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山西杨继红的头像

山西杨继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19
分享

寻迹羲和庙

在稷山东庄村,曾矗立着一座承载华夏二十四节气密码的千年古庙——羲和庙。它的兴废与传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羲和观天制历的智慧与功绩。

与东庄村的十几位老人座谈后,对羲和庙有了更深了解。老人都说该庙始建隋代,这是依据雍正年间重修庙宇的碑刻。最早文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稷山县城东北13里有羲和庙。

一、建庙考据与选址

羲和何许人也?今之《辞海》、古之《尚书》《史记》皆有记载。羲和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的简称,四人是上古时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吏。

据《尚书·尧典》的记载及历史遗迹,有关专家认为尧王曾命羲和观测星象的地方,即今天云丘山下的东社(现为东庄,后因分南、北二村改为南东庄、北东庄)、中社、西社、高渠四个地方。前3个地方在一条直线上呈东西方向一字排开,各相距三里。

羲和以云丘山圆大阵为北顶高榘,观测日晷、北斗天象、昼夜长短和鸟兽羽毛更换等现象,确定中春、中夏、中秋、中冬(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时令,指导民众根据季节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

经过长年累月的观测,羲和制定推步历法,不但能准确确定两“分”和两“至”,而且能把一年的天数准确到366日,并能“以闰月正四时”。

东庄为何建有全天下规模宏大的羲和庙?首先是羲和观天制历,对中国古代历法和农耕文明开创,有着极为巨大的贡献;其次,稷山是“二分二至日”和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中国夏历的产生地;东庄又是羲和故里和观天制历的主要观测点,他们殁后葬于此地,庙宇选在陵墓前修建,便于时常祭祀。这就是东庄建有独一无二的羲和庙的重要依据。

就羲和文化,我多次拜访过晋南文化学者闫玉宁老师,他对我讲:“当人们知道稼穑的时候,种的还是粟子,只是随便撒在土里,有的时候种了就能长出来,有的时候就冻死了,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慢慢地,人们开始总结这些规律,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求。所以,是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推动了羲和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此论述与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相呼应。后稷是尧帝的农业部长,稷山好比今天的国家农业示范园;羲和则是尧帝的气象部长,东庄村好比今天的中央气象台,管天管地的圣人皆出自稷山。

明清《稷山县志》记载:羲和故里在稷山东庄。民国时,村西门口那座碑楼还完好,内有“羲和故里”石碑。此碑毁于抗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又在原碑处,竖立了一块文物标志碑,刻有“唐尧历官羲和故里”八个字,又毁于“文革”中。

相传建造羲和庙时,竣工那天,若再有一个时辰便可完工,偏偏太阳就要落山了,无法施工。羲和神显灵把太阳往这多照了一个时辰,工程遂顺利完竣。从此,太阳落山后,别处都已天黑,唯这里通明,迟黑一个时辰,被后人誉为“羲陵晚照”,是稷山古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诗文咏赞,成为无数人心中神秘而庄严的文化坐标。这也是建庙首选的风水宝地。

羲和庙来历还有一说,约在隋朝年间,周围村庄自发组织成五社,即李老庄村为东社,太杜为南社,东庄、中社、西社、三村为中社,高渠为西社,刘家庄、刘堡两村为北社。由五社自发捐资,修建成羲和庙。

二、庙宇建筑与布局

90岁的王引成老人是东庄人,年轻时是羲和庙田产的耕种人,据他讲:羲和庙占地有19亩之多,建筑布局精巧,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庙的正门设计独特,呈圆形,大概是象征日月同辉。大殿与现存的新绛泉掌关帝庙相似,缠廊环绕,廊间屹立24根石柱,12根雕有飞龙,12根不带图纹。大殿内,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尊塑像庄严肃穆,塑像个个手持笏板,姿态沉稳。在中轴的西侧,有南北两个戏台。大殿前是山门,山门前是两个铁旗杆,两棵大柏树,正殿前有过亭,过亭下边有很多历代碑刻。大殿东有个四合院,小院里时常住着很多外地穷苦人。

