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万娥的头像

苏万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26
分享

高庙水秀

水秀是隶属高庙镇的一个山里小村。

今年三八妇女节,学校一同事结婚,在老家高庙水秀办喜宴,邀请我们去吃酒大碗。

车沿着半山的快速通道行驶,青山如两列翠屏迤逦着向后退去。下了快速通道,拐上几个急转弯,山顶出现一块较大的山涧平地。高庙水秀,到了!

一条河穿村而过。河叫张河。水,清冽冽的,纤尘无染,蓝得像一条碧玉带。伫立河畔,只是那么随意一眼,就顿悟了“水秀”的含义。水秀的水,真的很秀丽。

同事家距高庙镇,步行就10来分钟路程。从这里,河水开始湍急下泻,地势开始陡峭险峻。沿着公路缓行,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涧。虽是初春,但河水携着山风,裹着寒气,仍凛冽得很。羽绒服的拉链拉上了,领子竖起了,衣领后的帽子也不知在何时搭上了头。

河边有开阔一点的地方或遇一个缓坡,房屋就依势建起来。临河的斜坡上,房屋大多悬空。一根根钢筋水泥柱子孤兀着,上盖预制板,下面就是陡坡深涧。其险如此。房屋门脸直临公路,基本没有院坝,也没有山下人家宽阔的屋檐。房屋之逼窄如此。房屋旁,都有一条幽幽石径,一二尺宽,遍布青苔,陡且直,通到黑深深的涧底。缓坡上,房屋也层叠密布,次第而建。每一户,也有一条石径上行直达院门。房前随处可见石砌的墙或坎,经年累月,灰白色的水印重重叠叠,颜色深浅不一。有的水印上密密地织着一小丛一小丛绿苔藓,手摸上去软绒绒的。

流连四际,除了高山还是高山,抬眸不见顶,远眺不到头,入眼全是绿。绿的山,绿的河,绿的水,绿的竹林,绿的树林,绿的石头,深的,浅的,浓的,淡的。还有一种特别的黄绿。那是水秀的山林经历一冬霜雪淬炼后呈现的生命色彩。

房旁若有一块几尺见方的边角地,必用石头砌得规规整整,棱角分明。里面或种着葱花蒜苗,或种着时令蔬菜。水秀地势虽高,温度也比山下冷,还时常下雪,但菜的品种和山下差不多。这两天,正是吃娃娃菜的时候,大娃小娃挨挨挤挤,簇成一团团球样的青绿;白菜青菜呢,仿佛得了春天的号令,全都齐刷刷抽出了细嫩的苔梢。没有边角地的人家,门前总见盆呀钵呀筐子之类的家什摆成一堆,装上土,施上肥,撒上种,拼成一个小型的私家菜园。当然,里面也是葱葱郁郁一片。

高庙人家的菜地实属一景。

同事家的酒大碗摆在邻家的院子里。院子砌了米把高的石头围墙。围墙上,一个挨一个摆满了桶。每一个桶里,一株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坡上,高高低低坐落着十来户人家。河边,一条二尺来宽的水泥道连接着他们。

整个高庙镇的酒大碗都排场惊人。我们是第一次到高庙吃酒大碗,但对它却早有耳闻。听说高庙普通人家办个酒席动辄上百桌,如果遇到豪华阵容的,两三百桌也是常事。所以,宴席就开成了流水,从早上到中午,再从中午到晚上。周而复始,要持续四五天。水秀隶属高庙,自然也不例外。

同事家的酒大碗四点半开席。宵夜安排的是烤全羊。

开席前先上酒水饮料。酒是地道的高庙白酒——老子不醉。饮料呢,用一大壶装着,也看不出是什么。我拎起壶绕桌一周,给每一位客人斟满后,端起杯子一尝,呀,饮料竟然是豆浆,热乎乎的,甜津津的。浅浅一口,豆浆的纯香就在口腔里四处缠绵。

“好喝!”我边咂巴着嘴边称赞。一桌10个客人,除了爱人和我,都是高庙水秀本地人。听了我的夸赞,大家全都乐呵呵地笑起来。

“我们高庙办酒大碗从来不买饮料,都喝豆浆哩。本地的土黄豆,在石磨上一勺勺磨出来,锅里煮开滤去豆渣,然后加上白糖,纯天然的健康食品呢。”旁边站着一位专门为我们桌上菜的大姐,听了我的称赞,热情地对我解说着。她一脸笑容,身拴红围裙,显然是同事家请来帮忙的。

端起纸杯又喝了一大口豆浆。豆浆原汁的香味里,升起一副转动的石磨。一只手握住石磨的木把手逆时针绕着圈旋转,它就吱吱嘎嘎欢快地跑起来。泡好的豆子一勺一勺添进中间的磨眼,下磨圆壁白浆四溢,如条条溪流汇入下面的磨盘,又汩汩流向磨盘嘴下的大桶……

心情怡然不同先前。一杯普通的豆浆,为春寒料峭的高庙水秀喜宴增添了一抹温情和别致。高庙的好山好水产好酒,也产好豆好浆好人家!

菜肴很丰盛。凉拌鸡肉质结实,麻辣爽口;干酥肉色泽金黄,外脆内香;炖肘子皮烂肉软,肥而不腻……后来上了一碗油焖笋子。同桌一位大爷连忙叫摆在我们面前:“你们第一次吃高庙酒大碗,这可是货真价实的高庙特产哟!”

“是呀!你们山下人吃笋子都是撕成片的。我们呢,把采摘的嫩笋切成寸把长一段,用针扎进每段中上部往下划,一条一条划下来,笋段就成了扫把丝丝样,我们就给它取了个俗气的名字叫‘扫把笋’。这可是我们高庙地道的土特产。我们高庙人过年呀,家家户户都要用它炖猪脑壳咧。白花花的,油浪浪的,外地人吃了,差点把舌头都香掉喽!”红围裙大姐乐呵呵的,讲得很是得意。

是吗?迫不及待夹起一块。青白的笋头,蓬松的笋尾,哪里像“扫把”?分明是一朵花,一朵笋花,一朵独属于高庙的笋花呀!顾不得细嚼慢咽,匆匆几咬就囫囵吞下,真的快把舌头香掉啦!

宴席还在进行着。大家举杯投箸,其乐融融。在旁边的喜房里,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喜烛高照,一对璧人身着喜服,司仪扯着嗓子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高庙之高,在山,在水。

水秀之秀,在人家,也在乡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