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中华的头像

胡中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5
分享

老柿树下

   老柿树下

屋东边,屹立着一棵柿子树,它身姿挺拔,高达十几米,粗壮的树干,树围足有两米多。繁茂的树枝向四周散开,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遮阴面积达一百多平方米。据说,在爷爷幼时,这棵树便已颇具规模,至于它确切的树龄,我无从知晓,父亲同样语焉不详。但我清晰记得,春天,那浓郁的绿荫渐渐覆盖住几户人家门前的阳光,给生活添了几分宁静的气息;夏天,酷热难耐,人们纷纷聚集在浓影之下,或摇着蒲扇乘凉,或谈天说地拉家常,欢声笑语在枝叶间回荡;秋天,满树红柿恰似熠熠生辉的红烛,密密麻麻地缀满枝头,引得人们常架起长杆,夹取那熟透的红柿子,享受甜蜜滋味;冬天,孩子们活力不减,在树枝上系上秋千,欢快地嬉戏,笑声清脆。每至傍晚,或是闲暇时分,大人小孩都会不约而同地集聚在树下,或玩耍,或休憩,热闹非凡。老柿树下,无疑是大人们倾诉心声的温馨角落,更是孩子们肆意狂欢的欢乐乐园。

自打我踏上求学之路,从清油往返,或是从东山归来,又或是从下河弯返程,老柿树始终是我心中最为明晰的标志。尤其是在秋天,远远望见那满树如烛般的红柿,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知道家已近在咫尺。与此同时,老柿树下的人和过往的种种往事,也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清晰浮现。

老柿树下,不仅是人们日常休闲的惬意之地,更是村庄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这里常常召开会议,也是文艺表演的舞台。夏日,老柿树撑开繁茂枝叶,凉风徐徐,让人倍感凉爽。树下那道天然的石坎,巧妙地划分出高低区域,高处平整的地方,成为了演员们尽情展现才艺的舞台,低处开阔的场地,则容纳着兴致勃勃的观众,大家一同沉浸在文艺的魅力之中。或许正因如此便利,众多文艺演出都选择在此举行。五六十年代,这里曾响起过欢快的花鼓戏调;六七十年代,《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老两口学毛选》等经典剧目在此轮番上演,县剧团带来的《穆桂英挂帅》《红嫂》等精彩表演,更是让村民们大饱眼福。而在诸多活动中,开会的频率最为频繁。

五十年代,定田定产的会议在此召开,大人们激烈讨论,声音高亢,面红耳赤,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生活的走向;入初级社、成立高级社、人民公社的动员会,也都在此热烈举行,社员们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希望;六十年代初,支书站在树下,郑重宣布按劳分配政策,确定口粮 80% 按人分配,20% 按劳动工分分配,这一政策如同一剂强心针,极大地调动了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此后生产队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然而,六七十年代,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里也曾有过揪斗 “四类分子” 以及所谓 “坏人” 的场景。叔父因躲避武斗,连累长安哥被揪斗,此事让长安哥心中一直难以释怀。后来,长安哥担任了几届村干部,改革开放初期,他站在老柿树下,积极推行包产到户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次担任村支书时,他又多次在此召开会议,带领村民们架通了纸坊沟的高压电,修通了村组公路、通村水泥路,还建起了砖木结构的村小学,一步一步改变着村庄的面貌。

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演绎着截然不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痕迹,记录着社会发展与人生起伏的足迹。不知从何时起,老柿树被砍伐掉了,曾经那高大的身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老柿树虽已不在,老柿树下的土地,却依旧承载着村庄的发展变迁,继续书写着不同的社会篇章与人生故事。

八十年代起,每四年一次,村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选举出带领村庄前行的村干部;九十年代,扶贫动员会在此吹响号角,开启了村庄脱贫致富的征程;新世纪,扶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在此全面展开,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政策的落实,也一次次从这里拉开序幕,老柿树下,始终是村庄发展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