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城市永恒的灵魂。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充其量是一个坚实而庞大的壳儿。一个城市的文化涵盖的方面很多,文艺,民俗,建筑等,不一而足。文化跨越时空,具有持久的传承延续性,优秀厚重的文化也务必得到传承与弘扬。只有文化的绵延传承,才能使得一个城市的血脉永远沸腾,生生不息。
说文化,就不得不说文化人。大同有这样一位文化人,他原本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却心怀对本土文化的敬重与虔诚,十几年心血磨砺出他的“三剑”——《大同文化人影录》《雁北耍孩儿记忆》《大同城墙影像》。他的名字叫刘晋川。刘晋川先生这些年为古城大同做了几件非常有意义的,即便是纯粹的文化人也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
大同文化人影录
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薪火传承,文人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大同,是一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形式多样,有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手工艺等,某一个行业里都有卓尔不凡的佼佼者。历代大同文化人创造大同悠久灿烂的文化,在不同领域为这个城市奉献的大同文化人是大同的宝藏,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和历史的记忆。
今天的记录,明天的历史。正如大同市已故的新闻界老前辈贾春太先生在《大同文化人影录》扉页上的留言。
摄影必须赋予其文化内涵。这样的摄影才能够走的更远。刘晋川先生这么认为。带着这份执着,他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创造和传承大同历史文化的人们。“他们是大同籍或长期在大同工作过的学者、作家、艺术家、文艺界后起之秀。有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亚太地区优秀音乐教材的词作者,有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的书法家,有获得鲁迅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的作家,有获得牡丹奖、群星奖的曲艺家,有梅花奖得主,有青歌赛金奖得主,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港台天后御用音乐人……从最年长的新闻界前辈贾春太,到最年轻的知名歌手高保利,凡102位,几乎涵盖了大同的五代文化人物。”(姚桂桃)这些文化人绝不是平平淡淡的文化人,他们中的每一位都卓有成就,他们是响当当的大同文化符号性人物。
筹划拍摄的艺术家有一百多位,这不是个小数字,关键是他们不一定在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省份,对这些文化人的采访拍摄困难比较大。于是,刘晋川先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要不停地往返于大同、北京以及太原地区,费时间,费精力,耗费金钱,有人对此表示很不解,甚至有的文化艺术家断然拒绝。而刘晋川先生仍然执着地搜罗着寻觅着采访着,殚精竭虑地去完成自己的这个心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成功了。
打开影像集,欣赏一幅幅文化人的肖像,犹如浏览当代的大同文化史,每一位文化人就是一部厚重的书籍。大同的文脉永续不断,繁荣昌盛。而完成此项文化工程的,竟然是一位神经外科大夫。《大同文化人影录》是一个特别的文化创意,也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
影像集人物照片的拍摄处理因人而异,匠心独具。不同人物不同行业不同的性格采用不同的姿势,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明暗度,黑白淡浓不同的色调,恰如其分地彰显出人物的内蕴特质,观照片大约可以知人物的十之八九。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大同文化人影录的收罗虽不是很完整,稍显缺憾。但许多事情上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我们有时候可以等,但时光是最无情最平等的,时光它不会等我们。多少事,做了就是做了,遗憾终究会有一点,抢时间再去弥补吧。
正如已故著名作家焦祖尧先生为该影集题词——历史在光影中留存永恒。《大同文化人影录》这本影像录,既是个人的,是这个城市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同文化人影录》以浓缩集中的形式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繁荣辛勤付出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文化人,更应把他们的艺术与精神延续传承下去。大同的文化人们会记着刘晋川,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也会记住刘晋川。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同文化人影录》会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十年来,已经有十几位大同文化人先后驾鹤西去,他们的影录便是绝世影像!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大同文化人影录》出版之际,所有的摄影作品还在大同市雕塑博物馆做了专门的影展。熟知的,不熟悉的,早有耳闻未曾谋面的,仰慕已久的文化名人,当人们走近每一幅照片时无疑多了一份亲切感。
