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明晃晃地照着大地,窗外却刮着凛冽的寒风,刚落过一场大雪的田野,顿时一片银装素裹,层层叠叠的梯田裸露在苍穹之下,大风呼啸而过,卷起一层朦胧而又清冷的白雾。
雪地上时不时跑过一两只或白或灰的野兔,那风驰电掣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却又惊喜万分,它们奓起长长的耳朵活蹦乱跳,在雪地上留下一长串三脚印。
密密麻麻的灌木丛临风而立,从山梁最高处的土堡下面铺展开,一直延伸到半山腰的马路边上,光秃秃的树干上没有一片叶子,显得落寞而又荒凉。
远远望去,马路就是一条醒目的分界线,马路上边是黑魆魆的丛林,马路下边是白茫茫的梯田。
丛林间偶尔飞过一群叽叽喳喳乱叫的麻雀,似乎在向这个寒冷的冬天宣誓,它们才是这个季节的主人。
屋子里面,炉火烧得很旺,整个炉筒都被烤红了,炉子上的铝壶冒着白色的热气,发出欢快而热烈的呲呲声。壶盖上蹿下跳,溢出来的开水落到炉面上,变成晶莹剔透的珍珠,在炉面上滚两圈,瞬间就蒸发了。
黑色的玻璃茶几上摆放着几个果盘,地桌上堆着几件精致大气的红色礼盒。
客厅的沙发和茶几周围的小凳子上围坐着十几个人,尽管是在冬天,但这间屋子向阳而建,加上炉火旺盛,所以屋子里面特别暖和。
他们都脱掉了厚棉衣,只穿着毛衣或外套。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屋子里面很安静,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都屏声静气,也没人吃东西,他们只顾低头坐着,表情严肃,有人用抠手指或搓手心来缓解这紧张而尴尬的气氛。
经历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此刻谁都不说话,或许是不知从何说起,或许是怕说错话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似乎每个人都在等着别人率先打破僵局。
静默了一会儿,突然有人开口说话了:“房子还是要买一个的。”这是大伯的声音,他咳嗽了一声说道。
“对,哪怕是二手房,哪怕是步梯房,哪怕是小一点都没关系,先买上再说嘛。”三叔接着说道。
“没有房子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落脚,你们不能一直租房住啊。”舅舅也附和道。
“以后你们有了孩子,难道也要到处租房子,经常搬家不成嘛。”四姑趁机说。
“我们不是不买,只是想缓一二年等攒点钱了再买。”小杨嗫嚅道。
“现在不买,以后就更加买不起了,你看看现在的房价,那是一天一个价,蹭蹭蹭往上涨,还是现在一鼓作气买上的好,以后用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生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堂哥笑着说道。
“我们的事业现在才刚起步,这个时候买房子确实有点困难,贷款的话压力实在太大了。”小杨似乎是在自言自语地说。
“先想办法把房子买上,事业可以慢慢来嘛,古人说‘成家立业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嘛。”大姑抬起头慢慢说道。
这时,缩在角落一句话都没说过的海燕突然说话了:“爸,哥,你们俩是什么意见啊,都说说吧,大家今天把话说开。”
父亲面露难色,想要说话,但不知道如何开口,他平时就沉默寡言笨嘴笨舌的不会说话。他知道买楼房是件大事,他没有住过楼房,不知道楼房到底有什么好处,竟会让那么多人倾家荡产都想要买房,特别是年轻人,很多人都以有房为荣无房为耻,甚至很多人把买楼房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
既然大家都那么做,那想必是有它的道理的,买上的话肯定对女儿好,最起码生活会有个保障。
可一旦买了房,他们也将背负更多的债务和压力,生活上会面临很多困难。以准女婿家目前的经济状况估计,买房还是够呛。
父亲始终对买房这件事不能有一个明确的看法,所以也就不能给出什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他把目光甩到了儿子身上,他想让儿子说说自己的意见。