闫玉宁老师多次到东庄考察过羲和庙历史。他根据羲和庙碑上的:“复兴神工正宇旁廊”“饥民窃拆正殿,止存上节及拜庭而已”“口口纒廊,香帛庭外翻瓦拜庭,重建官厅”“是年香帛庭圯” “乐楼三间费银百两,三门上房院费银四十五两”“ 翻瓦正殿,整理照壁,创建官厅”这些记载,推测了羲和庙当时的建筑形式,应有三门、乐楼、香帛庭、拜庭、官厅、正殿。正殿是歇山重檐,一层并有缠廊,正殿之前有官厅,官厅前有香帛庭,香帛庭外有拜庭,再前是乐楼,乐楼前是三门,三门上还建有房院,在庙的两侧还建有旁廊。从闫老师的推断看,大部分布局与村民介绍的相同,所不同的是村民对庙宇一些建筑的认知或表述有误。

大殿后面就是羲仲陵墓,羲叔、和仲、和叔的陵墓呈扇面排列,自南向东北各相距300到500米,宛如日月星辰,守护着这片神圣之地。陵墓高大非寻常可比,墓前各有碑楼,从百姓口述中,仍能感受到陵墓当年的庄严与肃穆。清末稷山名贤罗可桓有诗曰:“三月十五日游羲和庙,后为羲仲墓,庙外并列三墓,自西而东为羲叔墓为和仲墓为和叔墓,盖古人尚右也。羲和古冢雁行远,人集崇祠顶礼虔。宾饯授时蔑加矣,冕旒肖像尚巍然。太初小异犹三统,月遶难征况地旋。新历此间谈不得,愁云恐起夕阳天。”

据李老庄村高永安与陈俊鹏讲,在大殿东南角,有一木制钟架,上挂600多斤的大钟,钟身铭刻“直隶绛州北关金火匠蒲如蘭、蒲如盛、郝逖皋铸造”,及“大清乾隆二十六年三月五社仝献”的字样。大钟外观中部铸有荷花牡丹花纹,下部八个波纹状里有八卦图形。

李老庄的权保骏对大钟也有了解,他说:“義和庙拆了后,我村作为五社之一,派生产队马车拉回一口约五百多斤重的大钟和几根旗杆,大钟挂在大队院里,每当马匹峪发了大水,大队人员便轮番敲响大钟,社员们便扛上铁锨出村浇地。大队抽调的包水人员就上了水口,与新绛马首官庄人争水。两村因争水事件多次发生械斗,致使有人命发生,老死不相往来。仅相距二里,历史上从来不通婚。现如今仅有一桩婚姻,总算打破了旧规。如果村里发生火灾,敲钟时无节奏乱敲,人们就知道是火灾。赶快拿上水盆水桶,到泊池里取水救火。旗杆后来被村里加工厂油坊做了碾杆。”

相传钟声响起时,方圆百里的妖魔皆回避。在过去的岁月,每当钟声响起,悠扬的钟声穿越山林,传至远方,仿佛是羲和庙与天地对话的独特语言,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与安宁。只可惜,大钟命运多舛,由李老庄村打借条借用三十多年后,1997年被盗,从此难觅踪迹。

当年庙里东厢房旁的圭表测影观象台,只能从老者口中还原它的庄严与神圣。难以想象,羲和在此以圭表测日影,当年那盛大的场面与庄重的仪式感。值得商榷的是,羲和观象台并非仅限于稷山东庄的足迹,这里距‌陶寺观星台遗址仅三十多公里,那里出土的“圭、表”测日影的天文观测系统‌,是否与羲和圭表测影相吻合,值得研究。

