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中华的头像

胡中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8
分享

柿饼的味道

柿饼的味道

斜阳晚照,我正在园中漫步,女儿发来信息,让我到魏玛公馆北门外菜鸟驿站取包裹。我即不紧不慢地向北门走去。

扫码取出包裹,回到家里急忙用剪刀打开,原来是两盒柿饼。我立即感到了家乡味道的魅力,取出一个柿饼品尝,那颇有劲道、甜丝丝的口感即刻沁人心脾。这让我想起了故乡的艰苦岁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秦岭山区的农村,每个劳日值只有三四角钱,农民除了工分收入就是药材、鸡蛋、柿饼了。家里的点灯油、盐、火柴、肥皂等日常零用就靠这些农副产品卖点钱。一斤柿饼也能卖3角多钱,抵一个男劳力在地里干一天农活。农民非常注重秋季柿饼的制作。

记得每到秋季,每条山沟里都是红彤彤的柿子。农民们每户都有一株自留树,中午收了工,都忙着到树上夹一背笼柿子,晚上一家人刨光,编成柿子串,第二天一早挂到树上晒。集体分了柿子,更是起五更、歇半夜,一连几天,刨柿子、编柿子、晒柿子。每家的几十串柿子,既是春季天长时的充饥食物,也是年节时卖钱买年货的资本。

柿饼需要经过一个多月到两个月的露天晾晒。柿饼基本风干了,主人收回家窩两天,又拿出来晒一天,然后,一个个用手压扁,一层柿饼一层柿皮压在筐子或柜子里。过十几天,再拿到太阳地里经风一吹,浅红的柿饼就会自然上满白乎乎的霜,吃到嘴里特别甜。柿饼霜还是治小儿口疮的良药。

腊月,一家家把制作好的柿饼拿到供销社收购站卖。收购员会挑三拣四地挑毛病、分等论价。能换到新攒攒的票子,山里群众还是满心欢喜的。柿饼多的人家,能卖一百多斤,在哪五元钱能给大人做一套衣服的年月,三十几元钱,还是能起一点作用的。有了钱,才好给娃、给老婆、给老人扯布做新衣服、买袜子、买围巾、办年货......

柿饼也是招待客人、哄孩子的食物。正月家里来了客人,一盘花生、一盘瓜子、一盘柿饼、一盘芝麻糖、一盘炸馓子,摆在桌上,就充满了新年的喜庆气氛,也表现了主人的好客之情。再上一碗鸡蛋稠酒,主人的殷勤之意就更溢满房间了。

那年月,柿饼在山里群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很重视柿饼的制作。现在经济发展了,农民一天也能挣一百多元。柿饼虽能卖十几元一斤,可是家乡的人却很少有人再制作柿饼了。很多年了,我似乎没见家乡的邻居、亲友制作柿饼,我们吃到的多是富平的柿饼。是柿子树少了?是没有形成规模吗?是不合算吗?这让我很难理解。

柿饼虽不是家乡出产的,那味道还在,那美好的回忆还在,那种亲切感依然在眼前回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