海燕一共有两个哥哥,家里这个是大哥,名叫海洋,比她大六岁;还有个二哥叫海军,比她大四岁,现如今在外地打工,海军是一家餐厅的厨师。
相对来说,海燕和二哥的关系比较亲近,和大哥的关系比较疏远,可能是长兄如父这个亘古不变的定律让他们兄妹二人的关系变得淡漠了吧。
海洋缓缓抬起头说道:“你们那个教育机构可以先不用急着扩张,想办法先把房子买上,等你们稳定下来以后,再慢慢发展也可以嘛;再说政策一天三变,谁知道后面会是什么样呢,万一教育机构不让开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办不下去了,你们投资那么大可咋办呢?风险到底太大了,还是稍微谨慎一点的好。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建议,至于你们最后怎么决定,还是看你们自己吧,我不干涉,也不强迫。”
海燕和小杨的婚事基本上已经确定好,彩礼也都谈妥了,所以海燕的父亲和哥哥不想因为房子的事情而影响到他们的婚事。
买房本来是小杨和海燕两个人私底下商量好的,结婚之前他们说好要买一套房,可是小杨在不久前租了县城一栋繁华商业中心的一个三百多平的铺面,还是上下两层。
小杨在那里开设了一家教育机构,为此而投入了一大笔钱,还欠了不少外债,小杨把自己和家里的全部积蓄都投入到教育机构里面了。
海燕对父亲和哥哥说小杨家会买房的,让他们不用担心,所以之前在小杨和父亲来海燕家谈论婚事的时候,大家也都没有提房子的事情。
结果就在订婚的前几天,小杨才对海燕表态说:“房子先不买了,先好好开教育机构,等以后赚到钱了我们再买一套大房子行不行。”
这突然袭击让海燕有点猝不及防,她愣在原地,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她把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告诉了家里人,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父亲了解女儿,她知道女儿是希望小杨家买房的,毕竟这关乎女儿的幸福,这也是小杨和他父亲之前就承诺过的。
不用说海燕,恐怕天底下绝大多数女孩子都希望在结婚后能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能获得幸福,虽说房子不是幸福生活的唯一前提,但房子至少也是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小杨父亲是一个小包工头,之前信誓旦旦地对海燕说在他们结婚之前肯定会在县城给他们买一套婚房。
虽然海燕不是那种物质欲很强的唯利是图的女孩子,但她过惯了贫穷的生活,她深知这么多年的穷苦日子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所以她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要比很多人都强烈。
无论如何她还是希望小杨家能够买一套楼房,让自己有一个安身之所,可是她一个女孩子家不好意思说这些事,她打算让家里人和小杨家谈。
海燕父亲遂请来了海燕的大伯、三叔、大姑、四姑、舅舅以及海燕的几个堂哥,来郑重其事地和小杨家谈这个事情。
男方那边除了小杨和父亲,还有同村的一个媒人。
眼看气氛已经非常紧张,女方家不肯让步,男方家也是进退两难,媒人只好出来打圆场。
这就是媒人的好处,媒人就好比是那机动车的润滑油,在轴承或者发条出现老化而无法运转的情况下可以起到很好的润滑效果。
在这个恋爱和婚姻都极度自由的时代,很多人结婚都已经不用媒人了,媒人的时代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可是大多数农村人还是习惯在结婚之前找一个媒人,哪怕媒人只是个摆设,哪怕只是走个形式。这样他们心里才会感觉踏实一些。
媒人微笑着说道:“是这样他姨夫,既然咱们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再继续僵持下去也没多大意思,大家各退一步。你们看这样行不行,至于这个房子嘛,可以让小杨先想办法首付上,但是那个车子能不能先不要买了,等过两年他手头宽裕了再买一辆稍微好一点的车子,你们觉得咋样?”
