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长泉的头像

唐长泉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22
分享

法门寺

法门,原是修行者叩启心门的幽径。说起陕西宝鸡扶风的法门寺,那方浸润千年的古刹总在岁月深处泛着微光。当佛塔地宫拂开尘幔,四枚舍利——三枚影骨映月,一枚灵骨承星——在镁光灯下重现人间,这方禅林便化作万千信众魂牵梦绕的圣境。

癸巳年,桂影拂肩的清秋,我踏着晨钟余韵叩响山门。苔痕斑驳的石板路浸着盛唐月光,檐角风铃摇散几缕松烟梵音。掌心的虔诚在香雾里漾开涟漪,渐次舒展成莲。忽有斜照穿廊而过,将我的足印与千年前僧袍扫落的银杏叶,叠成同一帧斑驳的光阴。

是心,是情,指引我由新建的院门入寺。寺院前半部分由佛光、般若、菩提和圆融四门组成。这些门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六渡桥,连接到了空旷的佛光大道。佛光大道两侧,林荫掩映,分列着几组金光闪闪的菩萨雕塑。眼前的菩萨雕塑,对信徒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柱。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利或困境时,往往会向观音菩萨祈求帮助和庇护,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与依靠。菩萨雕塑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供奉和瞻仰菩萨雕塑,可以学习到佛教文化的精髓,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做到一心向善、宽厚慈悲。

佛光大道尽头,是高耸入云的合十舍利塔,塔高148米,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据说是地宫挖掘出来的舍利,以供世人瞻礼。合十舍利塔北段东侧,是老法门寺,山门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门寺遗址”“宝鸡名胜古迹,法门寺”两块石刻。山门上的“法门寺”三字,为赵朴初先生题写。旁边的文字介绍道:法门寺古称阿育王寺,寺内真身宝塔瘗藏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相传为古印度阿育王所建八万四千宝塔之一。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岐州牧拓跋玉首次开启塔基,供养真身。隋文帝时,岐州刺史李敏再开塔基,顶礼真身。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敕令改称法门寺。

入山门,映入眼帘的是铜佛殿,即前殿。殿前古木参天,枝叶婆娑,微风拂过,仿佛低语着岁月的沧桑。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庄严慈悲,两侧文殊与普贤菩萨肃然而立,智慧与行愿的象征在此交汇。十八罗汉分列两旁,神态各异,或沉思,或微笑,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净土。韦驮菩萨威武而立,护法之姿令人心生敬畏。大殿两侧的十八罗汉像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法故事,故铜佛殿也被称为“罗汉殿”。该殿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原为三间大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上海实业家李祖才、李祖坤兄弟慷慨解囊,将其扩建为宽五间、深三间的歇山式大殿,气势恢宏,更显庄严。

高13层的真身宝塔,呈八边形,塔身第一层四面墙壁上嵌有“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浮图耀目”等字样的阴刻石匾。西南、西北、东北、东南方面则分别嵌有“坤”“干”“艮”“巽”卦名。塔的棱角安装有小铃铛,只要有风吹过,铃铛便会发出一连串悦耳的声音,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这里几千年前的古老传说。《易经》中,坤卦代表地的形象,象征着母性的包容和坚韧。坤卦强调柔顺、守正,如同母马一样温顺而坚定地前行,提醒我们要包容、理解和顺从,安于正道,可获吉祥。艮卦象征山的形象,强调静止和等待,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和耐心,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巽卦象征风的形象,强调顺应自然和和谐相处,提醒我们要学会柔顺和包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神秘的塔下地宫,幽邃的佛室进入,里面均由漫道、平台、石门、前中后室组成,里面展示有从这里出土的文物。1987年在清理塔基,准备重建时意外发现了地宫,出土了四枚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2499件唐代的皇室瑰宝,使得法门寺一夜之间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对此,一代宗师赵朴初有诗云:“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一种无形的力量催促我走出宝塔,又看过九盘相轮、单檐攒尖顶式的钟鼓楼,直至大雄宝殿。殿前墙壁镶嵌着一方石碑,上面刻有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浴室灵记字样。附近竖立一通法门寺石碑,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殿里供奉有佛教密宗教派的五方佛,分别是中央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旁边是代表天上的二十四天神。

大雄宝殿后的藏经楼,一层为禅堂,二层供养藏经。藏经楼的不远处为观音庙,里面供奉有身披白衣、手执拂尘的观音菩萨。观音庙往左,为八角形三层楼阁式建筑的千佛阁,又叫毗卢阁。里面供奉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金铜像一尊,结跏趺坐于八角形莲花佛座之上。佛座为鼓形千叶莲华台,每一叶仰莲瓣内铸一小佛,构成庄严的千佛绕毗卢景象。此外,寺院里还有供奉香港菩提学会为法门寺迎请缅甸玉质卧佛两躯的卧佛殿,以及法门寺佛学院等建筑。寺院历史陈列馆里面展示有建寺历史的因由,以及各历史朝代对法门寺进行修建的历史实物。大唐珍宝陈列里展示有通物帐碑、珍贵的鎏金双龙12环的锡杖等国宝级文物。里面还展示有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簇金绣,以及鎏金捧真身菩萨。

步出法门寺朱红门槛时,衣袂犹沾着檐角铜铃的余韵。回首望去,重檐庑殿在暮色里舒展如莲,鎏金塔刹刺破云霭,似一支蘸着天光的笔,在关中平原的宣纸上勾勒永恒的轮廓。那方供奉舍利真身的地宫,原是大地深处静默的诗行,千年香火蒸腾成雾,漫过斑驳经幢,漫过信徒合十的掌心,将信仰的星火燃成燎原之势。

扎根于周原沃土的古刹,何须以“永远屹立”丈量岁月?它早化作渭水岸边的青铜编钟,每一道飞檐的弧度,都是叩击灵魂的清音;每一块砖石的纹理,都镌刻着盛唐的月光。当暮色漫过合十舍利塔的金顶,恍惚间看见万千烛火自历史深处浮起,恍若星河倾泻,在众生心间淌成永不熄灭的银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