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无意中浏览网页,点到了我熟悉的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那热情明快的乐曲,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立即让我想起了社员们喜送爱国粮的热烈场面。
我觉得,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那代人对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情特别深。是他们记得旧社会的黑暗、悲惨吧,对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拥护、特别热爱。政府咋说就咋做,没有打折扣的。记得60年代,农村生产力还很低下,我们那样的浅山区,近100口人的生产队,夏季好收成也就只收获3000多公斤小麦,留400公斤籽种,交1000多公斤公粮,社员每人只能分到20多公斤小麦。可社员们从无怨言。他们把麦子晒了又晒,经过簸、筛、择,把干干净净的麦子晒干、装好袋子,定好时间,欢天喜地地起早去送公粮。
给我的记忆是,太阳还没爬上东山,全生产队男男女女40多人不约而同地从东山往清油河送公粮。挑的挑,背的背,前边的已翻过了大岭,后边还有才从家里动身的。送粮队伍延绵数公里,是一条浩浩荡荡的风景线。这壮观的场面,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建国初期,物资紧缺,国家比较困难。煤油、食盐、糖、洗衣粉、棉布都是限量、凭票供应,大概是公平吧?虽然物资很欠缺,群众也很满意。
为了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修路、修水库、修农田,经常抽人外出出差,有时一个生产队抽三四个人,生产队要记工分、补贴口粮,没有人说不字的,一个个生产队都按安排完成了任务。
那个时代的人,也比较憨厚,一家有事,大家帮忙。50年代家家都是草房,60年代中期,群众生活水品慢慢提高,集体开始烧窑,社员开始从集体买瓦、买树,从自留地里伐树,积攒差不多了,一家家都翻盖成了瓦房。如果像现在人们商品意识强,钉是钉,铆是铆,干活要付工钱,做活要吃好的,要吃烟、喝酒,估计许多人家都盖不起房。记得每年六七月农闲,一个生产队,总有几家人盖房。打墙、盖房都是换工、帮工,有的家一连做四五天,也没有说钱的话。主人家只管粗茶淡饭,买木料、出木匠工钱。集体的钱,欠着慢慢还。我们那生产队许多农村的瓦房都是那个时期盖起来的。
那时候的人,不关个人的事,也很少多事。集体的事,队长说了算。因此,队长没计划,这个生产队生产就搞不上去。而有些生产队恰恰是一些没能力的人当队长,因此,黄豆年年黄,绿豆年年绿,生产总是停滞不前。群众推选队长,是真正的民主,多是有能力,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先进人物担任,虽然没有报酬,工作却都很负责任。
那代人生活要求标准低,粗茶淡饭,吃饱就行,不挑三拣四,嫌这嫌那。直至现在,这些老人,也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
时代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爱国精神还应该发扬。许多年轻人不知道旧社会的苦,不知道旧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有多大,不知道建国初期的艰难,对美好的生活仍感到不满足。国家已经给了农村许多优惠政策,要懂得感恩,要向那代人学习,不要光伸手向国家索取,要尽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多为国家做出贡献,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