看来他们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应对策略,这应该是他们来之前就计划好的第二套方案。
之前,海燕对父亲和哥哥说小杨家经济条件还不错,虽算不上富裕家庭,但比大多数普通人家的经济条件要好些。他们也答应海燕,结婚之前会买一套楼房,还会买一辆小轿车。
父亲不要求女儿一定要嫁个有钱人,只希望女儿可以过上平平淡淡的安稳日子。所以父亲在彩礼这方面没有过多苛责,只是象征性地要了一点,在村子里面算是最少的了。
女儿出嫁要彩礼,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完全不要彩礼也说不过去,其他人会说三道四指指点点。
不管这是传统还是陋习,都已经沿袭了几千年,海燕和她父亲哥哥甚或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轻易改变。大家只能顺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说到这里,父亲和哥哥相互对视了一眼,他们已经心领神会,很显然这个方案他们心里能接受也必须接受。
父亲答道:“那就这样吧。”
海燕的婚姻大事经过一整天的研究协商,终于定下来了,大家吃完晚饭,又闲聊了一会儿,小杨才带着父亲和媒人离开了。
三个月之后,海燕和小杨正式举办了婚礼。
海燕能有一个幸福圆满的家庭,已经算是非常幸运了。
其实海燕是一个命途多舛的孩子,她并不是这个家庭的原生孩子,而是父亲在二十年前从车站捡回来的。
这件事海燕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每次她和村里其他孩子吵架,他们都会大喊着说海燕是捡来的野孩子。
二十年前,父亲去银川打工,回来的时候去汽车站坐车,就在他等车的空隙,旁边椅子上的一个女人突然凑过来低声对他说:“这位好心的大哥,我想去上个厕所,能不能麻烦你帮我看一会儿孩子,我马上就回来。”
海燕的父亲名叫满福,当时他才二十多岁,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没多少社会经验,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他看那个女人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像是城里人,说话又那么恳切不像是坏人,因此他没多想就爽快地答应了那个女人的要求,他说道:“那行吧,不过你得稍微快点,我的班车马上就要开了。”
“放心吧大哥,就几分钟时间。”那个女人说完就把婴儿递给他径直走开了,临走之前还回头看了婴儿几眼,似乎有些恋恋不舍。可是满福根本没注意到这些,他还在逗弄襁褓中可爱的小婴儿。
婴儿看着只有两三个月大,满福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女人回来,半小时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
熙熙攘攘的候车室人来人往,一波人来了,又一波人走了,满福已经等了三个多小时,就是不见那个女人回来。
满福已经错过了回农村老家的班车,但为了自己许下的一个承诺,他还是不忍心丢下这个婴儿一走了之。
这时满福才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上当受骗了。
满福赶紧把孩子抱到车站工作人员跟前,说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恳求车站的一个女同志去厕所看一下,那个女同志回来说:“厕所里根本没有你说的那人,你指定上当受骗了,赶紧去派出所报案吧。”
满福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这时他才明白他的确已经上了那个女人的当了。他只能抱着怀里的婴儿失魂落魄地走出了车站,去离汽车站最近的派出所报案。
到了派出所,他把事情的始末对民警说了一遍,可是民警并不感到惊讶,很显然他们对这种事已经见怪不怪了。
他们对满福说:“这种事几乎每天都在车站发生,他们就是不想要这个孩子才故意到车站来丢的,尤其是女孩儿,很多父母都不想要,他们就会去人流量最多的车站或者商场伺机丢掉。要是男孩谁会舍得丢呢!你还是自己想办法吧,非常抱歉,我们实在是没办法解决。”
最后满福只能抱着怀中的婴儿出了派出所,他在外面站了许久,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他最终决定把这个被人遗弃的孩子带回农村老家去。
满福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虽然自己和老婆以后还会生孩子,也可以有自己的亲生女儿,可是既然自己在车站碰到了一个婴儿,孰知这不是上天的恩赐。哪怕回家被媳妇骂,甚至媳妇有可能让他把这个孩子再送回来,他也得硬着头皮把她抱回去,他总不能把这个才两个月大的婴儿再扔到大街上去吧,他的良心不允许他做出这种事。
令满福欣慰的是,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并且女人临走之前还留下一个帆布提包,包里面有两袋奶粉和一个奶瓶,至少在他回去之前孩子是不会挨饿的。
