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玉林的头像

孙玉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8
分享

少年时我与书的那点事

44年前的一个初夏下午,风啸雷鸣,天昏地暗,一个十岁的小男孩,躲在故乡的小土屋里,嚎啕大哭着,伤心的眼泪似屋外滂沱的雨。此时,他的那个刚刚成年的哥哥就站在他旁边,对弟弟的哭声完全无动于衷,不但不安慰,甚至有点恼怒。

那个小男孩就是少年的我。我当时拥有一本《岳飞传》的小人书,不知哪天被哥哥情急之中上厕所擦屁股给撕掉了几页,那个下午被我发现了残缺,我哭喊着、怒吼着让他赔。在书荒的年代,那本小人书是我的至宝,是我私人第一次拥有的第一本书。

村里当时有一位“老先生”,是我们乡中学语文老师。我和他儿子同时上学,进入我们大队办的小学。他家里有不少小人书,我便用着我稚嫩的智慧,想法设法获取他的小人书。这本《岳飞传》,是我花了血本,用三只蝉蜕、三只蜻蜓、一只天牛和他交换得来的,现在被撕掉了几页,破坏了它的完整,我怎么能接受?这是我长这么大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我的东西,是我最喜欢的阅读材料,却被撕掉了几页,我怎么能接受!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农村,贫瘠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知识。女孩基本没有条件上学读书,村里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基本都不识字。男孩好些,一般上个小学、初中的,上高中就很寥寥了。当时高中少,能考上很不容易,如成绩好考上了,家里条件也还行,便可以继续读书。

我家里条件不好,兄弟姐妹多。我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二个妹妹。因为哥哥不喜欢读书,初中就辍学了,三个姐姐家里没钱供她们读书,况且还要织网、干农活,她们都没有上过学。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便决定节衣缩食培养我,正好我喜欢读书,又是男孩。

蜿蜒穿行在稻花香中,不惧风吹雨打,不惧泥泞坑洼,不听蛙鸣鸟啼,不视清风绿水,我走进了大队办的小学。“a、o、e”,我学着拼音;“人、口、手”,我学着认字;“横、竖、折”,我学着写字……受条件之恩惠,小学三年级,我从“老先生”儿子那里借到一本《悲惨世界》,阅读着,觉得很怪异,冉阿让让我感觉很怪异。摸着书,一页一页地翻,很幸福,却始终不能理解(冉)阿让的行为,只觉得他的名字很亲切,因为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小伙伴,叫(孙)阿红。多年后,我特意认真地阅读了整部《悲惨世界》,领悟到环境对冉阿让的影响,领悟到他那颗金子般的心。当年雨果对我的影响远没有我成年后他对我的影响大,但朦朦胧胧中,雨果的小说确实加剧了我读书的热情。从《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中,我感知到了一个与我当时完全不同的世界,它勾起了我对“远方”的设想。

没有课外书,一张废报纸,我也会看得津津有味。记得,当时我总喜欢到“老先生”家的茅厕里,偶尔会有惊喜,会找到一两张用来擦屁股、塞在墙缝里的旧报纸或批改过的学生试卷什么的,我便据为己有了。

上到五年级的时候,我模模糊糊地大概知道了能念书的不容易,我的一些小伙伴陆续辍学了,要么是自己不想念书,要么是家里不让念书。我生怕父母有变卦,突然不让我读书,便自然地很努力。

除了上课发的书外,想要拥有一本课外书是很难的,我们本乡里没有书店。隔壁镇有一个书店,但距离8公里,对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距离遥远。更难的是没有钱。当我终于不知道通过什么方法搞到了一、二角钱后,够买一本课外书了,便不畏路途遥远,与一样酷爱书的小伙伴步行去隔壁镇的书店去买书。晨曦泛起,早早出发,路上走走停停,一去一回,再到家已经是午饭吃过的时间了。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家常菜谱》。这本书我是买错了,回家后心疼得要命,心疼那花掉的一角钱。现在的小孩可能不清楚,当时买书是碰不到书的,不存在可以先翻着看看再决定是否买,只能在外面看着柜台里的书,看中了,让售货员拿出来。我当时胆子小,售货员拿出来后,我便不敢不买了。

只要能找到的有字的纸,我都认真地看,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收集废纸、香烟盒成为很多小朋友的爱好。我对烟的早期知识,来自那时,诸如大前门、佛子岭、东海、丰收、渡江、熊猫等香烟。当时我的所谓读书,其实就是看字,看到兴奋处,便压抑不住喜悦,脸上会莫名地现出一丝笑容。村人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捧一本小人书,讷讷地站着一动不动,嘴里念念有词,脸上浮现一片笑意,便说“这个孩子有点傻”。

农活是必须要做的。打猪草、赶鹅、放牛、刨花生、摘棉花,等等,最好的是放牛,牵着牛走在田埂上,赤着脚,脚沾着泥土,手捧着一本斑驳的“书”。任牛儿自由吃草,我可以自由看书,一不留神,牛吃了一口稻田的秧苗,赶紧喝止,如赶上被田主看见,便没有好态度,甚至会告状到家里,免不了讨父母一顿骂。然而,不长记性,下次又重蹈覆辙,好在村人也不那么恶,说一说也就过去了。夕阳西下,放牛娃回家了。

随着年级的增长,书读得多了。那时考初中是挺难的,一个乡就一所初中,且一个年级只有两个班级。考高中就更难了,一个片区就一所高中,且一个年级就二个班级。记得我当时所在的片区有六个乡镇。可能是因为读书多的原因,我竟然比较简单地就上了初中、上了高中。少年的梦想被书点燃了,便发誓要走出去,看看“远方”。

书帮我看到了“远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