50+

春节是“家”的节日。春节几天打破常规,亲人围坐一起喝喝酒、打打牌、聊聊天,是人生美景之一。2025年春节如期而至,又如期而去。

我们70初出生的,如今都50+了,心智成熟,在春节活动中扮演着主心骨的角色。此时的人生状态,对一个家庭的幸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0+的人,人生的规格定了,进入“人生之秋”,平静平和。父母老了,孩子大了,一切事都是自己做主,如何做、怎么做是由自己的认知、思维决定的。50+的人该怎样度过余生呢?这本没有答案,我却思考出一点答案了:做自己有能力做又有兴趣做的事,不做自己没有能力做又没有兴趣做的事。

小时候,我吃不饱,饿是最鲜明的体验。对于吃的东西,哪怕一粒饭掉到地上,我也要捡起来吃掉。我有一种强烈的认知惯性,剩菜、剩饭必须吃掉,“浪费”是罪恶,吃撑了也要吃掉,认为只要吃掉了就是不浪费。

我50+了,日子早达到小康了,却依然保持“节俭”的认知,对于吃、穿、住、用,一点不“浪费”。然而,却遇到了问题,我的“节俭”变成了“浪费”。有次,我感冒了,买了感冒冲剂,吃了两天好了,还剩几袋,觉得浪费掉可惜,便接着吃掉了。虽然没有对我身体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但确定的是我的一位医生朋友说我这继续“吃”药,是“浪费”。我终于确信了我的这种“节俭”的荒唐,为了避免“浪费”却可能带来更大的“浪费”。于是,我践行起吃饭七成饱的认知了,绝不吃撑,“浪费”就浪费吧。

50+的人,“善待自己”是必须的。我总结出一条“善待自己”的定律:不要抱怨。我想,人生如果愿意,一定可以找到很多“抱怨、后悔”的存在,如生活在“抱怨、后悔”中,那人生一定很糟糕。

“唉,真倒霉,走路把脚崴了,倒霉啊……”这种抱怨毫无好处,倒不如想想自己为什么把脚崴了,“还好,崴得不重,还能走路。这提醒我下次走路一定不能看手机了,……”

更甚者,会这样后悔,“唉,假如我走路不看手机就好了,那就不会崴脚了。……”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幸”,如果陷入“假如如何……就如何……”的认知中,那会非常害人的。人生没有“假如”,既定事实不会因为你后悔就不是事实了。“生米”煮成“熟饭”后,还会再变成“生米”吗?傻子都知道不会。

一定不要形成“抱怨”的思维惯性,然后在那里捶胸顿足地悔恨。遇到问题,第一思维是在自己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如何让问题得到最佳解决。如野外行走,口渴,遇到一口深井,但此时只有一只竹篮,根本打不上来水。此刻如后悔没带桶,没用。倒不如用竹篮作为交换,借有桶的人打水上来喝。哪怕周围没有带桶的,问题解决不了,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也就够了。

认知、思维是从学习中来的,是从不断实践中总结的。50+的人,应该具有清晰的自我认知与他知,把握环境的“变”,让日子变得越来越好。

有些事不算坏,自己有兴趣做,但没有能力做了,对50+的人,就选择不做呗,譬如喝酒。我年轻时嗜酒,“酒逢知己千杯少”般地海阔天空,但进入50+后,蓦然发现我没有能力再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了,便果断地减少喝酒了。

有些事能愉悦人,自己有能力去做,但没有兴趣了,对50+的人,就选择不做呗,譬如钓鱼。而立之年初,我一度沉浸钓鱼中,获取了很大愉悦,风里来雨里去日里走,饱经沧桑,晒得黢黑,后来发现这对我有多弊而少利,渐渐背离我的兴趣了,便果断地放弃钓鱼了。

倘若非要做自己没能力做的事,那无异于抓起自己的头发让自己离开地面;倘若非要做自己没兴趣做的事,那无异于抓起鸡屎塞进自己嘴里。50+后,我只做自己有兴趣又有能力去做的事,即我该做的,我能做的,那就是阅读、写作、打乒乓球、快走。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又似乎有着很多的答案。于我,到了50+,我便坚定了:活着时,我能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于己无悔,于人无愧。对上,能让年近鲐背之年的老母亲(老父亲已过世)因为有我而延长寿命;对下,能让还未成家的儿子因为有我而不惧怕未来;对妻子,能让她因为有我而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对自己,对得住自己就够了。

春节后,日子又回归常态。学习是必须的,人要活到老,学到老。50+的人,也需要汲取新知识,学习新东西。闲暇里,一本书,一杯茶,既享受了宁静,又吸收了智慧。这样的日子,不寂寞,不无聊。能做到这样的生活,哪怕哪天不小心死了也就死了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