满福把这个婴儿抱回家以后,媳妇莲花起初看到孩子大吃一惊,还以为是满福和别的女人生的。
很快满福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对媳妇说了一遍,孩子也确实乖巧可爱,在莲花上下打量孩子的时候孩子愣是没有哭一声,这一下子引起了莲花的怜爱和同情,媳妇莲花就让她留在了这个家。
莲花看这个婴儿如此乖巧活泼,就给她起了海燕这个名字。
满福的媳妇莲花,是村里顶漂亮的女人,虽然个头不高,但长相出众,细眉大眼,圆脸方额,皮肤白皙,身材匀称。
满福和莲花的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加上捡来的这个婴儿,这对于本就十分贫穷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他们已经有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几乎都吃不饱饭,再加上这个捡来的孩子,以后可怎么办,这让他们高兴之余,也增添了些许惆怅。
家里靠种地为生,可那几亩贫瘠的陡坡地里面种的粮食都不够一家人吃的,满福不得不在农闲时候跑到大城市去打工挣钱。
三个孩子让这个家庭的负担日益加重,满福只能常年出去打工,把这个烂包的家丢给了莲花照料,只有到了年底,满福才会回来和家人团聚。
莲花一个人一边带着三个孩子,一边还要务农,日子过得很是艰苦。
海燕自从来到这个家之后,就断了奶粉,家里实在拿不出一分钱给她买奶粉。她每天就靠喝稀粥维持生命,只有年底满福回来的时候,才会给她买一点糖精或者麦乳精补充一下营养。
幸运的是,海燕的生命力很顽强,她从来不挑食,给她什么她就吃什么,她就靠着玉米粥和小米粥,一天天长大了起来。
海燕一岁的时候,哥哥们已经六七岁了,母亲每次去田里都会把他们兄妹几人锁到家里,两个哥哥会自己偷偷翻过院墙出去玩,而把海燕一个人丢在家里。
有一次,海燕不知怎么就掉到了院子的一口大水缸里面,幸亏水缸里面水不多,只有缸底有一点点,母亲回来看到这一情景后,吓了个半死。
从此以后,她不敢再把海燕一个人放到家里了,可是她下地干活或者出门去的时候又不能一直带着海燕,海燕毫无疑问成了母亲的拖累。
母亲莲花为了补贴家用,在家里开了一个小卖部,要说那是小卖部也不是很恰当,其实就是在家里进了一些生活日用品,比如红纸白纸白糖红糖火柴纸烟铅笔橡皮擦食盐味精之类的东西。
严格来说,那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卖部,因为莲花没有办理营业执照,也没有铺面,货物也不齐全。她不过是在家里储备了一些人们经常能用到的便宜东西,利润自然也少得可怜。
有时候这些东西会被村里其他小孩子偷走,有时候还会被海洋海军他们兄弟俩偷偷吃掉一些。
为了保险起见,莲花每次去集市进货的时候,会用绳子把海燕拴到门槛上或者院子的梨树下。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海燕也渐渐长大了。她的脸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脸上到处都是一绺一绺的皲口,肤色也是黑里透红,鼻涕总是流到上嘴皮处,两只袖口明晃晃硬邦邦的,那是长时间擦鼻涕而留下的印记。
海燕六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那就是母亲莲花的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莲花的胃一直都不好,饭吃得很少,平时还没有一个孩子吃的多,并且经常会胃疼胃胀胃酸。
农村人不会太在意这些小毛病,只要不是要命的病,只要自己还能干活,他们就不会看医生,更不会去医院。
村子里是有一个跛脚医生,他家里的药铺只有头疼感冒之类的药,村民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花钱去买药的。只有谁家的孩子发高烧或者感冒严重拖得时间长了还不见好的情况下,大人才会去医生家里取点药或者让医生给孩子打一针。
莲花的胃疼持续了一个月,那一个月她基本上没怎么吃饭,即便是强撑着吃点饭也很快会全吐出来。不得已她就去医生家看了看,可是医生感觉她的胃病已经比较严重,自己又没有仪器检查,无法断定她到底是什么问题,医生建议她去县城的大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
莲花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去县城的医院做了个胃镜检查。检查完医生告诉她,她患有严重的胃溃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有可能得胃穿孔,甚至会发展成胃癌。
这可把莲花吓坏了,她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最好是马上安排手术。可是她没钱住院,更没钱做手术,这次来县城的车费还是卖了点粮食换的,所以莲花断然拒绝了医生的建议,最后医生给她开了几大包西药和二十副草药,她心灰意冷地回来了。
从医院回来后,她一天到晚都在煎药吃药,吃的药比饭还多,同时她还要干农活,繁重的农活加重了她的病情。
