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春天格外来得早。环城公园有一座洁白庄严的雕塑,三面穹顶门似的弯柱上,各雕三尊狮子头,造型各异。在这一带,见一株春梅盛放,一树金黄,与家中瓶内黄梅一样,芳香扑鼻。经城隍庙附近的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门口,见院内一棵高大的梅树,盛开一树繁密的红梅。梅花报春,不虚也。
明媚的早春,省城还沉漫在一片春节的气氛里。树上鸟儿,凌晨五点即发出宛转悠扬的和鸣声,呼唤着城巿的醒来。
在城区,节日气息是很浓厚的。马路两边路灯杆上,每隔一根即挂起六盏红而发光的大灯笼,分两边,各三盏。杏花公园东门和北门内,各摆起红灯笼的方阵,一路十一二个,共有八九路,方阵下是熙熙攘攘逛公园的市民。四牌楼那儿,有两条窄街巷,路两旁挂满成串的红灯笼,算珠似的,一串红五盏。街巷有多长呀,简直是红灯笼的长河。逍遥津公园,在摆灯会,猜灯谜,热闹繁华。可以想见,省城各区,都是红灯笼的天地。
最热闹的,是双休日的公园。早晚,东门有大妈们在跳广场舞,围成一圈踢毽子。悠悠亭下,三五中年人组成乐队在弹唱。环形道上,是散步的大军;其中夹杂一二中年人在慢跑。有人边走,还边听手机播放新闻。大大的草坪上,满是休闲的人们。空中,无论是高空,还是低空,总飞扬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风筝。放风筝的也有成年人,他们握着圆盘线,控制着昂首仰望的风筝。儿童们抱着比篮球还大许多的彩色气球,或是高兴了,朝地上将球上下拍起来。有个小女孩,对着手腕上的电子手表,在和妈妈通话。小家庭的人们,则在草坪上搭帐篷,过着温馨浪漫的野营生活。
图书馆,新华书店,每隔二三里,就会遇到。文学馆,进去小憩。拿一本《旅游与读书》,坐在一叶舟似的躺椅里,细细地咀嚼书里的文字。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说不定会闪过一对情侣,男的一口流利的英语,似乎在对女郎耳语。
不会错过的流芳桥,那里有亚明艺术馆。桥下,春水绿波。桥洞内二十四孝图壁画,将孝道升格为艺术画廊。在这还可以看到包公尽孝的故事。
艺术馆内,正在展出《合肥代表作》。过去一年里,省城的艺术家们,有人作品登上《诗刊》、《小说选刊》和《散文》等,讲述着南淝河的故事。里面展出大量的画作和书法作品,不定期更换。
馆联是:“龙去蛇来吟古韵;莺歌燕舞谱新章。”喜爱春联,途中见几副。如:“厚土高天襄海岳;春风惠雨润江淮。”“远求海内珍藏画;快读人间未见书。”“银蛇纳福满架琳琅昭智慧;紫燕报春一馆经纶蕴古今。”
市百货大楼那儿,有露天大屏,放露天电影似的,向全市人民发布新年祝福语,自然少不了各类年酒的广告。
退休后,寄居省城。开春,到东边办事,需要经过青年时代常到的四牌楼、三孝口。如今算不算故地重游呢?应该算。欣喜的是,这里的新华书店不仅还在,而且更加豪华气派。
春来啦,赋诗以寄兴:“东风化雨助花开,南陌西郊次第来。万紫千红春满目,无端鸟语上高台。”
春天里遇见有缘人。由于对艺术的热爱,我时常到书画市场转转,欣赏着省城艺术家们一幅又一幅精美的字画。葛介屏,方绍武,赖少奇等,这些人的作品都广为人知。这天,我又在凝视着一副六尺长的横式“北国风光”。迎面而来一位老者,胸前别着“安徽书画院”的徽章。他的包内都是作品,每一副字都用大信封装着。这挂着的就是先生的。他见我如此专注,就聊了起来。一高兴,竟说要卖一副。我没钱。没钱不要紧,谈得来,送一副。说着竟将四尺横式魏碑体“厚德载物”慷慨相赠!
互加微信知,先生王辛元乃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多次在澳门邮票上发表书法作品。有“难得糊涂”、“淡泊明志”和“天道酬勤”等大字榜书,也有“山不在高”、“朝辞白帝”和“好雨知时节”等草书小品。或立轴,或斗方。微信里,不时能见到先生发的作品短视频。先生被誉为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先生说,书法需要创新,落款等细节也需规范。在先生的引领下,我对书法的理解又进了一层。
先生说过一次卖字画的奇特经历。一位香港老板,一次性买他九副字。要价五百一副,出手总数给一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