再说庙里那两棵千年古柏,有人说是羲和亲手栽种的神树,根须深扎地下,吸收着日月精华;也有人说古柏下镇压着一条恶龙,守护着一方平安。见证者刘东玉老人说,古柏的树干粗壮得惊人,四五个成年人张开双臂,指尖也难以触及彼此。参天巨木一棵拉到县里做了门窗,另一棵给了西社镇铁木业社,做成13副独板棺材出售。

三、庙宇习俗与传说

站在羲和庙旧址,仿佛听到历史的跫音在耳边回响。庙里曾有四尊高大石雕狮子,如今仅剩下不对称的两尊,从老人们的回忆中,我们仍能想象出石狮子当年的威风凛凛。山门前竖立的那两根十多米高的铁旗杆,如同神将默默守护着神圣庙宇。

说不清从哪朝哪代开始,皇帝每年都派官员来羲和故里东庄村祭祀羲和神灵。羲和庙有两个庙会,一个是正月十一的“花儿会”,又名“花灯会”;另一个是三月十五的“羲和上庙祭祀大典”。五社为祭祀方便,合议做了一顶非常考究的无顶八抬大轿,塑了一尊神像,稳坐无顶轿内,在三月十五大戏演完,由一社抬回供奉,一年后,下一社再抬回供奉,每社五年轮流一次,周而复始。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民不聊生,停止轮流供奉,神像最后落在李老庄村。

庙里摆放的二十四根红油棍,相传是“御封”的法杖,有着特殊使命。老辈人说,若有人扰乱祭祀或胡作非为,被红油棍打死亦不偿命。其背后或许蕴含着古人对正义与秩序的独特诠释,又为羲和庙增添了一抹神秘而肃穆的色彩。

每逢农时,百姓便会聚集在庙中,祈求四季顺遂、五谷丰登。村里老者说,在羲和塑像背后的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栩栩如生。这些壁画以春、夏、秋、冬的场景为主题,勾勒出四季更迭的美妙画面。传说这些壁画拥有神奇魔力,每当灾年将至,壁画上的景色会变得黯淡无光;而风调雨顺时,壁画中的花鸟仿佛会随风而动,栩栩如生。

在踏入大殿的头一步,会看到头顶上方有一木头钩子,这个看似普通之物,却有着一段奇异传说:曾有一名心怀不轨的商人,为谋取私利,祭祀时偷工减料。当商人踏入庙门的瞬间,头顶的木头钩子突然伸下,将他高高吊起,直至他认错悔改,钩子才将他放下。东庄村人王平稳则说,其实木钩子是对前来祭祀官员所设置的,若有迟到或不敬的官员前来祭拜,木钩子会自动把官员吊到半空受惩罚。虽带几分奥秘,但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和对祭祀仪式的虔诚态度。

庙内戏台据说始建于元代,修葺多次。每逢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戏台上好戏连台,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善恶美丑。其中一座戏台更是特殊,专为午夜演出而设,是演给神鬼观看的。在月圆之夜,阴阳两界相通,庙里神灵、地下亡魂、山中的精怪都前来观赏戏台上的表演。演出稍有懈怠,会惹得神鬼不悦。

传说有个看庙人,发现供奉的油缸无缘地短少,有天查夜,见一怪物偷油,他拿起菜刀朝怪物就砍,赶跑了怪物。第二天,发现庙里一石狮身后缺了一块,原是石狮子偷喝油。而今遗留的一只石狮子背后有个坑,嘴边仍油渍斑斑。

最富诡异的当数“哑弹神迹”:抗战年间,日寇战机的一枚炸弹砸向庙顶。奇怪的是,那铁疙瘩竟如被无形之手托住,穿过庙脊后卡在梁檩之间,仿佛被神灵驯服的巨兽,始终没炸。村民都说,这是羲和显灵,用星辰之力化去了战火戾气。此后数十年,这枚哑弹一直悬在庙中。在拆庙前的一次修缮时,村民才将哑弹取下,放在野地的一堆柴火里,引燃柴火后炸弹才被引爆。