她想把这件事告诉男人满福,让满福回家来帮她务农,顺便给她想办法治病。可是满福具体在哪里打工她不清楚,就算是写了信也没地方寄,她只能等到年底满福自己回来。
满福和其他打工人一样,到年底才会回家来。
满福回来之后,就陪着莲花去县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和上次一样,还是那种病,不过病情已然加重。
医生再次强烈建议莲花住院接受治疗,可还是因为钱的问题,莲花最终没能住院治疗,也没有做手术,只是取了几包药就回来了。
从此以后,莲花就对满福滋生了一种深深的怨恨,他们吵架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与其说是吵架,倒不如说是莲花骂满福更恰当一些。
每次吵架,满福自知理亏,都是一言不发保持沉默,就莲花一个人在那里边说边骂边哭边抱怨,然而这样还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满福是个老实巴交的人,有时候老实的都有点转不过弯,村里很多人家在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干重活的时候,都会叫满福去帮忙,满福只要有时间,就不会拒绝他们。
可到满福需要人帮忙而去喊他们搭把手的时候,他们不是没时间就是身体不舒服,总以各种理由推脱。
如果硬要把满福和莲花拉到一起做对比,那么满福在莲花跟前会有一种天然的自卑感。不管是面容长相还是说话和见识,莲花都远在满福之上。
莲花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却认识很多字,她也会画画,尤其善于画花草。同时莲花还是大队戏班子的名旦,每年唱社戏,她都是戏台上最漂亮最惹人注目的那个,不是扮演穆桂英就是扮演秦香莲。很多人看戏都是冲着莲花去的,特别是那些男人。
莲花既漂亮又精明,在村里算是数一数二的,村里很多男人都很羡慕满福,她之所以会和满福结婚,有一个她无法摆脱的缘由。
莲花有一个弟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弟弟一直娶不到媳妇。所以父母就打算让莲花给她这个唯一的弟弟换一门媳妇,莲花心里虽不太愿意,但嘴上也不好说什么,毕竟这是他的亲弟弟。
在农村,这种事是司空见惯且合情合理的,很多家境贫寒的人家都会以这种方式给儿子娶一房媳妇,女儿名正言顺地成了牺牲品。
这样嫁出去的女儿大多数都不会幸福,也得不到婆家人的尊重。
男方家总认为这个媳妇是用自家人一比一换来的,谁也不比谁金贵,她来这个家就应该当牛做马劳心劳力一味付出,不应该摆架子更不能叫苦抱怨。
当然也有非常恩爱的夫妻,不过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满福姊妹七人,他排行老四,他的两个姐姐很早就嫁人了,他却迟迟娶不到媳妇,他的家境比莲花家还要贫寒。不过他有一个未出嫁的妹妹,所以父亲也打算给满福换一房媳妇。
父亲就找了媒人去说合满福和莲花的亲事,因为满福的父亲和莲花的父亲在多年前打过交道,算是知根知底,所以他们彼此都对对方的人品德行放心。
几经周折,这门亲事总算是说成了。
在结婚之前,满福和莲花根本没见过面,也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其实也没必要知道,就算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岂是他们所能反抗得了的,他们只能无条件服从。若是他们反对大人为他们安排的亲事,他们会被视为叛逆,甚至是大逆不道,他们会被道德的枷锁勒得一辈子都喘不过气,也抬不起头做人。
这是很多人都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自莲花嫁到这个清贫的家,就对满福不是很满意,当然对这个家更不满意,一切都是贫穷惹的祸。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攒了几辈子的贫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满福没有一点办法,他没有扭转乾坤的神力。可日子还是得过下去,就这样,莲花和满福俩人也就马马虎虎不紧不慢地把日子过了下去,一晃几年也就过去了。
海燕七岁的时候,莲花心里的积怨终于爆发了,她再也不愿忍受这个家庭,也不愿忍受这个男人了。她总抱怨满福挣不来钱,自己的病情在一天天加重,满福又没钱给她看病。
这样的日子对她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她感到非常痛苦,她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还有选择的余地,她还可以开始新的生活,不能就这样吊死在一棵树上。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不公平的,她不会向命运低头,也不会任其摆布,她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她想去赌一次,哪怕最后失败了她也心甘情愿。
她决定出门打工去,把满福留在家务农带孩子,纵然满福说尽好话挽留,却无论如何都不能打消她要出去的决心。