雁北耍孩儿记忆
耍孩儿,被誉为戏曲的活化石,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耍孩儿作为一种戏曲剧种,以宋元俗曲为基础不断衍化,大约成型于清道光年间。雁北耍孩儿历史悠久,不过传播的地域却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山西雁北地区的广大农村。耍孩儿剧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独特的声腔艺术特色,在有的地方还称之为咳咳腔。耍孩儿戏,是一朵梨园奇葩。
可是,随着现代传媒发展对传统的淘汰,和一代又一代老艺人的去世,耍孩儿戏的传承一度时期并不乐观,从事耍孩儿戏的艺人越来越少,很明显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其实我们好多人都能够看到,也完全能够意识到,但是刘晋川先生对此并不止于无奈和遗憾,他是一位实干家,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
刘晋川先生对耍孩儿戏真正开始感兴趣出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处乡村小院儿里看到一场耍孩儿戏的演出。乐队只有六七个人,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可他们唱得却有板有眼。他们对耍孩儿戏竟如此的熟稔和喜爱,这让刘晋川先生感动。于是,他决定为雁北耍孩儿戏留一部比较全面专业的史籍。
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刘晋川先生开始了他详尽缜密的超大体量的资料收集工作。
由于年代的原因以及许多耍孩儿剧团的相继解散,许多资料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所以对这些艺人们的采访和相关史料的搜集难度之大,超出预料。值得庆幸的是,还有一批老演员、编剧、导演、老摄影家以及有关人士给了刘晋川极大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
这部书册的准备过程长达十年之久,真正的十年磨一剑。刘晋川先生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他是一个与戏曲不相干的人,却做出了一般戏曲界人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欣赏与认同,如果没有对耍孩儿这一地方戏剧的情有独钟和无比热爱,没有对耍孩儿艺术家们至高的虔诚尊崇,没有过硬的摄影艺术和超强的逻辑组织能力,要出版这样一本高质量的图文并茂的书籍几乎是不可能的。感谢刘晋川先生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雁北耍孩儿记忆》可谓是雁北耍孩儿戏剧种的一部简史。它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了耍孩儿戏的前世今生,图记录了人物与场景,文字悉数其各种过往历史,功莫大焉。从清朝破败旧戏台的斑驳字迹,到历史上耍孩儿戏大大小小各个剧团及负责人;从技艺精湛的每一代传承人,如几代“飞罗面”,如今的王斌祥等,到一些经典剧目的精彩表演剧照,如《狮子洞》《金木鱼》《扇坟》等;从舞台幕后的道具、化妆、油彩脸谱、斑驳头饰、绚丽衣装,到台步、云首、身段、水袖;从生旦净丑的亮相登台;到台下观众的看戏表情,从乡村庙会上表演时的浓郁生活气息,到城市晚会的声电光包装,刘晋川以他独到的视角、独有的情怀,定格了一帧帧热烈或清静,豪迈或幽婉、悲伤或欢喜的生动画面。《雁北耍孩儿记忆》一书的民俗价值与戏剧史学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显珍贵!
晋北流芳独树花。耍孩儿剧就一家。
莫谈老艺日西斜,群众喜欢别具味。
语言乡俚不浮华,唱腔伴奏也堪夸。
著名戏剧家李超先生为《雁北耍孩儿记忆》这般留诗题字评价赞美耍孩儿剧种。
2011年9月,在大同市工人文化宫,2012年4月,在山西省图书馆,戏曲“活化石”雁北耍孩儿——刘晋川摄影作品展上,这些别开生面的50余幅光影作品次第铺展,传递着无以言表的文化氤氲,为人们送上了一份传统文化艺术的饕餮大餐。
耍孩儿剧种终于有了它专门的族谱,真是一件大好的功德事,更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大同有了耍孩儿戏全新而温暖的家——大同市耍孩儿剧种传习中心,并幽默地冠名“天下第一团”。古老而有些“偏僻”的耍孩儿艺术终又焕发生机,薪火相传,可喜可贺。祝福耍孩儿戏剧!致敬所有的耍孩儿戏剧表演艺术家和潜心研究各种地方戏曲的文艺工作者们。
大同城墙影像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云州,雄踞中国北方。2000余年前已有王者筑城于此。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在辽金时期土城的基础上筑大同城,对标铁障金汤,高筑城墙营房。大同城是中国古代城垣建筑史上的典范之作。然而岁月沧桑,烟雨迷蒙。随着光阴风雨的侵蚀,古代和现代时期战火摧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之下多处城楼的拆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大同古城已支离破碎雄风不在,只剩屈指可数的几处古代楼阁遗存下来。
