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关秦楚分界墙到试马陡岭关,是商於古道上唯一留有古道痕迹的路段。弯弯曲曲的山路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秦楚分界墙距商南县城25公里,位于清油河镇吊庄村四条岭上,与丹凤县武关镇东坪沟垴相连。
从四条岭田家到秦楚分界墙约1公里,崎岖小道全是沟坡,在田大哥的带领下,通过新修的盘山公路登上垭岭,一道由片石砌成的残缺不全的石头城墙映入眼帘。 据介绍,墙约3500米长,底宽2米、顶宽1米、高3.5米,墙西为秦,墙东为楚,系春秋战国时两国疆界。
现在能看到山梁上边,有丹凤县人民政府所立的“秦楚分界墙”石碑。碑座前是条东西走向的商於古道,西面山下通向丹凤武关,东面山下通往商南吊庄,南面在城墙西面通向南部山顶,北面从城墙西面通向北面山顶。有块石碑上刻着《四龙宫碑记》,即“十二宫三观一庙一庵”和“大明”等等文字,其他残碑横七竖八散落在荒草和树林里。秦楚分界墙则呈南北走向,乍看它与山岭融为一体,甚至它就是山岭,但细辨它却明显地高出山岭,仿佛是依山岭砌起的屏障,只是原始的墙倒塌了,形成了一种模糊的形势,但见砖石铺成的斜径砭道,掩埋于荒草之中,断断续续,高底差次,蜿蜒而去,远上天际便消失于蓝天白云之间,遂产生虚幻和茫然的感觉,恰如其分地加深了秦楚墙的沧桑色彩。
听向导老人说,原先“四龙宫”寺院的建筑规模非常宏大,香火旺盛,这里以前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清油河、武关的村民常到此地拜佛赶会。这里的山地,都是商南吊庄村地界8、9组村民的农田,至今仍经常有村民上山耕种和收获。商南之地,古时属楚国之地;丹凤之地,古时属于秦国之地。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秦楚文化相互交融,但各自仍然保留着许多不同民俗。墙东古道北半山洼赵匡胤扳倒的井窟早已干涸殆尽,被一片交错相映的灌木丛遮住昔日风采。
原“四龙宫”、烽火台旧址上,仍有残破杂乱的青砖瓦砾散落,墙西小山包上,有个直径十余丈的正圆平台,下方有两层丈余宽的台阶环绕,从人工石墙位于东部圆台东侧的方位看,这两个圆台应是秦国守城将领修筑的营垒,只要弓箭射手在此居高临下,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道。
一间老屋,几棵枯树,一种沿袭久远的气息,瞬间生成,人到斯地,往往喟叹而徘徊。由于秦楚墙的存在,方圆数百里的国学爱好者纷纷前来拜谒,感受秦楚时期两国对垒的疆域痕迹,触摸曾经跳动的历史文化脉搏。
风起尘落,淡若流年。站在秦楚分界墙上,心潮如云,这长满苔藓斑驳离析的石头墙,真的砌于秦楚争雄的烽烟中吗?谁的心在阡陌人流中走散,谁踏步繁华却独守幽静?它是秦国人修砌的还是楚国人修砌的呢?谁的清浅微笑中透着岁月的冷寒?它算不算大秦万里长城的一个分支?时光的雄关隘口啊!谁凝眸用笔端勾勒出曾经的画面,那石头墙下扼长安咽喉的武关城池,咋就只剩下一樽可怜兮兮的土疙瘩了呢?遥想刘邦当年,翻越界墙时刻,横刀立马,旌旗蔽日,赫赫一世之雄,而今安在?
夕阳晚照,秦楚墙被日落后的天色浸染,一轮朦胧的玄月高挂天边,走在苍茫的夜空之下,倒更象昔日古道上赶路的脚客,“但见秦月千年照,惟有山间清风流。”远处东山不知是三条岭还是二道岭天街砭道,传来农人带月荷锄归,与老牛相伴的铃铛声,好像从远古悠悠飘来,萦绕回旋,如丝如缕。
踏寻古道遗迹,秦楚墙在经历了几千年风霜雨剥、岁月浸蚀之后,曾经的人气香火、晨钟暮鼓、青灯佛尘、古道繁华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令人无限遐思的古道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