四、羲和庙为何也称恓惶庙

在稷山,为啥有人把羲和庙也称“恓惶庙”,这是个有渊源的故事,承载着岁月沧桑与百姓情感。

据80多岁的王永庆老人讲,他当年参与了拆庙,当时每个生产队派10个人参与拆庙,共40个人的拆庙队伍拆了7天,将这座千年庙宇轰然推倒。拆下的檩椽及门窗全部拉到县文化馆(稷王庙内),盖了东西两排办公用房。剩下的砖瓦,分给了各生产队。这座历经无数风雨洗礼的古老庙宇,在短短几天只剩下一片废墟,成为人们心中抹不去的伤痛。

老人还说,在1964年前后,陵墓被盗,人们下去后,见到十几平方米的长方形砖雕墓道,砖雕图案精美,工艺精湛,浮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

另一位老人王三更,在羲和庙的废墟里,拾到十多个斗拱,随着岁月流逝,他家中还珍藏着最后一个斗拱。采访那天,他特地给大家观赏,据随同文物专家断代,应是元代之物件。

西社村有个叫马胜利的,在去羲和庙闲逛时,偶遇几人正对四尊神像开胸,看见挖出几面心形铜镜。那些人骗他说是公社派他们来挖的,马胜利当时十几岁,听了信以为真。回去后把看到的事情告诉了几个同学,后来才知道是文物贩子所干的罪行。

羲和庙是全国祭祀羲和的唯一重要场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信仰寄托。每至时节,官府与民众一同汇聚于此,怀着崇敬之心,举行庄重的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宁,其热闹场景在过去的岁月中,一直是稷山的一道独特风景。庙宇的拆毁,让当地百姓痛心不已。可惜的是,就连拆庙的时间,也众说纷纭,有人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有人肯定是1960年,还有人记得是1964年前后。

稷山方言里“羲和”与“恓惶”同音,都念“xi huo”,而“恓惶”一词饱含可怜、惋惜之意。老百姓们觉得,羲和作为上古重要神祇,竟遭遇如此变故,实在是“恓惶”;一座精美宏大庙宇,不明不白化为废墟,令人万分惋惜,满是难以言说的“恓惶”。于是,羲和庙才被口口相传为“恓惶庙”。

有年三月十五,东庄村请一班瞎子说书的给羲和庙神灵演唱。一位瞎子悲戚戚唱道:想当年羲和庙,香烟袅袅绕,千年的祭祀,虔诚未曾消。众百姓祈愿,风调雨又顺,神灵佑四方,福泽满朝朝。可叹那灾祸到,庙宇成废墟。神灵失居所,漂泊无处靠,从此后恓惶相伴,风雨中飘摇。往昔的荣光,如今成寂寥。百姓们痛心,声声叹惜悼,本应享供奉,岁岁受祭祷,却落得这般,可怜又恓惶。这般境遇怎不叫人伤……还未唱完,天上忽降大雨,下了个两天两夜,都说那是羲和神灵无家可归,恓惶地泪流不止。

名称的转变,何止是简单的叫法更迭,其背后是百姓对羲和庙深深的眷恋,对羲和记忆的不舍。羲和庙尽管不复存在,但“恓惶庙”如同一个文化符号,在民间顽强地留存,诉说着那份质朴而深沉的情感。

再次站在羲和庙的旧址,虽不见昔日辉煌,但那片废墟如同一本厚重史书,每一块残砖、每一片碎瓦,都在无声地讲述着羲和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故事。千年古柏消逝了,但它的神奇永远扎根在这片沃土;那些戏台不见了,但演绎的精彩依然在乡民中流传;日月潭的圭表、二十四根红油棍、神奇的木钩子等皆已成为传说,但所蕴含的内涵,亦同春夏秋冬璀璨星辰,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