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初,料峭春寒仍在空气中徘徊。我怀揣着满心敬仰,向着河南洛阳龙门东山石窟行去,于伊河东岸,开启一场白园的探寻之旅,脚步在时光的辙印里,寻觅着往昔的诗韵与情思。
踏入白园,园内的一切扑面而来,后人对白居易,确是怀着无尽尊崇,构筑了这座宏大园林来缅怀他。园林内,小径蜿蜒,绿树成荫,花草繁盛,似在低声诉说着他的诗篇。想来,千百年岁月悠悠,人们从未将他遗忘,他的精神与文字,早已深深烙印在这片园林之中,在每一寸土地、每一缕清风里,绵延不息。
在历史的长河中,白居易,这位唐代现实主义的璀璨星辰,以笔为刃,将民间疾苦与社会万象凝于诗篇。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宛如春日暖阳,倾洒在字里行间,赋予诗作极高的思想价值与独特的艺术魅力。《重赋》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无情地揭露赋税制度下官员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卖炭翁》则似一幅悲惨的画卷,细致描绘卖炭翁的凄凉境遇,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而在《上阳白发人》里,他又以细腻笔触,勾勒出被幽禁于后宫长达四十四年女子的悲惨命运,奏响封建礼教压迫下的悲歌。
白居易诗作题材广泛,语言质朴如话,却饱含真挚情感,因而深受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推崇。《琵琶行》与《长恨歌》更是其中翘楚,它们不仅倾诉着个人的情思,更映照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对后世诗坛影响深远。任职期间,他心怀苍生,积极投身政务,针砭时政,为大唐的政治革新建言献策,展现出非凡的担当与智慧。
怀着对这位诗坛巨匠的敬仰,我踏入这片承载着他气息的园林。朱门青瓦,古意盎然,一入其中,仿若穿越千年。眼前白池碧水澄澈如镜,红鱼灵动穿梭,似点点火焰在水中跃动;池畔翠柏,宛如绿衣卫士,在岁月中静静伫立。我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前行,沉浸在这幽林之中,晨钟暮鼓的余音,如缕如丝,在空气中悠悠飘荡,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遐想。
行至乐天堂,这座建于青沟之畔、绝壁之上的建筑,在绿树清泉的映衬下,宛如仙境楼阁。堂门两侧“为生民忧直言进谏,得山水乐吟诗作赋”的楹联,恰似白居易一生的生动写照。堂内,白公塑像静静端坐,目光深邃而睿智,仿佛正俯瞰着人间的沧海桑田。想来,他定是厌倦了官场的钩心斗角,才沉醉于这山水之间,寻觅心灵的栖息之所。
诗廊一侧,琵琶峰拔地而起,楚图南、启功等名家墨宝在此汇聚,行、草、篆、隶诸体兼备,宛如一场书法盛宴。诗廊尽头,道时书屋静静伫立,收藏着无数古籍,弥漫着浓厚的书香气息。松风、翠樾、白亭错落其间,为这片圣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
沿着逶迤的山路,我登上琵琶峰。一座坟冢静静矗立,在岁月中守望着这片土地。四周石碑林立,碑文满溢着后人对他诗歌的赞誉与敬仰。中间那座高耸的石碑,历经风雨侵蚀,“唐少傅白公墓”几个字依然苍劲有力。伫立碑前,极目远眺,层林叠翠,竹影摇曳,伊河两岸石窟星罗棋布。耳畔小溪潺潺,似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微风拂过,暗香袭人,令人心旷神怡。遥想当年,白公在此饮酒品茶,挥毫泼墨,针砭时弊,何等潇洒自在。如今,他虽已长眠于此,但他的诗篇与精神,却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苍穹中永恒闪耀。人生恰似一首跌宕起伏的诗篇,我们应珍惜当下,追寻内心的梦想,不为世俗所累,像白公与李白那般,以豁达之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忆起儿时,暖阳倾洒,我常悠悠漫步于村后蜿蜒的小径,仿若踏入一幅清新的田园画卷,走进那片涌动着生命活力的田野。微风如轻柔的纱幔,携来泥土与青草交织的芬芳。我蹑手蹑脚,追寻着昆虫灵动的踪迹,悉心聆听它们奏响的自然乐章。那此起彼伏、清脆悦耳的声音,宛如天庭洒落的仙乐,将我引入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音乐世界,让我沉醉其中,尽情领略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时光悄然流逝,儿时的田野渐渐远去,可那份对美好的眷恋,始终在心底熠熠生辉。人生的道路,恰似浩渺无垠的星河,漫长而充满未知的挑战。我们不能因一时的风雨而折翼,而应心怀如星辰般的壮志,在时光的洪流中砥砺前行。我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文人,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融入时代的滔滔浪潮,为后人留下一抹启迪的微光,一份温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