进入新世纪,源于一个人物的来同上任,一切发生了巨变。2008年起,平城大同开启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古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宏伟工程。历经十几年的努力奋斗,古城大同重新焕发青春,而大同古城墙的保护维修便是该工程中最宏大的一项。大同古城墙大规模保护修复和环境整治工程,从2008年5月开始启动,至2016年11月18日西城墙全面合拢,历时8年。古城墙修复完成,护城河和周边环境的全面修缮和整治,古城内5座跨街楼阁的建成,标志着大同古城的格局基本恢复。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时代赋予城墙新的生命和文化内涵。
作为摄影人,作为一名赤诚的文化人,刘晋川先生当然不会对如此重大之事无动于衷,实际上他早已未雨绸缪地构思设想,不失时机地同步开启他的专题拍摄与史料收集工作。《大同城墙影像》以吉光片羽和详实精准又不乏优美的文字,概括记录了大同城墙的过往与今昔,以及这项宏伟修复工程的前前后后。此外书册中还收录了施工过程中拍摄者捕捉到的特别花絮,比如繁忙凌乱的施工现场,烧制城砖的砖窑,比如工人们工作生活的辛劳情景,曾经一些老生活区的卫生死角, 比如孩童们曾经嬉戏玩耍的简陋环境,如今老人们干净优雅地抖空竹健身,当然有更多的图片,展示了古城墙修复后大同古城呈现的无数雄姿靓影。
大同古城墙夯土保存较好的占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保存状况一般的又占三分之一,还有一部分墙体尚存包砖还有石条基础。大同古城墙的修复过程中,按照明代规制,坚持“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的文物修复原则。石条石方为基础。墙体以三合土夯筑,外包青砖。《大同城墙影像》将大同城墙的古今作了详实的对证,这些精准的对照图片,以确凿的证据打破了一些不熟来历的人们对大同城墙是否为彻底重修的怀疑。
“《大同城墙影像》这部作品,刘晋川先生延续一以贯之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神主旨,以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古今兼顾、新旧参照、排列有序、重点突出的方式,从纷繁典籍中潜心钩沉,把散碎博杂图片精心整理,全面、细致、深入、系统地呈现了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写诗称颂大同城墙‘此城真乃铁城同’的非凡与雄伟,再现了一位大同普通市民积极投身城市文化建设的勇毅与担当。”(曾强)
本以为刘晋川只是摄影艺术精湛,可当打开他的作品集,一边欣赏精美的图片一边浏览配文时,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他的文笔也相当了得,他的文字严谨、简洁、古美、凝重、条理、大气。笔者也比较喜好文字,读后对他文字功夫真是刮目相看,甚至有点羡慕嫉妒了。是呀,一位摄影爱好者,一名职业医生,笔下竟然能够流淌出如此瑰玮的美文。用大同文化人老解的一句口头禅讲:不“云”易哩!
有一点不得不提,文字影像资料的收集工作量是超级大的,十分耗力耗时,绝对的持久战。我很难想想刘晋川先生其中的付出有多么巨大,他遭遇了多么大的阻力困难。除体量大之外,关键是这些东西的收罗还要求格外的精确细致缜密,刘晋川先生能做到这一切,我想也与他的性格以及他的职业特点有很大关系吧。刘晋川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他的日常工作流程容不得任何一丝疏漏马虎,这种职业素养无疑也影响了他生活中的许多其他方面。
古城大同的保护与发展应遵循其本真的历史,挖掘大同本土多元的历史文化,需要一大批有情怀又钟情于溯源平城根髓的有识之士,长期潜心史海钩沉。毫无疑问,刘晋川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极有情怀更有担当的文化人。他的《大同市文化人影录》出版发行于2014年,为102名大同文化人拍照留影,意义重大,弥足珍贵。2019年他抢救性编撰的《雁北耍孩儿记忆》,为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功不可没。2024年又推出《大同城墙影像》,对大同城墙整体以及段落与角落的前世今生做了影像复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在传达信息和意念的功能上,纯文字略显单调枯燥一些,摄影艺术作品较纯文字来得更直接,视觉冲击力强,产生的内在震荡更强烈。而刘晋川先生的三部作品集,利用生动影像加精致配文,无疑是图文并茂,双剑合璧,相得益彰。
刘晋川先生白净瘦削,内敛少言,沉稳而睿智,儒雅而极具亲和力。刘晋川先生做事规格严格,一丝不苟。一个祖籍四川的人,来到大同工作,还笃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执着打捞钩沉大同的各种传统文化。有人以玩笑的语气赞叹: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一名外科医生用影像与文字定格了大同过往与现在的多方面文化,一名医生做了许多文化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令人钦佩。大同人调侃称赞刘晋川先生:不当摄影家的外科医生不是真正的文化人。
好像有这么一个故事,真或假不一定多重要,是关于欧洲古代航海家哥伦布的。哥伦布航海探险归来受到国王超规格的接见与嘉奖,一些王宫大臣们有些不屑,觉得不就是驾船走了一大圈嘛,对此表示轻蔑不服。哥伦布微微一笑,拿一鸡蛋问众人,谁能把它竖立起来?众臣面面相觑,做不到。哥伦布把鸡蛋一头轻轻一磕,便竖起了鸡蛋。
“这么简单的事情,诸位为什么就做不到?”
刘晋川先生这些年所做之事大概也与此类似,但十几个春秋只靠业余时间的奔波和漫长的积累过程,个中滋味有多少人能够体味?
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刘晋川先生壮美的文化三部曲时,有谁知道他的下一个目标又将锁定在哪里?我们相信这一定会有的,请时刻关注他手中镜头的指向……
(原载《平城》2024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