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玉林的头像

孙玉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07
分享

三月初日天柱山

题记:行走天涯,“一蓑烟雨任平生”。想起多年前,3月3日晚,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的状态下,我突发兴致,4日携妻走了一趟天柱山,见到了“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初春山景。

初春细雨,料峭春寒。今天是3月3日,想到老杜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酒后的余温尚在,兴致突起,对妻说“明天周末,我们去天柱山一观,如何?”妻欣然应允。

3月4日,一大早,我们乘坐火车,来到天柱山下。有点冷,老杜不是说“暮春”吗?我蓦然想到,唐朝是农历纪年。我们忽视了一个基本常识,老杜的三月三,和现在的3月3日,在节令上是完全不同的呢。

管它呢,“吾本乘兴而行”,何况这么短途,一来一回,也就两天。许是淡季原因,游人稀少,冷清得很。在山下吃过中饭,我们入山,小雨迷蒙,山间凉意颇重。我们拾阶而上,步履坚定,身体渐渐暖和。妻兴致很浓,她和我同属一类,“沆瀣一气”吧。此刻,四野无人,妻正襟站立,对着山巅,高喊“哇塞,我们包场天柱山啦!”盛夏时节,我们曾来过天柱山。那时,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热闹得很,想喊也喊不出口。

此刻,在乡村,在城市,我们已感知到春的灿烂与明媚。走在这山间,依然是暮冬之萧索。树木似醒未醒,凑近看,一粒粒嫩芽处于孕育中。用手一摸,似乎感知到嫩芽的低语“轻点哦,可不能挤压我。”

天蛙峰,光滑的一块巨石,爬上峰顶,卧立,留一张雨中蛙峰图。细风吹过,冷雨中多了一份凉意。天蛙峰清澈宁静,一尘不染,感受初春天柱之洁。夏天来的那次,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并不著名的天蛙峰。相信游览过天柱山的人,会记得通天谷、一线天、莲花峰、炼丹湖等景点,对这个天蛙峰印象深刻的并不多,它甚至称不上天柱一景。

晚宿于半山腰的天柱山庄。5日清晨,醒来,推开窗,淡雅的花香扑鼻。雨已住,无风,空气清新,无鸟语人声。信步在天柱山庄周围走走看看,一树一树的梨花刚吐蕊,一个一个的小白点,嫩嫩的,不忍抚摸,生怕惊吓了它。梅花一片红,这淡淡香味的源头就是它。

吃罢早餐,期待、兴奋之情更浓。乘着微风,向天柱山进发,虽不能“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但爬阶跨坎,左顾右盼,一路走来,趣味多多。夏天来时都看人了,这次才是真正地看山。途径六月雪、通天谷、神秘谷、天池峰、拜岳台、一线天、仙人洞、潜龙窟、西关寨、莲花峰、炼丹湖、迎真峰、飞虎峰又至天柱山庄,返回南大门,时间跨度六个多小时,真切地体验了无人之野景。

我负责拎包供给,妻负责拍照美景。途中,时而云雾缭绕,迷离朦胧,滴滴雾水从松肩落下,轻吻栈道,微粘衣襟;时而风清气朗,视野开阔,阵阵山风从岩罅吹来,撩起衣裳,凉气袭人。红日两度露出身影,浅笑无语,恰似羞涩少女,又快速隐去,留一片遐思随云雾飘荡。

陡峭处,栈道由崖壁凿出,两腿颤抖,不敢下视。妻已趴着蜗行,我强行镇静,鼓励她“站起来”。神秘谷里,昏昧幽暗,人稀洞险,无其他游人。我忍不住引吭高吼“喂喂喂……”,不期竟引来远雾中一众游人高吼回应“喂喂喂……”。回声彼此荡漾,增添了山涧活气。原来兴之所至,人性原本一致,反哺归真,浸于自然。

平坦处,稍作休息,喘息片刻,整整衣衫,透透微汗。一线天,风劲崖险,股股山风袭来,汗消皮紧,吹得我们瑟瑟发抖,“一览众山小”。

人在云中行,云在脚下走,汽蒸烟雾绕,石随松涛流,置身悬崖上,恍如仙境中。游人很少,三三两两,稀稀落落。蓦然,巨雾笼来,三三两两的游人也不见了,唯见妻立原地不动,我亦矗立不敢动。云气中忽听一银铃女声,“哇,我成仙女啦”,不见人形只闻兴奋之音。朦朦胧胧,如梦如幻,一时间仿佛真的置身琼台玉宇,便也不惧脚下的山崖了。

雾散去,妻立于山巅,高扬双臂,任强风吹皱她的头发,四处漂浮,恰如罗斯立于泰坦尼克号船头,迎风而笑。少女般红晕泛在她的脸上,也激起我的童子之情,“山间一日,人间十年”啊。“哇,真美啊!”妻感叹道,似与童音争胜,嗲里嗲气,煞是可爱。

回家的火车上,妻累了,睡熟了。看着她均匀的呼吸,我在闷热的车厢里兴致正浓,赋诗一首:三月三日天气新,天柱山上少游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