这一去,莲花再也没回来过,虽然她偶尔也会给家里写信或者托人带话带东西,可她就是不回来,即便是过年她也不回来。
或许她早就想好要离开这个家,离开自己一直都看不上的男人。不管满福和几个孩子怎么叫,莲花就是不回来,她说她在外面很好,暂时还不想回来。
就这样过了三四年,满福还痴痴地在家里等着莲花的归来,他期盼莲花能够早点回来和家人团聚,只有莲花回来,这个家才像家,没有莲花,这个家是残缺的,没有一点温暖。
可满福等来的却是莲花的一刀两断,她终于下定决心要和满福离婚了。
对满福来说,离婚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这在整个村子也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像他们这一辈人,还有上一辈人甚至上上一辈人,不管夫妻两人怎么闹别扭,不管家境多么贫寒,不管日子多么艰苦,就算是女人被男人打死,就算是一家人被活活饿死,他们也不会离婚,更不会有离婚的念头。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里面,离婚是一件非常荒诞的事情,荒诞得有点可怕甚至有点可笑。
然而,这件事却实实在在地在满福身上发生了,并且打得他措手不及。满福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女人会和他离婚,这在村子里面还是头一遭。
起初满福还想挽回这段婚姻,想给孩子们一个完整的家庭,可是不管他和孩子们怎么劝说都没用,莲花就是不回心转意,她是铁了心要和他离婚,要把这个家拆得支离破碎。
最后实在没办法,满福只能同意和莲花离婚,他们的二儿子海军给了莲花抚养,老大海洋和女儿海燕由满福来抚养。
自从莲花离开这个家以后,满福就带着两个孩子过起了苦日子,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地艰难,甚至还不如从前了,经济状况也没有丝毫改变。
满福不仅要种地,还要带孩子,最要命的是他还得想办法挣钱养活两个孩子。不过令满福感到些许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很懂事,他们可以帮父亲干很多家务活,周末节假日还有寒暑假,他们就和父亲一起去地里干农活。
海洋不喜欢读书,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之后跟着一个师傅学起了机械维修。
海燕倒是很爱学习,虽然学习不是特别优秀,但在班里面也是中等偏上水平。
海燕顺利考上了高中,而同村的好几个同学都没考上,他们有些去了技术学校,有些直接辍学去了外地打工。
高中离家较远,所有人必须都要住校,海燕一学期只能回家一趟。一来是为了不耽误学习,想把更多的时间用到学习上,另外一方面她是想节约点车费,给父亲减轻一些压力。
对每个学生而言,高中生活无疑是学校生涯最艰苦的几年。
海燕也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在学习上她比别人更加用功,她知道只有她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大学,她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可能改善家庭条件,也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海燕在学校从不买菜,就吃从家里带来的面粉和洋芋,也不乱花钱,除了购买必须的学习用品。
海燕虽然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穿着朴素甚至有点破旧,但她很努力也很励志,班里面没同学瞧不起她。相反,有很多同学都以她为学习和做人的榜样。
海燕在高中第一学期就申请到了助学金,同时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第二学期拿到了奖学金。
奖学金的名额很稀少,一个班里面只有三个名额,海燕就是其中之一。这样她上高中几乎没怎么花家里的钱,给父亲减轻了不少压力,这也让很多人都对海燕赞赏有加。
海燕经过高中三年的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天津的一所大学。
大学,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很多学生都会有很大改变,首先体现在学习上,小学到高中这十几年,大家都在紧张而刻苦的学习。
到了大学,他们一下子就松弛下来了,似乎学习只是副业,而打扮交友社交聚会旅游等才是大学生活的重点。
大学的功课不多,大家有很多空闲时间,考试之前临时突击一下,大多数同学就都可以考及格。他们已经完全不把学习和考试看成人生的唯一,他们该谈恋爱的去谈恋爱,该旅游的去旅游,该打游戏的去打游戏,该去聚餐搞社交的去聚餐搞社交,该参加社团的去参加社团。
只有海燕还是一往无前地继续努力学习,她也参加了一两个社团,班级和系里组织的各种活动她也从不缺席,但她对学习却没有丝毫懈怠心理。
除了上课时间,她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图书馆待着,不是学习就是看书。她还经常去做一些兼职来锻炼自己,同时赚点零花钱改善自己的生活。
大四第一学期,很多学生都已经完成了大学全部学业,除过考研的学生,其他人大多都要出去实习。届时会有很多公司来学校招聘,校园招聘要比社会招聘容易一些,所以每个人都想抓住机会。
海燕也不例外,每次招聘会她都会参加,参加了五六次招聘会后,海燕选择了新疆的一所学校,工资待遇都相当不错,她直接签了合约,签约期是三年。
大学毕业后,海燕直接去了新疆上班。每次发完工资,她都会把工资的一大半都打给父亲补贴家用,以此来报答父亲多年的养育之恩。
她在小时候就暗下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父亲,报答这个收留她的家庭。
很多孩子在参加工作以后,一般都不会给家里打钱,她们要么把工资拿去买衣服包包还有化妆品,要么去旅游消费等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海燕确实是个孝顺懂事也懂得知恩图报的孩子,她知道父亲这么多年为了把她抚养成人是多么的不容易,她之所以有今天,都是父亲的功劳。若没有父亲,就没有现在的她,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
海燕的两个哥哥都没有念成书,老早就到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唯独她成了家里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也是最有出息的孩子,而她偏偏又是父亲捡来的,这让她的心里五味杂陈,同时多了一丝愧疚感。
在海燕上初中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对满福说过这样的话:“燕子不过是个捡来的娃,还是个女娃,念那么多书有啥用,迟早都得嫁人,还不如让她早点辍学,回家来帮你干活,等她长大了嫁个人家要点彩礼就完了,你何必这样辛苦自己。”
满福听了只是嘿嘿一笑,从不和他们争辩什么。他知道自从他多年前在车站遇到海燕的那一刻起,他们爷俩的缘分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也就牢牢地拴在了一起。海燕虽不是他亲生的,但却比他亲生的还要亲。
满福对两个不听话的儿子,有时候还会打骂一顿,可是他从来没有打过海燕,他对这个可怜的孩子下不去手,当然海燕也很少惹父亲生气,她是个非常懂事非常听话的孩子。
自打满福和莲花离婚以后,为了两个孩子,他从没想过要再找一个伴侣,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他也不想让两个孩子受后妈的委屈。
三年之后,海燕从新疆回来了,她主要是来看父亲和哥哥,顺便散散心,关于工作的续签问题,她还在考虑中。
新疆地域辽阔,广袤无垠,冬天寒冷而又漫长,春天美丽却又转瞬即逝。
海燕在新疆生活了足足有三年之久,但她一直都感觉自己是个流浪者,新疆不是她最终的归宿,她只不过是个匆匆过客。
她开始怀念起农村老家来,她想念家乡那湛蓝的天空,想念家乡那厚重的土地,想念家乡那金黄色的麦田,想念家乡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地,想念家乡那青草的芳香,想念家乡那酸甜可口的杏子,想念家里那一院土坯房,想念门前那条蜿蜒曲折的泥土路,想念她那慈爱的已经两鬓花白的父亲……
海燕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也是她最好的朋友,她们俩算是患难之交,她知道海燕回来之后,就邀请海燕去她家玩。海燕在她家玩了几天,那个女生就开玩笑说要给海燕介绍一个对象,男生是她同村的一名大学生,海燕本来也没对象,就嘿嘿一笑,露出无所谓的表情,那个男生就是后来的小杨。
海燕和小杨第一次见面,就对彼此产生了一点好感,经过几次相处下来,他们都觉得对方不错,很快就确定了关系。
婚姻是人生大事,两个人如果长期分居两地不是个办法,海燕也感觉新疆太远,本来就有回来发展的打算,现在又要谈婚论嫁,所以她决定从新疆回来。
经过三年的帮扶,海燕为家里做了很大贡献,最明显的就是她资助家里盖了一院新房子。
这三年以来海燕一直都在报恩,她很少为自己考虑,一门心思都放到了家里。
海燕家之前的老房子是土坯房,已经残破不堪摇摇欲坠,院址在村庄最低处,光线阴暗道路狭窄。
父亲把海燕这三年打给家里的钱全都存了起来,海燕几乎把三年的工资都打给了家里,那是一笔非常庞大的数目,加上父亲和哥哥这几年打工攒下的钱,已经完全够盖一院房子了。
这一院新房是砖木结构,墙体是小红砖,房面子是上好的松木,使用的钢筋钢管等材料也都是质量最好的。
新院址选到了村庄的最高处,那是请阴阳先生看了好几天才确定下来的。那本来是别人家的田地,为了打庄,海燕父亲就用自家的一块好地兑了过来。
从此以后,父亲和哥哥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而这功劳几乎都要归于海燕,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养儿才能防老。
时光从来不会辜负善良的人,也不会薄待懂得感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